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新高考联盟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75

一、单选题

1.

据考古发掘,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磁山、裴李岗等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农业遗迹、遗物,碳14测定数据表明这些遗址的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前5000年前期。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

A.耐旱的粟类作物已被栽培B.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C.社会不平等现象开始出现D.龙山文化占主导地位

2.

秦代法律规定,父母具有杀、刑其子的权利,而子因受父母杀、刑而状告官府,官府不予受理,如果子坚持诉讼,则子有罪。即父母对子(女)有人身伤害的权利,但子女如果因此诉讼父母,便有了 不孝 之罪。上述规定表明秦代(  )

A.实行严刑峻法B.认同儒家道德价值取向C.推崇外儒内法D.运用家庭观念教化民众

3.

有学者指出: 中国思想史上第二次大 突破 发生在汉末,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士的个体自觉……超越于群体分化之外。个体自觉即发现自己具有独立精神与自由意志,并且充分发挥个性,表现内心的真实感受。 促成这一 突破 的主要原因是(  )

A.佛教文化的社会影响B.商业经济的持续发展C.皇权统治的相对弱化D.社会流动的日益频繁

4.

宋真宗时,委任专职 奏事 的谏官、御史各6名。仁宗时,正式设 言事御史 。神宗时,另设3名御史专管言事。哲宗初年,设监察御史4名,兼职言事。钦宗后,御史的职能得到肯定,即 不止按察,又许言事 。这表明当时(  )

A.御史的职能向谏官靠拢B.监察事务日益繁杂C.谏官的职能向御史靠拢D.监察官员相互制约

5.

据范楷《汉口丛谈》载,汉口 肇于有明中叶,盛于启、祯之际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鹾商典库,咸数十处,千樯万舶之所归,货宝奇珍之所聚,洵为九州名镇 。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  )

A.得益于抑商政策的松弛B.动摇了小农经济统治地位C.有利于航海技术的提升D.体现了商品货币关系发达

6.

19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丝、茶两大项货物的出口总值还足以抵销外国输入的棉制品总值而有余。但到19世纪80年代以后,外国棉制品进口值突增,已经超过丝的出口值。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超过茶的出口值,继而超过这两项的总值。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出口货物种类增多B.对外贸易处于不利地位C.关税主权开始丧失D.民族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7.

清末民初, 湖南诸绅现已设立宝善公司,集有多股,筹议各种机器制造土货之法,规模颇盛 。在近代燃料开采、金属采冶和纺纱业中,绅士投资创办者占有相当的比例,数据如下表所示。这说明(  )

产业

商办企业

投资创办者的身份

绅士及绅士家庭

商人

其他

不明者

买办

纺纱

18

11

1

2

3

金属采冶

10

2

2

1

5

燃料开采

25

12

3

1

9

A.社会流动促使近代商办企业产生B.传统绅士阶层开始发生分化C.湖南传统绅士阶层逐渐发展壮大D.传统社会价值取向发生转移

8.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只承认 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动民众和他们的家属 可以享有政治上的自由权利,对一切 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 ,则只能采取阶级专政的办法,不给他们任何的自由和权利。上述规定(  )

A.有利于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B.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意在强调国共政权根本对立D.体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要求

9.

毛泽东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和建设性的革命与建国理论,如《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理论著作。这些理论著作的发表意在(  )

A.指引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B.提供建国的理论基础C.构建国家政权的基本框架D.着手建国的准备工作

10.

下表为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移动电话、家用电脑的数量及其相比于2002年的增长倍数情况统计表。该表可以用于说明(  )

类别

每百户拥有量

增长倍数

家用汽车

21.5

23.4

移动电话

212.6

2.4

家用电脑

87.0

3.2

A.城镇居民收入得到快速增长B.中国制造业全球影响力增强C.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D.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加深

11.

古代西亚腓尼基人不仅同以色列人有着活跃的贸易关系,还曾利用以色列人在红海的艾吉昂——格伯文港前往奥菲尔(埃塞俄比亚)探险,并从那里带回檀香木、宝石、象牙、猿猴、孔雀以及金、银等。他们曾乘船到过英吉利和爱尔兰。埃及法老尼科曾利用腓尼基人乘船绕航非洲获得成功。这说明腓尼基人(  )

A.揭开了全球文明交流的序幕B.建立了世界性的大帝国C.扩大了人类文明交往的范围D.促进了商品世界性流动

12.

12世纪时,西欧封建主或领主已经开始赋予商人们部分特权:免付一些费用、行动上的自由、免费过路(过桥费和 过堡费 )、拥有城镇财产而无须履行封建主或领主的职责,以及自治的自由。这些举措(  )

A.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B.加快了封建割据局面的形成C.反映了王权削弱的趋势D.强化了领主控制城市的能力

13.

