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多市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23

一、单选题

1.

考古学家在西安半坡、秦安大地湾、姜寨、偃师灰嘴等遗址均发现明确有粮食堆积的窖穴。窖穴坑壁涂抹黄泥的增多,除用火烤地面以防潮外,偃师灰嘴遗址的储粮窖穴中还发现在地面上铺席子等编织物的防潮手段。考古发掘证明当时(  )

A.农业技术水平领先B.已经出现定居生活C.阶级分化趋势明显D.人们生活较为富余

2.

有学者指出,春秋末期的中国仍然人神杂糅,各级贵族均集政治领袖、宗教教主于一身,国家治理实行政教合一;战国初期的中国已人神两分,神权政治时代结束,贵族只是政治领袖,不再是宗教教主。该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  )

A.国家治理趋于理性B.分封宗法制瓦解C.封建迷信色彩消失D.贵族权力被削弱

3.

唐代佛教出现了面向寺院之外听众的通俗讲经活动,许多讲经的前段都以赞美皇帝、歌颂太平为主要内容,讲经过程中杂夹道教的长生不老和得道升天等观念。这反映了唐代(  )

A.佛教社会影响力上升B.社会主流思想变化C.佛道思想日益同质化D.佛教的本土化转变

4.

宋人袁采在《袁氏世范》中写道: 士大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育之资,莫如为儒……如不能为儒,则医卜、星相、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这表明宋代(  )

A.士族政治逐渐衰落B.士人价值取向变化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户籍管理较为宽松

5.

《海澄县志》记载: 自正德(1505—1521年)以后,月港(位于福建漳州)豪民多造巨舶向外洋交易……远者倭国,近者暹罗、彭亨诸夷,无所不至 。这从侧面反映了明朝此时(  )

A.朝贡贸易繁荣B.沿海手工业发达C.海禁政策松弛D.被卷入世界市场

6.

鸦片战争爆发前,西方人批评中国传记史学 仅载传主的生卒年月、个人经历、所居官职 ,认为自己有 重新书写中国历史 编纂一部完善的史著 的责任, 为西方学界提供关于中国的严谨且客观的新知 。对此推断最合理的是(  )

A.西人写史只为丰富对中国的认知B.西方理论推动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C.中国传统史学缺少对史事的记录D.西人著述或成为叩开中国大门工具

7.

1919年,孙中山写就《实业计划》,提出 凡个人能力所及,或更宜于个人经营之产业,均应由个人自由经营 港口、铁路之类的交通运输业,各工业部门的大型企业,应由国家经营,以便全面而统一地发展工业化 。这表明(  )

A.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发展B.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源于中国C.中国工业化路径有别于英美D.五四运动激发国人办厂热情

8.

1944年秋,晋察冀城市工作委员会改为城市工作部,冀中、冀东区党委及各地委、县委也普遍建立城工部。各级城工部门有计划地派遣党员打入城市中,要求 动员区村干部大量向内部打,领导城市内的工作 。据此可知(  )

A.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B.民主选举巩固工农联盟C.敌后战场斗争形式多样D.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瓦解

9.

自1947年起,国民党开始筹办各级民意代表选举,准备实行 宪政 。但在当时多数国民党人的心中,并无放弃政治独裁垄断的想法,实行 宪政 不过是以 选举之胜利 掌握政权。据此可知,实行 宪政 之举(  )

A.暴露国民党独裁面目B.助推第二条战线的建立C.导致国统区经济崩溃D.背离北平和平谈判理念

10.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经济建设任务,我国积极推动驻外使馆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内容从多以礼宾工作与事务性工作为主,逐步扩展到研究驻在国内部情况以及国际形势等问题。驻外使馆的调查研究(  )

A.转变了我国对国际形势的认识B.为建国初的建交热创造了条件C.改变了中国和西方的敌对关系D.为新中国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

11.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国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如表)。据此可知,该时期(  )

19901999年我国国债发行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国债发行额

93.3

199.4

395.6

314.8

1028.9

1510.9

1847.8

2412.1

3228.8

3702.1

A.财政赤字逐年上升B.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C.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经济建设得到资金支持

12.

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754—775年在位)定都巴格达时说: 我们有底格里斯河,使我们能与像中国那样遥远的国土联系,并给我们带来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的食品以及海洋所能供给的一切。我们还有幼发拉底河,可以给我们运来叙利亚、拉卡和邻近各国所贡献的一切东西。 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在曼苏尔统治时期(  )

A.与中国宋朝商贸联系密切B.在古代世界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C.发展为幅员辽阔的大帝国D.为文化传承与传播作出巨大贡献

13.

有中国学者认为,16到19世纪的欧洲所绘的世界地图体现的不仅仅是知识或技术,而是赤裸裸的权力。地图史家约翰·哈雷也指出: 土地在纸面上先于实际中被宣称占有,在这个意义上,地图预期了帝国。 该时期欧洲所绘的地图(  )

A.体现出列强的殖民争霸意图B.推动帝国主义国家对外扩张C.象征着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D.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4.

