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选项
事件
意义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B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C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
D
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总数(人)
少数民族代表(人)
占比(%)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38
64
14.7
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2158
244
11.3
朋友:你在内阁秘书长职位上干了10年,经历了4任首相,这个职位你是实至名归啊!
特伦德:这个位置可不太好坐啊,内阁秘书长可不是首相的私人仆从,我不能在部门的斗争中选边站,又要确保每一个部门的立场都能获得平等的关注。
二、材料阅读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摘编自杜恂诚《白银进出口与明清货币制度演变》
——摘编自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三、开放性试题
——陈浩《论南宋书院的社会教化及其基本特质》
四、材料阅读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等
——摘编自李育民《条约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等
——摘编自陈安迪《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等
五、开放性试题
1905年:小年份,大时代
一纸寥寥数语的诏令:废除科举制度
1905年,清廷发布上谕,“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寥寥数语,宣告了科举制的终结。
一次革命派与立宪派的邂逅:孙中山与严复会晤
1905年,孙中山在伦敦拜访严复,就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会谈。严复认为,“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为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一声振聋发聩“新音”:社会主义思想的早期传播
1905年,担任同盟会评议员的朱执信在《民报》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等人生平及主张。同年,孙中山在欧洲与第二国际执行局主席举行会谈,第二国际的档案材料中还记载着孙中山在会谈时说的“我是中国的社会民主党人”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