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昭公十三年,叔向对韩宣子问曰)……苛慝不作,盗贼伏隐,私欲不违,民无怨心。先神命之,国民信之。
——《左传》
材料二
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
——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1899年)
材料三
“国民
”一词在近代中国刊物上出现的频次颇高。有学者将
“国民
”与
“中华民族
”进行对比,发现1921到1949年间这两个词在红色报刊中的出现频次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下表:
图2 1921年—1949年“国民”“中华民族”检索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万次)
——摘编自陈庆涛《红色报刊中“国民”与“中华民族”表述的二重变奏(1921—1949)》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个时期
“国民
”一词的不同内涵,并简析产生不同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与
“国民
”相比,
“中华民族
”一词在红色报刊中出现频次的变化趋势,并说明这一变化趋势的历史意义。(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