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12年辛亥革命后到1931年九ー八事变,是东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据20世纪20年代末的统计,东北大豆的商品率为80%—83%,小麦为79%,高粱为40%—42%、玉米为35%—36%、谷子为20%—22%。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生产已达到了旧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成为世界性商品粮生产基地。民国时期,东北除了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和轻纺工业外,在火柴、酿酒、食品等多个部门中都取得显著的发展。1915年以后,东北各地商办储蓄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到1924年初,东北各地出现了70多个储蓄会,资金总额达5000余万元。1915年12月,日本正金银行正式与中国交通部签订了
“四郑(四平——郑家屯)铁路借款合同
”,并掌握了该路的技术和财经大权。1927年,该路筑成通车。
——摘编自衣保中、林莎《论民国时期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材料二
从1932年南满游击队创办《红军消息》到1941年东北抗联入苏整训,东北抗联共创办24种报纸。东北抗联曾经建立读报会、识字班等组织,如第一路军以《列宁旗》《战旗》等作为教材,组织战士读报、开展
“政治讨论会
”,在读报的
“输入
”和讨论的
“输出
”中,完成互相教育和自我教育。各军每到驻地,都要召集演讲会、报告会、文艺演出会等形式多样的群众大会,在群众大会上,散发红色报刊等宣传品。曾有伪军藏起红色报刊,日军士兵偷看报刊等情况,被发现后对日伪当局造成极大震动,对偷看红色报刊的士兵以
“惑乱军心
”罪枪决20余人,一些士兵被送
“纠正院
”。1933年3月,日本兵伊田助男看到游击队散发的宣传品后,深受触动,将装载有10万发子弹的汽车藏入山林送给抗联,留下遗书自杀身亡,造成很大影响。
——摘编自唐晓伟、田克勤《抗战时期东北抗联创办的红色报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后至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北抗联创办红色报刊的影响。(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