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桂林、玉林等高三1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23

一、单选题

1.

据商代甲骨卜辞记录,武丁时期诸多殷人雄族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北方和西北方边域,成为商王朝的重要藩屏。《荀子·儒效》中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反映出,殷周时期(  )

A.统治者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掌控B.完成早期国家向成熟形态转变C.已消除了天命神权对政治的影响D.政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

2.

集议是指君臣通过合议的方式对一些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和决议的政治形式,下表为秦至汉初具有代表性的集议。据此可知,秦汉时期集议的差异(  )

秦朝

汉初

始皇二十六年221),集议中,除了定皇帝号,还改命为,令为”,自称为

围绕封建与郡县之争,大臣们前后讨论了两次。从指定议题到一锤定音,整个集议程序都是围绕着皇帝进行

叔孙通起朝仪后,在长乐宫建成后的第一次朝会上,天还未亮,谒者就开始引导官员们按品级依次进入宫殿,功臣、列侯、将军等站在西边,向东朝拜;文官丞相以下站在东边,向西朝拜。皇帝乘辇出房后,官员们依次奉贺,有御史执法,不遵守礼仪的官员会被带出朝堂

A.反映出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B.是强化相权带来的严重后果C.体现出治国理念的调整和演变D.促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在婚姻上极为讲究门当户对,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顶级士族之间频繁联姻。《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许多士族名士之间的清谈雅集,很少有庶族人士参与其中。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这一时期(  )

A.政治稳定促进了区域交往B.士族政治具有封闭性C.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D.南北政权的文化差异

4.

曹南冥(1501—1572年),是朝鲜16世纪的鸿儒硕学,他常以图解形式诠释经义(如下图所示)。这表明他(  )

A.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理学B.对朝鲜君主权力的合法性提出了挑战C.忽视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D.强调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

5.

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指出: 在18世纪,荷兰的银行给最好商户的贷款利率为3%,英国为4%—5%;而同期中国钱庄票号的商业利率平均为39.2%;到18世纪末,上海钱庄间的日拆利率(同业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几乎是伦敦银行给最好商户贷款利率的两倍 。中国这一利率现象(  )

A.表明经济运行环境存在一定缺陷B.密切了中外之间贸易联系C.说明工商皆本观念成为国人共识D.缘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6.

19世纪60—90年代,洋纱在中国土布生产中的使用率由0.56%上升至18.94%。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的50年间,中国丝织品出口量增长了4倍多。同期,丝织品内销量只增长了8.50%。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的变化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D.中国的外贸中心发生转移

7.

19世纪前半期,法国大革命这一事件在中国无论是长时段的法国历史叙事,抑或拿破仑个人传记,显示的只是法国历代君王统治轮替间的普通民变。1899年后,梁启超再三表示这是前所未见的新型革命,是 全地球千古未有之大事 从古未有之大革命 前古以来未有之伟业 。这一转变(  )

A.表明维新派主张革命与改良并重B.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根基C.顺应了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D.说明变法策略符合中国国情

8.

1935年11月4日,财政部长孔祥熙发表讲话: 实行法币政策……乃解决白银外流之根本办法,先进各国,行之有年。先例具在……此次毅然实行,实属外应国际趋势,内体国内实情,自力图存之良策。 孔祥熙 将自家祥记公司交给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的按金(定金)2.5万英镑,按当时的汇价,兑换成法币40万元 。孔祥熙的这些举措(  )

A.推动 改订新约 运动取得了最终胜利B.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根本改善
C.长期有效地缓解了国民政府财政危机D.有利于增强国民政府经济统治效能

9.

1944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驱逐日寇,就是 打倒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军事 ,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中国的一切政党及其政策、实践的评价标准就是 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 。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

A.是对唯物主义史观的创造性运用B.旨在理顺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关系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走向成熟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0.

下图为2010年和2020年不同城乡属性间人口迁移率的统计情况(单位:%)。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经济体制改革拓宽人才流动空间B.党和国家实现工作重心转移C.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D.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11.

在日耳曼诸法典中,公元654年颁布的《西哥特罗马法典》规定 任何人把武器或其他任何财物赏赐给其所保护的仆人,这些赏赐应成为仆人的完全财产,但若仆人放弃或另择主人,则仆人的一切财产均应归还主人;仆人的女儿仍受主人保护并由主人为其婚配同等级的丈夫。 这些规定(  )

A.体现出民主政治影响了罗马居民生活B.是古罗马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C.反映出日耳曼法典蕴含着封建法因素D.表明法律创制受人文精神影响

12.

