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49

一、单选题

1.

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约4500年至2800年的古蜀文化遗址,该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风格与黄河流域夏、商的文物风格具有相似性。如图分别是三星堆出土的铜尊和商朝的青铜尊。据此可以推断(  )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B.三星堆文明实现跨越式发展C.中华文明手工业领先于世界D.内外服制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2.

商朝,方国 时叛时服 ,商王也没有大规模分官设职和构建国家制度。西周 封建亲戚 立七十一国 ,制定巡狩、贡纳、朝聘等制度,用宗法关系笼络诸侯国,以制礼作乐规范社会秩序,周王室终成 天下之宗室 。这一变化说明西周(  )

A.华夏认同观念形成B.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C.王权的影响力扩大D.原始民主传统依然存在

3.

战国思想家慎到认为,国君可从 无事 (无为)而达到 事无不治 。因为国君 未必最贤于众 ,自己动手去干,决不能把各方面的事办好,如果由国君一个人去 为善 ,臣下就不敢争先 为善 ,结果国家大事办不好, 臣反责君,逆乱之道也 。上述主张(  )

A.重视规范统治者的德行B.落实了无为而治的政治观C.表达了下层民众的诉求D.是对社会秩序重建的探索

4.

下列是十六国到北朝时期统治者所说的话。由此可见当时(  )

前秦苻坚

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酮……岂敢优游卒岁,不建大同之业。

赫连勃勃

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

北魏拓跋珪

吴楚僭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垢。

北魏孝文帝

南荡吴越,复礼万国。

A.大一统 思想影响广泛B.北方与南方对抗的思想强烈C.民族政权之间斗争激烈D.南北分裂带来严重社会危机

5.

宋神宗想诛杀一名漕运大臣,宰相蔡确以祖宗法制为由驳回,神宗又想改判为从重惩处,蔡确以 士可杀不可辱 为由反对,神宗无奈当堂感叹 快意事便做不得一件 ,蔡确直接回答 如此快意事,不做得也好 。由此可见,北宋(  )

A.中枢机构的权力扩大B.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C.变法面对的阻力很大D.士大夫政治制约皇权

6.

以下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的资料。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东南: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1689年,清朝与沙皇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东部边界。

西南: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西北: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A.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B.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C.西方侵略与民族反抗D.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

7.

史学家邓嗣禹在谈到近代前期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 军事上的失利代表着中国已经失去了融入世界的主动性。这也奠定了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基础。向外委曲求全,向内必然是压榨人民。苛捐杂税的收取不得不逼着一部分支付不起这笔钱的人铤而走险。 下列关于 铤而走险 的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A.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权威B.拉开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序幕C.推翻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D.粉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

8.

西方经济学家沃森提出 后发劣势 的分析框架,即缺乏制度改造的技术模仿固然会让后发国家获得经济上的成功,但极容易让这些地方产生 制度优越感 ,为后续发展留下巨大隐患。以下四对历史概念可以反映这一分析框架的是(  )

A.朝贡体系 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C.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D.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讨论政府组织方案时,孙中山认为 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 ;两年后孙中山在语涉政体的演说中表态: 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为佳。 由此可见(  )

A.孙氏思想具有实用色彩B.革命派政治立场摇摆不定C.民国政体理念不断完善D.专制独裁的氛围甚嚣尘上

10.

下图是1926年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印制的招贴画《民众的力量》,对该画理解正确的是(  )

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印行

A.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B.表明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D.意在鼓舞广大群众进行斗争

11.

1933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开展 扩红突击 运动。毛泽东对时任于都县扩红突击队队长的刘英说: 你宣传的对象是农民,长篇大论不灵,学生腔也要不得,就是湖南人的腔也要变一变,要向江西老表学说话呐! 这表明 扩红 运动(  )

A.有利于长征转危为安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C.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D.壮大了敌后抗日力量

12.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的外交战略作出调整(如下表)。这一调整旨在(  )

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是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直和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来决定自己的立场;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包括结盟国家和不结盟国家建立和发展各方面的关系

A.加强南南合作应对全球挑战B.构建协调良性互动的大国关系C.推动睦邻友好谋求共同发展D.创造相对有利的经济建设环境

13.

如图分别为土耳其重要城市伊斯坦布尔两大热门景点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和蓝色清真寺,两座建筑隔街对望400多年。据如图可知(  )

A.不同地区的文化存在共性B.土耳其受伊斯兰教文化左右C.两者均属于古罗马的遗存D.文明交往促进文化交融发展

14.

