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29

一、单选题

1.

历史上西周和西汉都曾经实行过分封,西周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区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西汉初年,则是先分封异姓王而后分封同姓王到各地做诸侯。由此可见,两者的分封都(  )

A.巩固了中央集权B.维护了封建统治C.加强了君主专制D.强化了血缘关系

2.

唐代两税法规定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居无定所的商人也要交税;还规定交纳两税后 其租庸杂徭悉省 ,纳税项目减少,省去原来 旬输月送 的麻烦和税吏催缴的痛苦。这些规定(  )

A.兼顾了公平与效率B.得到土地所有者的认同C.增加赋税征收成本D.加重了基层治理的负担

3.

宋以后,出现了诸如用《三字经》、 三纲 五常 九族 十义 等结合数字以及不识字的人也能听得懂、记得住的谚语、格言,阐发儒家伦理的现象。这反映出宋代(  )

A.社会控制逐渐趋向宽松B.理学的教化功能强化C.统治阶层重视社会教化D.文学艺术日益平民化

4.

元朝地方设有两个行御史台,成宗大德元年(1297)正式定名为 陕西诸道行御史台 江南诸道行御史台 。行台之下还设有按察司(后改为肃政廉访司),一司辖一道,亦以地理便宜划分。这些机构的设置(  )

A.使官员考核制度更趋严密B.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体制C.促成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D.杜绝了官僚的腐败和低效

5.

明代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为 科道 明代乃以监察官员治天下 。下表所示为明代对科道官员选任的部分规定。据表可知,明代(  )

时间

内容

永乐年间

明成祖曾谕,御史当用清道介宜之士宜用有学识达治依者

正统初年

颁布《宠纲》,始立新进初仕者不与科道之籍,认为新进小生,遽受斯职,未达政治之体而有可为之权……以好恶为是非,甚至贪秽无籍

成化年间

著令:今后初仕者,不许铨涂风宪不得选任为科道监察官员

A.科道官员行政权力扩大B.官员监察制度成熟完备C.科举取士标准趋于严格D.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强化

6.

1905年,由张之洞领衔上奏的《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中倡议,办新式教育仍应 尊经学 ,且 崇品行 ,并进行量化考核,同时培养师范人才,对科举制下传统读书人妥善安排出路,这表明当时(  )

A.清廷科举制改革措施较完善B.改良理论仍然占据舆论主流C.教育转型局势复杂矛盾重重D.受中体西用思想的持续影响

7.

1942年,宿迁抗日民主政权 废除保甲制,实行村组制,建立区乡人民代表会议制,积极筹备召开参议会,改选县政府 。1943年,该县根据 三三制 原则,普遍实行民选。这些举措(  )

A.促进了根据地的基层治理B.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废除了农村的封建制度D.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8.

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下图是当时各方博弈的示意图。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

A.美国称霸世界野心失败B.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C.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D.第三世界发挥决定性作用

9.

200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修订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进一步承认了管理、服务、科技等劳动形式的价值创造功能,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体育、娱乐明星等首次纳入评选范围。这一评选标准反映出(  )

A.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得到解决B.第三产业的发展主导劳模标准修订C.人们职业观念发生变化D.改革开放丰富劳动内涵

10.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政治,成功改变了罗马统治的政治结构,但在理论上,罗马帝国君主制的合法性需元老院和人民批准,皇帝既不是世袭君主,也不是君权神授的国王,他只能以 人民的名义 立法和发布命令。这一制度(  )

A.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B.确立了元首的专制独裁统治C.保留了罗马共和国的因素D.使罗马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11.

下表是中古西欧主要法律的汇总,这说明(  )

法律类型

法律解读

教会法

是一种与宗教生活紧密相关的神权法

封建法

是关于封建领主和封臣之间关系以及依附土地占有关系的法律体系

王室法

是一种王国普遍适用的普通法

庄园法

是调整封建庄园内部庄园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农业生产关系的法律

城市法

是关于城市基本制度和市民生活的法律

商人法

是在11世纪、12世纪的城市自治运动中形成的

A.法律呈现多元化的特征B.封建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C.法律促进世俗权力强化D.教会法是其他法律的纲领

12.

