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浙江省衢州五校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30+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3 浏览数:44

一、单选题

1.

该文化遗址普遍发现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的堆积,厚度从一二十厘米到三四十厘米,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同时出土有用水牛、鹿的肩胛骨制成的农具——骨耜。骨针、骨锥的出土,说明当时人已经能穿上比较像样的衣服了 。据此可知,该遗址位于(  )

A.①B.②C.③D.④

2.

陶寺遗址有两重城垣,在外城东南发现墓葬1000多座,其中大型墓只有9座,中型墓约80座,其余为墓穴小且无葬具的小型墓。大型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种类及数量都在中国史前时代位于前列,规模最大的墓葬面积约20平方米,随葬品超过百件,有漆柄玉钺、漆木长弓、成捆的箭、玉器,以及成套的陶器等。这说明(  )

A.公共权力的产生B.社会分工的日益成熟C.社会阶级阶层分化明显D.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3.

商周时期的君臣关系,迥异于专制时代主奴关系。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 国人 的意见, 国人 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这说明该时期(  )

A.民众参政意识较高B.君主权力受到制约C.专制制度趋于完善D.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4.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管子》说道: 工事竞于刻镂(指奢侈品工艺),女事繁于文章(指服饰上的色彩纹样及图案),国之贫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 。该言论主要在强调(  )

A.对富国强兵的追求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C.手工业应注重实用性D.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高超

5.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说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并进而提出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的主张。该思想家是(  )

A.荀子B.庄子C.韩非D.墨子

6.

“(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从中可以看出,秦国能够完成统一事业的原因包括(  )
①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③吏治较为清明 ④数代秦王的励精图治

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7.

秦统一全国的当年,即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就将全国各地的豪富之家十二万户迁到咸阳;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又 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 。这些做法旨在(  )

A.促进人口的地区平衡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C.增强关中的经济活力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8.

汉武帝元封年间,统一在郡国设官,负责调度、管理、征发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师输送,又在京师设官,总管全国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除去皇帝贵戚所用外,其余由国家经营,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调剂物价,防止富商大贾从中谋利。该政策指的是(  )

A.盐铁官营B.均输平准C.改革币制D.重农抑商

9.

《汉书》记载: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 下列选项中,能够说明 颇有所改 的是(  )

A.改独孤氏为刘氏 B.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C.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D.惩亡秦孤立之败,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10.

如表信息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政权

掌权者

民族

措施

任用的汉人

北魏

太武帝

拓跋焘

鲜卑

征召高门士族,加以重用,祭祀孔子,建太学,命王公子弟进太学学习

卢玄、崔浩等

孝文帝

拓跋宏

在政治、经济、风俗各层面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借以汉化鲜卑人

李冲

北齐

文宜帝

高洋

鲜卑①

祭祀孔子,兴郡国学校及国子学

杨怡、崔?等

西魏

宇文泰

鲜卑

参考《周礼》改定官制,崇尚儒术,选德行高洁的儒生侍读

苏绰

北周

武帝

字文邕

鲜卑

精通三礼,曾为君臣亲讲《礼记》

卢思道、李德林等

注:①《北齐书》记载出身于渤海高氏。

A.原有民族分布情况被改变B.北民南迁南方经济得到开发C.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文化D.胡汉交融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11.

王与马,共天下 典型地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特征,该时期是(  )

A.东汉B.西晋C.东晋D.北朝

12.

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  )

A.怀仁可汗B.吐蕃赞普C.渤海郡王D.安西都护

13.

隋朝的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如图体现的隋朝建设有(  )
①广设仓库 ②兴建东都洛阳 ③开通运河邗沟 ④修建郑国渠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④

14.

贫穷田舍汉……今世作夫妻。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里正催庸调,村头共相催。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体上无裈袴,足下复无鞋……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租调无处出,还需里正倍(赔)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 材料中描述的赋税制度是(  )

A.租调制B.均田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

15.

据史料统计,唐朝任用的非汉族官员可考人数共114人(如下表)。这反映出唐朝(  )

民族/地域

西域

鲜卑

突厥

靺鞨

高丽

吐蕃

于阗

疏勒

党项

人数

2

1

34

15

3

3

9

2

1

1

1

民族/地域

西羌

契丹

安西

铁勒

安息

回纥

柳城胡

沙陀

日本

印度

人数

1

9

1

3

7

1

8

7

3

1

1

A.政府注重与少数民族的交流B.民族交融扩大了国家疆域C.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加深D.奉行开放包容的统治策略

16.

关于如图所示的选官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A.初创时期主要看重家世B.使行政体系得到完善C.是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7.

开元五年,唐玄宗听说一行和尚学问渊博,即征聘到京师以备顾问。一行和尚在科技上的贡献是(  )

A.精确算出圆周率B.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C.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D.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18.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前黄河中游、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集先秦至东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该书是(  )

A.《神农本草经》B.《农政全书》C.《农书》D.《齐民要术》

19.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华文化也影响了周边国家。以下史实不能作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例证的是(  )

A.鉴真东渡日本B.空海来华求法C.法显游历天竺D.玄奘西行取经

20.

