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部分名校高二第一学期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必修二前4课】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93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认为,周人革新殷商旧制,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比较有效地破解了地域与族群对早期国家治理的限制,这在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演变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佐证上述论断的制度安排是(  )

A.保障王朝权力继承的世袭制B.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分封制C.强化中央集权的内外服制D.维护奴隶主利益的井田制

2.

罗马共和国初期,共有元老100人;到共和国末期,元老的人数达到300人。从表面上看,元老院既无行政权也无立法权。但事实上,元老院的权力很大,因为元老们终身任职,由国家中最有权势的人组成。材料意在说明,罗马共和政体(  )

A.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B.包含一定的民主政治因素C.奠定了近代西方共和制基础D.是封建专制政体的典型体现

3.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 公民权利义务 作为正文,并将 人民 作为第二章,置于 国家公权力机关 之前。这一安排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  )

A.积极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B.践行 以法治国 的政治理念C.强调国家权力的根本来源D.对封建思想统治地位的否定

4.

两汉时期士人的行为操守、道德才能是乡党舆论关注的重点,而乡闾清议的主要标准也在于家族间的道德行为,特别是 二事。所以社会对于孝道的履行有严格的要求与热心的鼓励。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两汉时期(  )

A.将儒学作为统治思想B.政府注重社会教化C.注重官员的专业素养D.察举选官制的推行

5.

自1805年起,英国陆续创设了政务官与事务官的两官分途体制,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得到分离,政务官与政党共进退,文官(事务官) 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 。这一体制的创立(  )

A.延长了政务官员任期B.明晰了各级政府部门分工C.标志着文官制度确立D.增强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6.

13世纪,欧洲神学家阿奎那谈道, 一个社会之所以聚集在一起,目的在于过有德性的生活 任何统治者都应当以谋求他所治理的区域的幸福为目的 一个好的君主应当保证社会生活安宁,同时还要促进物质福利的充裕 。阿奎那的这些思想(  )

A.蕴含着切合时代的精神B.奠定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C.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萌发D.开启了神学思想世俗化倾向

7.

1981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陕西纺织器材厂近年制订了《职工文明礼貌守则》《青少年道德准则》《车间上下班守则》等。过去厂里有几名青年,开口吃喝玩乐,闭口哥们义气,现在他们讲学习,讲贡献,讲理想,不怕脏不怕累,受到工人们的好评。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实践B.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C.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氛围较浓厚D.改革的重心渐向精神领域转移

8.

耶律阿保机采用中原王朝的年号制度和其他一些典章制度,用汉字创制契丹大字,以 佛非中国教 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尊 。辽道宗统治时期,辽朝达到 礼乐交举,车书混同 的高度,辽道宗宣称 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 。这反映出契丹族(  )

A.治国思想日益成熟B.华夏认同意识较强烈C.封建化进程的开启D.重构了传统礼乐制度

9.

1536年,英国人文主义学者莫里森指出贵族的后代不应计较失去财富,他们更应该做的是当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尽到自己的义务;莫里森还强调了《圣经》中的教义与服从君王间的关系,描绘了一个由上帝指派的君王统治的愿景。莫里森的这些言论(  )

A.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B.符合民族国家形成的趋势C.维护传统贵族群体的利益D.奠定君主立宪制度的基础

10.

1944年7月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尽管美国主导了会议的议程,但苏联也提出了在两大国际金融机构中的认缴份额中以黄金支付的比例降低50%,并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黄金总储备存放一部分在莫斯科的主张。苏联这一主张(  )

A.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B.反映两极格局中的力量消长C.表明美国金融霸权地位遭到冲击D.意在维护其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

11.

明代中后期以来,政府在田赋征课前发给各纳税户并令其限期缴纳的易知由单(通知单)和钱粮票等新的赋役单据的精准性日渐强化,州县官府的赋役编派也主要依据这些新兴册籍进行,黄册与鱼鳞图册的地位则逐渐下降。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白银流通数量的减少B.土地兼并现象的加剧C.民众产权意识的增强D.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

12.

表1所示政策的推行(  )

表1

朝代

政策

汉代

设置常平仓,当市场粮价低贱时,政府就提价向农民收购粮食,用以储备;当市场粮价上涨时,政府就减价出售自己储备的粮食以平抑粮价;发生灾害时,也可用储备的粮食救灾

南北朝

实行和籴市制度,并吸收常平仓法,以平抑物价,救灾度荒

隋朝

运用常平制、和籴平粜制,操纵市场和调节供求关系

A.凸显了行政干预的本质属性B.奠定了国家统一的经济基础C.加速了救济资源的合理流通D.提供了市场管理的基本准则

13.

伦敦通讯会作为英国工人阶级的政治组织,在1792年4月的宣言中明确写道: 本会目的是改革而不是无政府状态,在反抗政府的时候,理智、坚定和团结就是本会采取的唯一手段,也是本会希望我国同胞采取的唯一行动方法。 据此可知,伦敦通讯会的主要诉求是(  )

A.坚持权利法案,调解劳资矛盾B.借助和平方式捍卫工人合法权益C.弘扬理性精神,彰显人民主权D.改革议会以巩固工业资本家地位

14.