古典帝国以领土扩张为基本特征,对应的是 有形帝国 ;而新型帝国以经济金融的扩张为基本特征,对应的是 无形帝国 。美国经历短暂的 有形帝国 构建之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迅速转向 无形帝国 的构建。美国 无形帝国 的构建(  )

A.得益于重商主义的推动B.源于生产的进一步集中C.推动美国领土迅速扩张D.加剧了欧洲局势的紧张

15.

19世纪初,拉美的 解放者 西蒙·玻利瓦尔提出美洲一体化理论,他认为拉美各国有 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风俗习惯、共同的宗教信仰以及共同的事业、原则和利益 ,主张 把整个新世界组成一个国家,用统一的渠道使各个部分同整体相连 。玻利瓦尔的理论(  )

A.旨在争取委内瑞拉的民族独立B.推动拉丁美洲建立起统一的国家C.打击了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D.反映拉美地区反殖民主义的诉求

16.

如图是美国漫画家吉姆·贝里曼创作的一幅政治漫画,漫画描绘了一个疲惫的战争世界在急切地聆听雅尔塔会谈。对漫画解读合理的是(  )

《世界在雅尔塔等待》

A.苏美英三国意图瓜分世界B.世界政治新格局已经形成C.战后世界新秩序有待商定D.欧洲的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在我国西周以前的历史时期,尚未有过不同氏族部落相互混居或杂居的现象。随着周初大封建,在我国文明发祥最早的中原及其附近地区展开了各氏族部落混居和融合的新局面,这种混居和融合是在一个强大王朝的号令下,并且以华夏为主导进行的。

——摘编自沈长云《华夏民族的起源与形成过程》

材料二
孝文帝将汉族的门阀制度正式推广到鲜卑族中,使鲜卑贵族士族化,从而在根本上调和了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之间的矛盾,使他们的利益更趋一致。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在门阀制度下完全地结合在一起,统一的封建等级制度把不同民族的封建统治者变成了阶级利益一致的一个阶层,统治集团内部的民族界限日渐淡化。

——摘编自钱国旗《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论南迁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

材料三
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致所为,皆与中国等。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早期中原地区民族交融的路径。(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治集团内部的民族界限日渐淡化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辽、西夏少数民族政权的 中国 认同。(6分)

18.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伤元气,无论是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都受到严重损耗,经济破败凋散,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二战重创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写了世界政治地图。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全球南方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意在表述富裕的北方工业化国家和贫穷的南方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广泛政治经济分歧。 全球南方 国家具有相似的历史、相连的命运、相依的未来,是国际秩序中的最主要行为体之一。 全球南方 正在展示从未拥有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成为推动国际秩序转型的结构性力量。 全球南方 的国际秩序观如下图所示:

全球南方的国际秩序观

——摘编自王明国《从边缘性反抗到结构性重塑:全球南方与国际秩序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阐述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历程。(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 全球南方 国际秩序观的理解。(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建国以来国家荣誉制度发展历程

时期

国家荣誉

19501957

1950年首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举办,劳模表彰制度逐步确立

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表彰全国先进生产者和集体

1955年到1957年授予人民解放军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各种勋章10万余枚,各种奖章52万余枚

19581977

劳模表彰大会多次召开

1960年,首次表彰三八红旗手和三八红旗集体

19782012

1982年宪法恢复关于荣誉表彰的相关规定

1989年后,国务院基本上每五年表彰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1994年《国家荣誉称号条例》顺布,国家荣誉制度更加完善和规范

2000年新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2年颁布的《人才队伍纲要》明确建立完善我国国家荣誉奖励制度

2003年起多次向神舟系列飞船的宇航员投予航天功勋奖章和荣誉称号

2012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颁布,党和国家荣誉制度体系最终建立

2018年颁发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颁授共和国勋章及国家荣誉称号

2020年表彰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

2021表彰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

——整理自张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 国家荣誉制度的价值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革命史范式形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马克思主义学者李鼎声、范文澜和胡绳为代表。该范式的叙事体系固然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为近代中国革命研究指明了方向,但就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来说,它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史体系,不足以反映近代中国历史全貌。
现代化范式也形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资产阶级学者陈恭禄和蒋延散为代表。该范式重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民主政治进程、社会进步、国际性整合等主题,确乎为我们认识近代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它的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
冲击——回应 范式盛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学界,以费正清为代表。该范式的历史叙事强调外部冲击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应该说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但它否认帝国主义侵略给近代中国带来的破坏和灾难,将列强的冲击看作近代中国进步的动力,为帝国主义侵略辩护,这是完全错误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中国中心观 研究取向提倡从中国内部因素和 局中人 的角色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纠偏意义,为观察和研究近代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 中国中心观 取向显然矫枉过正,忽视西方冲击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夸大了中国内部因素的活力和影响力,夸大了中国历史的独特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同样不足以解释中国近代历史。

——摘编自崔志海《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与方法再检讨》

(1)根据材料,从整体上评价上述研究范式与方法。(4分)
(2)根据材料,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叙述中国近代上的任一史事。(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