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云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52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认为,自公元前3800年,以血缘为纽带的农业村落,随着生产力提高和社会总人口的增殖,导致了整合聚落群的政治行为,造就了古国的聚落形态。古国的社会演进呈现参差状态,强者不断壮大,进而迈进更高层次的王朝时代。王朝时代的国家特征是(  )

A.部落联盟B.城市聚落C.广域王权国家D.大一统国家

2.

《垦草令》是商鞅变法的第一道政令。为了推行此令,商鞅建议: 废逆旅(客舍),则奸伪、躁心、私交、疑农之民不行;逆旅之民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该建议旨在(  )

A.扩大耕地面积B.丰富农业经营方式C.加强伦理教化D.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3.

下图为唐代的敦煌壁画,画中一位帝王骑着马,身后跟着侍从。帝王对面,有持笏板跪拜者。他们之间的榜题写着: 前汉中宗(汉宜帝)既获金人(佛陀铜像)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 该壁画作为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  )

A.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动因B.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C.汉代中外交往的通道D.佛教在唐代的流行情况

4.

据记载,范仲淹年轻时曾到灵祠中祈求祷告。他问道: 他时得为相乎? 神灵没有应允。他又祷告说: 不然,愿为良医。 神灵还是没有应允。范仲淹叹息道: 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政府重视推动医药学的发展B.医学被认为是实现儒家理想的途径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社会结构D.神灵崇拜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5.

明代张居正推行考成法,规定:六部各部、都察院的奏章和所奉的御批旨谕,一律要制成文册,分送给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和内阁,六科据此进行审阅查核;六科的一切监察核查活动,必须接受内阁的再监督和再核查。据此可知,考成法的推行(  )

A.加剧了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B.强化了中央内部的权力制衡C.巩固了内阁对六部的统领地位D.有助于规范六部的行政过程

6.

太平天国控制苏浙后,施行佃农向地主纳地租、地主向政府纳田赋的政策。下表为1861年苏浙部分地区太平天国统辖时期与清政府每亩稻田田赋、地租比较。据此可知太平天国(  )

地名

粮賦

地丁银

地租

捐费合计每亩文

长洲

太平天国

2

130

69

192

清朝

3.75

219

1015

吴江

太平天国

1.8

550

78.4

908

清朝

3.61

173

1015

嘉兴

太平天国

2.6

400

6—8

455

清朝

1.41

138

10—15

平湖

太平天国

3

750

45

3500

清朝

1.12

157

1015

海盐

太平天国

1

700

45

2700

清朝

1.07

126

1015

(注:清朝如有附征杂费,计入田赋合计,不计入捐费

A.满足了农民减负诉求B.难以提出社会改造新方案C.取得了多数地主支持D.稳定了苏浙地区基层秩序

7.

据户部《民数册》不完全统计,1861年吉林人口为33万,1897年已上升为77.9万,平均年增长率为24.1%。到1907年,整个东三省的统计人口已高达1445万。进入东北的各省移民以山东为最多,其次为直隶,再次为河南、山西。这一趋势(  )

A.迟滞了边疆危机的进程B.适应了边境形势变化C.加深了东北的人地矛盾D.调整了民族工业布局

8.

1901年以来,各出版商编纂出版了名为《中西时务新策汇编》《精选新政应试必读六种》《江苏新政新科考卷》《中外政治艺学策论》《新辑各国政治艺学策论》等科举应试参考资料,非常畅销,甚至有书商重印1898年就编好的《中外艺学新策》。由此可推测当时(  )

A.中体西用观念开始动摇B.资本主义制度已广受认同C.政体革新推动科举改革D.清末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

9.

1934年,天津《益世报》刊文评论道:四五年来农民知识渐有进步。之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甚至当主席。对该文本反映史实解读正确的是(  )

A.乡村建设运动提升农民政治党悟B.苏维埃革命激发农民的政治参与C.土地改革推翻封建剥削土地制度D.农民阶级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0.

1949年冬,和平解放不久的湖南省在农村积极开展冬学运动,所用教材《农民文化课本》中,政治常识占相当比例,如出现了《国旗》《毛主席》《农民代表会议》《列宁》《斯大林》《共产党》《十月一日》等课文。这体现出冬学运动的主要目的是(  )

A.展现社会主义建设新成果B.宣传中苏同盟关系C.落实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D.增强农民政治认同

11.

下图为某区域历年投资占全国总投资比重示意图,据此可判断两次投资高潮时期的中国(  )

A.工业建设重点转移B.经济调整效果显著C.探索市场经济体制D.接受大量外国援助

12.