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伦理的核心就是: 上帝所能接受的唯一的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们完成其在尘世所处的位置所赋予他的义务,这就是他的天职。 这样的观念是基于(  )

A.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B.马丁·路德的 因信称义 C.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3.

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的选举权一直仅限少数人,往往为贵族地主所掌控,选民人数直到1831年只有48.8万人。可是,1833年以后选民人数骤增到80.8万人,从由占人口比例的约2%增加到3.3%。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议会改革推动工业革命B.社会稳定促进选举权的扩大C.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发展D.政府扩大了贵族地主的权限

14.

这一货币制度具有所谓 自由铸造 自由兑换 黄金自由输出输入 三个特征,每个国家规定以黄金为货币金属,确定本位币(金铸币)货币单位名称与含金量,公民可持一定量黄金请求铸造或由国家银行换得金币 。这一货币制度(  )

A.标志着多元化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B.推动英国贸易快速发展和货币自由流通C.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有利条件D.使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

15.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选官制度弊端B.英国政府的推动C.工业革命的影响D.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16.

近代国际体系自发端以来,从西方渐次向东方推进,不断容纳新独立的国家,从主权国家投射出近代国际体系,最终演化成具有环球史意义的世界秩序,其演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项中,对该图解读合理的是(  )

A.维也纳体系开创了 大国一致 的国际体系的先例B.尊重国家主权与独立是近现代国际体系的基本原则
C.凡尔赛体系形成了具有环球史意义的世界秩序D.维护当今世界秩序的前提是尊重西方国际体系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所谓 的划分,道之下是州统县的地方行政制度,唐太宗贞观初年,把全国分为十道,这时道只是一种监察巡视的区域,巡视道的官员都属临时派遣的性质,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又分全国为十五道,各置常设的 采访处置史 管理,后来地方官吏的权利日益增大,节度使往往兼领道的长官,掌握军政大权,道也成为军事割据区或行政区,于是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摘编自王仲荦著《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在各级地方官的设置上,宋朝基本上是针对节度使的权力开刀的。宋统一后,起初是依照唐制分全国为十道,997年改全国为十五路(类似现在的省),后不断增加,直至二十六路。在路之下,宋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州、县两级,与州平级并存的还有府、军、监等机构。在路、州增设 监司 通判 等职,有力地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但也造成宋朝冗官多的弊病。

——摘编自周宝珠、陈振主编《中国历史·宋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从唐到宋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两代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产生的不同结果。(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根据地乡村治理的领导力量。工农红军撤到边界各县之后,迅速行动起来,通过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斗争,在此基础上,边界各县、区、乡各级工农民主政权逐步得以建立。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没有土地革命就不会有人民的支持,特别是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后,毛泽东对土地革命的开展给予高度重视。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也促使毛泽东进一步思考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治理问题,特别是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对农村治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调整根据地的治理政策,但调整变化的中心非常明确,就是始终围绕着如何保障革命的胜利而实施对根据地的有效治理。

——摘编自邱春林《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百年变迁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6分)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部分)

产生阶段

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宗教共同体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地位上升。

形成阶段

民族主义是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并在革命中得到普及。人们产生的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属于民族、属于祖国这一认识,体现了人们对民族的高度认同和忠诚。

发展阶段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民族主义形成后继续发展。这个阶段民族主义的主要功能还是对内的,建立统一民主的民族国家任务十分迫切。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主义意味着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割据,具有进步作用。

——据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整理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亚非国家异军突起,并逐步在国际事务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是民族主义演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这期间出现了一系列以本民族为基础的思想意识,如阿拉伯主义、泛非主义等,各种民族主义的联合也应运而生。但同时,亚非国家也被民族主义冲突及所造成的动荡所困扰。二战后世界发生的150多起战争中,大多发生在民族主义国家之间,如印巴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等,这些战争除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之外,主要是由民族主义问题所造成的。

——摘编自黄山《论民族主义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概括材料一中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原因。(8分)
(2)指出民族主义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变化所产生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源自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创新创造,主张革故鼎新。《周易》中的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礼记·大学》中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等语,都饱含着创新精神。公元554年成书的《魏书》首现 创新 一词,书中记载 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 。几千年来,创新精神活跃于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体现在中华文明各个方面。中华文明在应对内外环境变化中不断变革,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因而能够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

——何星亮《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中国历史某一方面的创新与变革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