《宋史·职官志》记载,某官职 管理户口、民兵、赋役、钱谷、狱讼,听断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该官职是(  )

A.知州B.通判C.枢密使D.参知政事

21.

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道: 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这一理念被宋代后世君臣沿用。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  )

A.内外相制加强君权B.崇文抑武防止擅权C.固守祖法以弭内乱D.强化法度巩固统治

22.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二府三司制B.南、北面官制C.四时捺钵制D.猛安谋克制

23.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期稳定的统治。下列有关元朝边疆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直属于中央的宣政院负责管理西域B.岭北行省辖区囊括东北地区C.北庭都元帅府统管漠北的军政事务D.设立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

24.

北宋文人袁采在《袁氏世范》中提到 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刑考》中提到 古者乡田同井,人皆安土重迁……近世之民,轻去乡土,转徙四方,固不为患。 另一位文人袁毂《多福院记》提到 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贱者贵,皆交相为盛衰。 这说明宋朝(  )

A.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B.门第观念趋于淡化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25.

如图是福建省建瓯市博物馆馆藏的朱熹六十一岁对镜自画像刻碑,碑上部竖排阴刻有朱熹亲笔行书题词: 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意焉,而力莫能舆也。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遗矩,惟闇然而日修,或庶几乎斯语 。下列有关程朱理学的说法,有误的是(  )

A.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B.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C.认为 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D.认为探究万物可以逐渐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知

26.

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给费用,以购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其量甚轻,致使值十金钱者,其重不逾金钱一枚。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于(  )

A.北宋B.南宋C.元朝D.明朝

27.

古代某著作记载: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 该著作最有可能是(  )

A.《梦溪笔谈》B.《农书》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

28.

历史学家严耕望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对明朝的内阁首辅评价如下: 首辅俨然如古代之宰相。内阁研商政务,美其名曰取之公议,实则取决于首辅一人,余人唯唯,无敢可否,票拟之权唯首辅有之。 据此可知明朝(  )

A.君主专制程度空前加强B.内阁制度缺乏权力的制衡C.皇权遭到强有力的挑战D.首辅的地位已等同于宰相

29.

明朝后期起,中国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均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下列与之相符合的是(  )
①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
②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③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贸易和大额贸易的开展
④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发展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0.

中国古代的某位思想家公然宣称,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地震动。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王守仁B.李贽C.黄宗羲D.顾炎武

二、材料阅读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子对法家思想进行了系统整合,提出了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的基本治理原则,激烈批判法家以外的其他学派。他希望达到 使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 的目标,但同时也主张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他主张 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能趋力于地者富,能趋力于敌者强 。这些主张推动了秦国统一六国,也为秦朝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加强专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整理自于凯《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战国》

材料二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经过几十年的恢复,已经积累起足够的财富,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但也有人钻了 无为 的空子,这就是地方上的王国割据势力,他们趁机招降纳叛、结党营私,时常图谋叛乱。黄老之学要求国君清静无为,这是富有政治才略和远大抱负的汉武帝所不能接受的,凭借国家的财富与实力,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稳固边疆与开拓疆域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 清静无为 逐渐转变成了 大有所为

——整理自高云虹《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主要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 中央 层面加强集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朝统治思想由 清静无为 转变成 大有所为 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在 稳固边疆与开拓疆域 方面的积极举措。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三省六部制度的权力分布上来看,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分权制衡思想。在三省当中,长官共同议事,由中书省进行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互相制约平衡,这一来,不仅缓和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也减少了政策失误的概率。在唐代时期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凡涉及军国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要经过三省的审批,走三省的流程。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材料二

(1)指出材料一中唐代三省长官的议事场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与吐蕃进行交往的主要方式及其历史意义。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的意大利姓名是玛泰奥·利奇,为了带上中国姓名的韵味,他自称姓 玛窦 ……在服饰方面,利玛窦……改服儒士长衫,以优游于士大夫群中……洞悉中国内情的利玛窦深知,要使被中国人视作 旁门左道 的天主教真正植根于中国土地,最要紧的是和学术阶层相联络……有必要以学术为媒,借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1669

康熙帝命传教士南怀仁主持钦天监

1678

康熙帝致信教廷,要求派遣具备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知识的传教士来华

1643

部分传教士向罗马教廷控告中国的基督徒祀孔祭祖违背基督教义

1645

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发布通谕禁止中国天主教徒参加祭祖祀孔

1704

教皇克莱孟十一世再次谕令禁止中国基督徒祀孔、祭祖

1707

康熙帝下令驱逐传教士多罗等人

1717

康熙帝下令礼部禁止天主教在华的传播

1724

雍正帝诏令全国驱逐西方传教士,勒令教徒弃教

1784

乾隆帝下令发动对教士、教民的全国性大搜捕

1805

嘉庆十年大教案,严禁传教士由澳门潜入传教

——整理自张西平《跟随利玛窦来中国:1500—1800年中西文化交流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试析利玛窦易名改服、积极引介西学进入中国的原因及根本目的,列举明末清初 西学东渐 的代表性成果。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清政府对传教士态度的变化,试析清政府态度变化的原因及后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