下面是关于1215—1274年罗马教廷制定的部分教规。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1.世俗人尽管虔诚,也没有权力处理教会财产,他们的分内事是遵守而不是指挥;

2.反对那些城市官员和其他人通过地租、税收和其他苛捐杂税来加重教会的负担;

3.我们禁止任何高级教士让委托给他的教堂、不动产和权利,在没有经过牧师会和罗马教会的特别许可下,隶属于俗人之下。

A.新教在欧洲的影响力增强B.西欧专制王权国家形成C.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D.教廷与地方的矛盾凸显

15.

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7月,西班牙因佛朗哥叛乱而爆发内战。美国国会前后出台三个中立法,禁止向埃意双方与西班牙内战双方提供武器。然而,意大利通过德国转手得到美国武器,而德、意作为 中立国 也从美国购买武器武装佛朗哥叛乱。这体现了美国(  )

A.违反了三权分立原则B.背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C.实质上实行绥靖政策D.试图改变孤立主义政策

16.

如图为1950—1990年美国、联邦德国和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示意图。据图可推知,二战后的美国、联邦德国和日本(  )

A.中间阶层的人数减少B.政府加强宏观调控C.科学技术出现新发展D.工业生产停滞不前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自汉以来,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打,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朝时发展为程朱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租,朱熹为集大成者,经明朝王阳明又发展为心学。后取得官方地位。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相当部分来自宋朝的文献。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未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盛文林《最经典的国学常识》

材料二
近代中国 两极相逢 ,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 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 思想之争 ,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戊戌维新前,形成了 中体西用 这一应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命题。戊戌维新后,随着民族危机愈演愈烈, 的膨胀突破 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 中体 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融合的意识。这种调和中西、融合新旧的意识很快蔓延,成为一种广有市场的社会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当今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新时代复兴中国文化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以西方文化为借鉴,坚持马克思主义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反思,在中西文化基点上提供样式互鉴。在这种融合基础上的生命共同体,用中国哲学的方式给出 为万世开太平 的新时代回答。新时代中国道路的 新发展理念 正是要给出拥抱现代化的人类新生存样态的中国方案。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哲学对话》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至清代中叶儒家思想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变化。(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代中国文化复兴的意义。(4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5至18世纪末,亚非拉……反殖斗争是自发地以惩治、驱逐殖民者为目的,大多在部落首长、封建王公的领导或支持下进行的,其规模都较小,缺乏严密的组织,斗争方式和手段也较为原始。这些斗争彼此间缺乏相互联系和支持,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高潮。除了极少数取得胜利外,一般都失败了。到19世纪20年代末,西属拉美殖民地绝大多数地区获得独立。19世纪中期以后,以亚洲为中心的民族解放运动逐渐兴起……不论规模、组织,还是斗争内容都是前所未有的。19世纪末,在空前深重的危机面前,东方国家兴起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标志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跨入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新时期。改良运动失败的惨痛教训使部分资产阶级人士走上革命的道路。20世纪初,在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东方各国人民觉醒起来,为争取民主而斗争。

——摘编自薛源官《近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分期问题初探》

材料二
1945—1949年,民族独立浪潮在亚洲兴起,90%以上的亚洲地区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1950—1959年,这一浪潮从亚洲向北非延伸……1960—1975年,非洲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主战场,亚洲的独立国家体系进一步扩大。至20世纪末,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20世纪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6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拿破仑十分重视法制建设。民法典最后定稿于1804年3月21日,名为《法国民法典》,1807年改名为《拿破仑法典》。它宣布保护私有制度,规定一切动产、不动产的私人所有都是绝对的,受到法律严格保护。法典根据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规定一切人都享有民事权利。……规定了一系列保障契约自由和契约法律效力的条款。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拿破仑征服一地,就在该地颁布《拿破仑法典》,并且废除世袭制度。封建特权被取消了,农奴得到了解放,并且免除了封建义务。在城镇里,存在了几百年的行会和寡头统治集团被解散,丧失了权力。教会也失去了独立权,不得不服从政府的管理。宗教宽容政策也取代了一教独统国家的局面。尽管拿破仑实施了这些改革措施,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拿破仑的政策首先是为了他自己的荣誉和法国的荣誉。

——(美)唐纳德·卡根等著《西方的遗产》

(1)据材料一分析《拿破仑法典》的基本原则。(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拿破仑对欧洲社会的改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观念 是历史发展中沉淀出来的传统中国各民族对多民族国家统一体认同的观念,是基于文化、历史、地理三者一体的整体国家观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中相互冲突与融合,形成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观念。大一统国家观念与中国传统民族观念共同作用,保持了传统中国在文化、地理、历史上的完整性,从而把中国各民族整合到大一统国家的认同之中,维护传统 中国观念 经千年而不衰。

——据陆勇《传统民族观念与清政府——以中国观念为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对 中国观念 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正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