下图是某学者对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的相关探究。这可用于说明(  )

A.欧洲各国对经济利益的追逐B.欧洲社会变革促使全球化成为必然C.西班牙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D.新航路开辟促进各国分工日益完善

13.

18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德意志文坛上一批年轻文人宣扬不需要什么都学习外国的东西,不必言必称希腊罗马,更不必唯法国人马首是瞻。在这种关注的转移中,必然把人看作是日耳曼人,不是黑森人或图林根人或达姆斯塔特人。这一现象折射出(  )

A.德意志地区的民族意识开始形成B.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德意志地区C.德意志的统一促进民族文化发展D.启蒙运动促进德意志统一的进程

14.

在美国,特殊的身份和权力决定了其重要的政治地位,以至于人们产生了 只有职业官僚才是美国真正的联邦政府 的印象。此外, 以美国方式发展而成的分权制衡没有创造出一个服从总统意志的行政工具 ,这不仅使文官有能力摆脱总统的控制,并反过来限制了总统的行政领导能力。这可用于说明美国文官制度(  )

A.实现了政治与管理间的统一B.利于保障政府工作的稳定C.杜绝了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D.扩大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

15.

列宁说: 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除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对立,再没有任何东西 。然而,当革命已经提上日程的时候,人们最需要的是坚定的信念、灵活的策略和果断的行动,于是提出了 走向社会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 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的战略任务。符合列宁这一论述的是(  )

A.领导 二月革命 B.在帝国历史与现实政治间妥协C.提出《四月提纲》D.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6.

下面为2000年和2018年非洲留学生空间流动的网络结构示意图。这反映出(  )

A.非洲留学深受殖民统治遗留的影响B.原宗主国主导非洲现代化进程C.法国国内族群构成已发生较大变化D.非洲传统与现代文明融合艰难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为了感恩父母及长辈的生育抚养,表达崇敬和哀思之情,日久天长,便产生了 追孝 孝享 孝祀 的观念。先秦儒家思想以 为本,而 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具有三重内涵,即 事亲 事君 立身 ,三者层层递进,逐渐深化 的内涵。 身体发肤,不敢毁伤 作为 的起点得以实现。 保身 之后便是 事亲 事亲 则源于人所具有的 亲亲 之性。孟子认为 亲亲,仁也 事亲 的深化即是 事君 。通过 事君 ,个体能够对国家与人民做出贡献,贡献越大,人民越拥戴他,其所获得的荣誉就越大。这种荣誉是通过其身体力行的实践获得的,出于身体所具有的血脉的延续性,这种荣誉可以加诸父母,父母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尊严,也可以视为子女关爱父母的一种方式。在此含义下, 保身 即是 保国 保国 即是 保身 ,故而 保身 是孝, 保国 也是 ,个体之 与全体之 变得不再有区分,形成了真正意义的 身国一体

——摘编自李哲奇《的三重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
董仲舒提出并系统论证了 三纲 学说,确定了父尊子卑、君尊臣卑、夫尊妇卑的伦理关系,孝开始直接服从于 父为子纲 、间接服务于 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的道德规范。汉代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统治者把家庭孝悌作为 治国平天下 的出发点。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 为谥号,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等。同时,将《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创立 举孝廉 的官吏选拔制度,使得孝道成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通过宣扬一些违背基本人伦道德的范例与行孝的 楷模 ,如 卧冰求鲤 等来使人们效仿,使人对封建伦理绝对服从。这种对孝文化的异化表现在 孝感 孝义 的提出。所谓 孝感 ,是说人之大孝,可以感动上天,降福于身;不孝,则会受到鬼神的惩罚。从《魏书·孝感传》开始,人为地编造出大量 孝感 一类的故事被载入 正史 ,并广为流传。也出现了诸如《白话百孝图》里关于舜的 鸟耘兽耕 感人故事、孟宗为母 哭竹生笋 的愚昧行为。