有学者指出: 十四世纪欧洲人之应用罗盘针于航海,此事对于人类史而言的新异程度远不如其对于欧洲史而言的新异程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罗盘针应用于航海的新异程度很低B.新异性是相对于特殊的历史范围而定C.新异性随着历史研究的进步而改变D.新异性是判断史事重要性的唯一标准

14.

19世纪末,德国掀起了电气化高潮,形成通用电气公司和西门子电气公司两大电气集团,使以发电、配电为主要内容的电力工业和制造发电机、变压器、电线、电缆等电气设备的工业迅速发展。上述现象(  )

A.有利于德国统一国内市场形成B.增强了德国资本主义的竞争力量C.得益于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D.体现了德国工业化的渐进式发展

15.

1921年,苏俄决定以租让制等形式吸引外国资本。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如国际收割机、通用电气和杜邦公司等通过苏俄驻美国的商务机构,都与苏俄签订了贸易或技术协定。1925年,福特公司生产的拖拉机有1/3出口到苏联。到1927年,苏联农民使用的拖拉机,有85%是福特公司生产的。这表明(  )

A.外交关系建立推动国际贸易发展B.国际格局变动促进国际经济合作C.国际合作加强淡化意识形态色彩D.经济政策调整助推社会经济发展

16.

1983年3月,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了第七次不结盟运动会议,并发表了政治宣言,其内容如下表所示。据此推知,不结盟运动(  )

构成不结盟政策精髓的一向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种族隔离,包括犹太复国主义在内的种族主义的斗争;反对一切形式的外国侵略、占领、统治、干涉或霸权的斗争;以及反对把世界永远分为集团的大国集团政策的斗争。

A.使国际合作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B.促进了两大阵营的逐步分化C.加速了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D.成为国际舞台重要政治力量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唐一代约有350余州,1500余县,州县制趋于正常。宋代疆域远较唐代为小,但府州军监也有300余个,辖1200多个县级政区。唐代疆土与汉代大体相近,但唐代州的幅员仅汉郡的1/3,宋代疆土小于唐代,却仍有300余州,可见州的幅员更小了。据《宋史·地理志》记载,有将近1/10的领县政区只领一县。然而面对这样庞大的府州,中央实际上是无法直接统治的,但又不愿意在府州上再加一级行政机构,怕地方扩大权限与中央抗衡。于是就设计了一种监司机构,每一机构专司一样事务,直属中央,务司其职,互相牵制,于是就产生了道路制度。
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根据自然山川形势分全国为10个自然区域:关内、河南、河北、河东、陇右、山南、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称为十道。733年(唐开元二十一年)分为15道,即将关内道分出首都长安附近地区为京畿道,河南道分出陪都洛阳附近地区为都畿道,又分山南为东西两道,江南为东西两道,另分设黔中道。唐宋时代政区分布的地理格局已与汉晋时不同,以秦岭淮河为界,汉代14州部是北10南4,西晋19州是北12南7;而唐15道则是北7南8,宋代23路(不含京畿路)则为北8南15,如图所示。
 

——摘编自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道路制度产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政区分布地理格局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讨论土改的政策方法等问题,以指导全国的土改工作。9月13日,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因为 多数意见赞成彻底平分 ,故大纲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彻底平分土地的政策, 办法简单,群众拥护 ,但在实践中势必侵犯中农利益。

——摘编自汪朝光主编《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材料二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从国家层面规定了土改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新解放区开始有步骤、分阶段地开展土地改革。到1952年9月,全国约有3亿农业人口的地区,在三年之中完成了土地改革,加上三年以前业已完成土地改革的老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地区的农业人口已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的90%,土地改革基本结束。

——摘编自张建《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土地改革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共同影响。(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3世纪西欧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尤其是有组织的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扩张,对公共部门提出了革命性的要求,民族国家初具雏形。14世纪中期以来的 黑死病 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尤其是长距离贸易的发展,商人们急需公共权力来保护他们的产权和利益,并在大范围内维持社会稳定与秩序,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民族国家的产生。当时的国王面对商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也认识到扩大政府规模的必要。因此,在十四五世纪的漫长岁月中,通过联合、吞并和征服逐渐形成了民族国家。由于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充满了战争,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君主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增加岁入来源。增加的岁入主要来自商人,所以,欧洲君主新权力的获得,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同新兴商人阶层的非正式联盟。
民族国家举国一致发展工商业,促进对外贸易,使商业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关系着国家的兴衰。17世纪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的强盛与意大利的分裂和落后就是对比鲜明的例子。……地理大发现作为当时的冒险、探险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在当时,只有民族国家才能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持这项冒险、探险活动。 早期探险者虽然绝大多数是意大利航海冒险家,但他们的资助者都是新兴的民族君主国,而不是他们的家乡、微不足道的城邦,这一点绝非偶然。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编著《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早期民族国家兴起和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早期民族国家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途程中,都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矛盾运动:一方面它要维护自己的民族传统,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吸收外来文化以发展壮大自己。这种矛盾运动,文化学上称之为 认同 适应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以文化 认同 适应 为主题,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