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71 |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与部分建交国家进行动物交流。 |
1957年开始,作为国礼,大熊猫被先后赠予苏联、朝鲜。 |
1958年,美国民间机构委托奥地利商人用一批非洲动物与中国交换大熊猫,美国政府拒绝大熊猫入境,称之为“Communist panda”(共产主义熊猫)。 |
1972—1992 |
我国政府先后向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和联邦德国赠送大熊猫。大熊猫展示出了惊人的魅力,成为最受欢迎的形象。 |
西方主流媒体出现“Panda diplomacy”(熊猫外交)一词,并多以rare(珍稀)、cuddly(可爱)、good—will(好运)形容熊猫,称其为中国人民的友好大使。 |
1992至今 |
大熊猫逐渐成为更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形象。 |
媒体及文化产品中大量出现熊猫形象:好莱坞《功夫熊猫》系列承载个人奋斗、个人英雄主义等“美国梦”典型元素;“iPanda熊猫频道”直播平台在全世界拥有大量粉丝。 |
大熊猫更成为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原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