——摘编自张宏书《中国古代孝文化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秦时期 的三重内涵形成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以后中国古代孝文化嬗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作为族称的 中华民族 概念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梁启超于19世纪末引入 民族 概念,并将其与当时流行的 中华 概念相结合。从理论上说,梁启超形成 大民族 观念,是基于对西方有关 民族国家 思想认识选择的结果。但是,中华民族的现代构建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在其此前演进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历史形态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历史形态的中华民族的重塑。因此,不论是 民族 概念的引入还是 中华民族 概念的创造,都关联着一个宏大的、根本性的历史进程,即中华现代国家的构建。辛亥革命推翻最后一个王朝并开启现代国家即民族国家的构建以后, 中华民族 概念的动员作用就被激活,并与现代国家构建过程相结合。不过, 在政治界、思想界、知识界和舆论界,中国各民族一体的 中华民族 概念和观念得以基本确立,较为广泛地传播开来,还是在 五四 运动之后,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初以后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民族的现代构建的成效就突出地体现出来了。中华民族现代的构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宣告完成。

——摘编自周平《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构建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围绕 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构建 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突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是面向经济正义新问题、扬弃传统经济思想进行创新性转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的经济正义思想是站在前人肩膀上更加睿智地观察时代特征、透视资本主义社会、体悟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思想。马克思认为, 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马克思将这 天才的大纲 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立足于现实社会,找到了现实社会两大矛盾产生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而认清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解决办法要从经济根源中寻找,要依靠无产阶级广大劳动群体的力量加以实现。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的发展意味着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能够实现各得其所、各取所需,从而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摆脱物对人的支配,摆脱人对人的支配,实现自主地使用物、利用物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彰显人的本质。

——摘编自汪琼枝《论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的历史生成及意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人民实现了从 站起来 富起来 再到 强起来 的伟大飞跃。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经济正义始终是党的不懈追求。我国的经济正义的构建是一个随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顺应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推动我国经济正义构建迈上更高的台阶。邓小平基于对社会主义和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采取多项措施恢复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正义性,重塑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分配正义的合理样态。江泽民强调,要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经济正义,保障社会公平。胡锦涛提出,努力推动形成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的和谐社会。习近平指出: 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

——摘编自张雷《新中国经济正义的社会构建及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构建经济正义社会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并谈谈新中国经济正义社会构建的当代启示。(6分)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兴起的 文明标准 为外交、贸易甚至战争提供了新的动机和正当化方式。格劳秀斯的 万国法 构筑了国际法最初的体系。国家的概念与价值日益增强,各国平等协商结束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当代主权国家概念由此诞生。《和约》确立了国际法关键概念和原则——主权和国家关系基本原则。主权是现代国际法发展的起点,也是主权作为 文明标准 概念重要内容的起源。根据 文明标准 ,欧洲国家将世界各国划分为 文明 欧洲国家和 野蛮 非欧洲国家,此种划分导致了国际法的不平等适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争不再是完全的主权事务,《国际联盟盟约》下的国际联盟有权干涉战争,而成员国也保障《盟约》的实施,近代国际法中的国家个体安全观逐渐转向现代国际法中的集体安全观。《盟约》既体现英法等欧洲列强推行 文明标准 阶段性胜利 又体现了 挫折 。这一阶段的 文明标准 表面上出现了一些 进步性 的特征。威尔逊的 十四点原则 强调民族自决、自由贸易等,对旧有的 文明标准 产生了冲击。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组织在各自的领域内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
材料二
1998年,联合国大会决议将2001年定为 文明对话年 ;200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不同文明对话全球议程》将文明对话作为国际公共产品;2014年, 文明交流互鉴 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首次提出,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明互鉴的思想强有力地反驳了 文明等级论 文明冲突论 的观点,主张接受文明差异,以互鉴解决冲突,体现了文明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就本质而言,若将 文明标准 视为操作系统,那么依据简易操作标准而允许不同国家或地区基于自身特质进行交流互鉴,不仅可以提升世界人民的幸福水平,还能体现 文明标准 的价值。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沈伟《论国际法中文明标准的演变和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国际联盟盟约》体现英、法等欧洲列强推行 文明标准 阶段性胜利 挫折 的不同表现,并分析 文明标准 出现 进步性 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1世纪初中国在联合国提出 文明交流互鉴 理念的背景,并说明 文明交流互鉴 在现代中国外交实践中的体现。(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