下图为 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 ,通过印欧人的迁徙距离及方向,可以推知(  )

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公元前3000—前1000年)

A.马及战车成为迁徙的动力B.印欧人是文明发展的源头C.农耕民族被游牧民族征服D.民族迁徙使世界成为整体

13.

在欧洲、美洲和非洲之间的大三角贸易中(见下图),学界认为:美洲、非洲都不是世界贸易的一部分,而只是欧洲内部贸易的扩大化。这种说法的依据最有可能在于(  )

三角贸易示意图

A.三角贸易属于区域市场B.美非贸易殖民色彩浓厚C.亚洲是世界贸易的中心D.贵金属才是贸易的标志

14.

1895年,恩格斯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提到: 1848年的斗争方法已经陈旧……无产阶级开始采用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工人开始参加各邦议会、市镇委员会的选举;他们开始同资产阶级争夺每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职位。 恩格斯意在说明(  )

A.科学社会主义失败B.议会竞争成为主流C.工人运动处于低潮D.阶级斗争与时俱进

15.

1941年美国和墨西哥政府达成协议:墨西哥向美国石油公司赔偿2400万比索。此后,美国还长期阻止新成立的墨西哥石油公司获得先进的设备,并抵制从墨西哥进口石油30年之久。美国的制裁主要是由于(  )

A.门罗主义泛滥B.二战需要经费C.卡德纳斯改革D.经济危机受损

16.

二战结束后,美国取代英法荷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在东南亚地区扶植亲美势力。60年代中期后,美国陷入越战不能自拔,同时,苏联开始向东南亚地区扩张。面对这一形势,东南亚国家(  )

A.掀起非殖民化浪潮B.积极参与区域合作C.寻求两大阵营保护D.走上新兴国家道路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书同文 发生在周桓王时期,即公元前719年到公元前697年,这次 书同文 对当时秦国通用的文字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和规范,变成《史籀篇》,再将《史籀篇》中的标准体——大篆推向全国。
材料二
秦国的大篆至少从战国中期,即秦孝公时期(公元前381——公元前338)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渐渐演变成一种繁简夹杂的综合文字。其中主要成分是小篆和隶书,由于文字的继承关系以及六国文字的影响,当中夹杂着一些籀文和古文。这种综合文字一直延续到西汉前期。
材料三
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召集一班文人学士,利用《史籀篇》损改照搬,并参照当时通用的综合性通用文字(主要是繁体),这样形成一套标准的小篆(大篆中的简体)来推行全国。

——上述材料引自赵平安《隶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秦国 书同文 改革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秦国(朝) 书同文 的影响。(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皇清职贡图》九卷,乾隆十六年奉敕撰,以朝鲜以下诸外藩为首,其余 诸藩 诸蛮 ,各以所隶之省为次。会圣武远扬,勘定西域,拓地二万余里……梯航鳞集,琛赆旅来,乃增绘伊犁、哈萨克、布鲁特、乌什、巴达克山、安集延诸部兵,为三百余种,分图系说,共为七卷,告成于乾隆二十二年。迨乾隆二十八年以后,爱乌罕、霍罕、启齐玉苏、乌尔根齐诸部咸丰表入觐,土尔扈特全部自俄罗斯来归,云南整欠、景海诸土目又相继内附,乃广为续图一卷。每图各绘其男女之状,及其诸部长、属众衣冠之别,凡性情习俗,服食好尚,罔不具载。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

(1)根据材料,概括《皇清职贡图》的编撰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皇清职贡图》可用于研究哪些历史主题。(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1950年之前,中国的棉纺织业对于工业生产的依赖度极低,绝大部分产品都是由农户生产。然而从1950到1970年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棉纱生产国,同时也于1969年取代日本成为最大的棉布出口国。1971年中国在纺织业中的总锭数跃居世界第一;1981年成为最大的原棉出产国;1988年成为最大的服装出口国;1991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中国在棉纺织生产上打破的记录,预示了其他领域即将发生的一切。

——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棉纺织业发展的意义。(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相比于18世纪以及20世纪的两场世界大战,19世纪的欧洲的确有些不同寻常,除了克里米亚战争,以及围绕德国统一发生的三场有限战争之外,欧洲基本保持了和平。卡尔·波兰尼在《大转型》一书中阐释了欧洲百年和平的制度基础,即防止大国之间发生任何持久破坏性战争的势力均衡体系、金本位制、自我调解的市场体系和自由主义国家。

——摘编自孙兴杰《欧洲体系变革与东方问题的欧洲化》

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或补充一个推动 欧洲百年和平 出现的因素,并阐述理由。(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