有学者认为, 喝牛奶消费在这些(欧洲以外的)地区成为平常是较近的事情,这是近五百年来欧洲殖民主义和政治上支配大部分世界的结果 。该学者意在强调(  )

A.饮食文化演变受制于世界格局变化B.欧洲殖民主义对世界饮食文化的影响C.欧洲生活方式在世界范围不断扩张D.欧洲扩张提高了殖民地的生活质量

15.

从1979年到2005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共在中国实施了70个无偿援助项目,提供资金逾10亿美元。《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当年对外共提供了57.5万吨粮食援助。这一历程说明(  )

A.消除饥饿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B.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C.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得到解决D.国际合作是应对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

16.

图1和图2所示分别反映了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曾出现的农业生产场景。据图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一定相似性B.农业庄园式劳作在各区域文明中很普遍C.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D.东西方文明之间存在广泛且持久的交流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始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摘编自【西汉】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秦帝国内,六国故土虽被灭,但其国都、郡县以及要塞中的武库依然完好保存,盘路在那里的宗贵豪杰也不比往时弱。天下人视秦为 仇雠之国 ,楚人直言 我倚名族,亡秦必矣 。秦遂在关东 毁郡县城,铢其兵 ,毁掉山东诸侯依恃名城要地构筑的防御工事和武器从而使新秦地从战争前线转变为战略后方。

——摘编自熊永《秦收天下之兵解》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统一后的重要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2)指出材料一、二关于秦 收天下之兵 认识的不同。(4分)
(3)除上述材料外,全面研究关于秦 收天下之兵 的问题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2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邓中夏等早期中共党员先后到蒙藏学校,向这里的少数民族青年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在红军长征途中,中共领导人先后接触了苗族、土家族、回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由此对中国的民族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1935年,毛儿盖会议指出: 必须挑选一部分优良的番民给以阶级的与民族的教育,以造成他们自己的干部。 1936年,中央党校建立了少数民族学员班,由藏族、蒙古族、羌族、彝族、回族等民族的20余名学员构成。1941年9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第一所专门培养民族干部的学校——延安民族学院。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教育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将马克思民族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将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摘编自王世忠、李雨谦《中国共产党民族教育政策的百年探索》

材料二
1951年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明确提出了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总方针:少数民族教育必须是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会议还对少数民族教育中的双语教学政策进行了专门规范,强调: 少数民族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问题、课程教材问题,既要照顾民族特点,又不能忽视整个国家的统一性。 我国政府中,国家教育部下设民族教育司,确立民族教育在全国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育部在1951—1955年的小学学制改革、中学暂行规程、师范学校规程中对民族教育的学制都作了专门规定。从1951年起,中央财政专门设置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且每年有所增加,少数民族在校人数也随之大幅度增加。在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初创时期,1949—1956年中国民族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摘编自王鉴《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教育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教育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民族教育取得成就的历史背景。(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元一直是用于国际交易报价和结算的最重要的货币。然而,根据相关国际组织的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元占据全球外汇储备的份额由最高时期的85%降至2022年的59%。全球金融危机和其他地缘政治事件已经揭示了过度依赖美元的弊端:一旦美国经济出现波动或美元价值波动,其他国家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为了降低自身经济风险,许多国家开始寻找替代储备货币,如欧元、人民币和黄金等。早在2008年,阿根廷与巴西就签署了两国央行本币结算合作协定,启动非美元化的贸易本币结算机制。2023年,玻利维亚、马来西亚等国也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区域货币合作等方式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摘编自袁源《去美元化正改变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21世纪 去美元化 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6—19世纪,西方国家在农业方面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这一变革被称为 农业革命 。在此之前,西欧国家的农业是经验农业,在轮作方法上主要是传统的休耕制,在耕作方法上主要是传统的三圃制。而英国在16世纪后期就已经由古老的三圃休耕制发展到二作一休制和三作一休制,到了17世纪发展为四圃轮作制。英国这种新的耕作制度有效地将饲料作物和其他作物一起种植,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畜牧业得以发展。这一轮作制后来推广到欧洲其他国家。在作物引种及推广方面,引进的新作物主要有三叶草、玉米、胡萝卜、马铃薯等;在农具方面,改进了传统的农具并引进新农具。这一时期出现了播种机和马拉锄。到19世纪中叶时,大型农具采用蒸汽机牵引,每天可耕地5公顷;在畜牧业方面,培育了优良畜种;在开垦土地方面,湿地排水法得到广泛的应用,耕地面积迅速增加。

——摘编自刘玉静《明清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研究》

材料二
明清之际,中国引进了一些原产于新大陆的作物。在一些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如太湖周围的三吴地区,原来虽然是粮食高产区,但因栽种桑棉,还需从外处调进粮食,这样就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其他一些经济作物,像花生、烟草乃至甘蔗等,在其生产发展中也都有类似情况。同时,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和贫瘠的山区都种植高产的玉米、甘薯等作物,以弥补粮食生产的不足,全国作物生产的布局有了新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除了东北、西北的垦殖开发扩大了全国耕地以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复种和间、混、套种等多熟制的推广,提高了复种指数,扩大了增产途径。传统的精耕细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在这个时期,主要作物的单产和总产都有所提高。

——摘编自王思明《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农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6—19世纪欧洲国家 农业革命 的内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清之际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进行简要评价。(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