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5 浏览数:324

一、单选题

1.

《韩非子·说疑》写到: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证明了夏朝存在的真实性 ②韩非对 四王 行为持否定态度
③禅让制是否存在应存疑问 ④侧面反映了韩非加强集权的主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

《宋书》记载: 至于元嘉末(注:元嘉为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年号)……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扁,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由此可见,当时(  )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政局统一促进发展C.南方开发初见成效D.政府实行休养生息

3.

中国古代某位学者被英国李约瑟称为 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 ,也有人将他与古希腊地图学家托勒密相提并论,并称他们为东西方交相辉映的两颗明珠。该学者是(  )

A.徐霞客B.裴秀C.僧一行D.徐光启

4.

北宋钱公辅《义田记》记载: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于其里中买负郭常稔之田千亩……以养济群族。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这主要反映了(  )

A.古代社会救济主要由宗族实施B.当时政府救济的重点是救灾C.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并逐渐发展D.宗族在社会救助中作用增大

5.

中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地方行政单位的设置,下列相关说法有误的是(  )

A.宋代的路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官吏B.元代的地方行政单位设置层次为五级C.明代初年延续了元代行省的行政设置D.清代地方行政单位为省、府、县三级

6.

下表中英国对华贸易额情况可以用来论证(  )

年份

英国对华贸易额单位/万英镑

出口

进口

1850

157.4

584.9

1853

175.0

825.6

1855

127.8

1066.4

1856

221.6

1065.2

①中英贸易中英国是处于出超地位 ②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意图
③中国自然经济对英国经济的抵制 ④英国继续扩大侵略权益的原因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7.

有学者认为, 辛亥革命为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进步打开了闸门、拉开了序幕,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但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不否定皇帝制,就难有辛亥革命后的大幅进步。 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落幕B.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影响深远C.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根基D.未能完成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8.

1922年年底,爱因斯坦受邀去日本讲学,来回两次途径上海作短暂停留,在他的旅行日记里写下了对中国的观察和印象。在爱因斯坦的短暂中国行中,其不可能看到的是(  )

A.中国通商银行大楼蔚然耸立B.人们去先施百货公司购买商品C.民众选择地铁作为出行工具D.市民去平准股票公司购买股票

9.

下表格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该表主要反映了(  )

时间时期

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各农村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

抗日战争时期

敌后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

A.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B.民众积极拥护边区政府C.国民党反动政策不得人心D.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精神

10.

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举行,主题为 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 。这次峰会是继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之后的第四次峰会,也是中国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与非洲国家友好合作秉承了 亲诚惠容 的理念B.中非合作论坛体现中国构建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C.中国把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合作作为外交工作首要任务D.主场外交表明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11.

古代西亚是人类社会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这里的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下列对西亚文化表述正确的是(  )

A.公元前9000年左右这里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B.这里建造过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
C.房屋用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用椰子叶铺屋顶D.约公元前4世纪左右,该地区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12.

英国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世界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科技、经济和政治领域,还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思想和文化。以下起源于英国的有(  )
①判例法 ②近代律师制度
③最早的商品交易所 ④牛痘接种法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3.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

A.结束了对宗教异端的迫害B.适应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C.推动欧洲民族意识的增强D.改变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14.

19世纪创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和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前者被认为 在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发展科学作为其活动职能之一 ;后者则因为提出了将 社会服务 作为现代大学的职能而彪炳史册。以下关于两所大学表述恰当的是(  )

A.前者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B.两者都推动近代科学的兴起C.后者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D.两者都具有服务公众的职能

15.

斯大林执政时期,要求政府部门采取高压手段,强制从农民手里 收购 粮食,并且将这一政策在全国推行。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政府开始取消集体农庄的义务交售制,将其改为农产品收购制。这一转变(  )

A.为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B.改变了集体农庄的生产体制C.扭转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D.奠定了卫国战争胜利的基础

16.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注:丹穴即水银矿),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材料反映了(  )

A.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普及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了些许松动C.战国时代的商业日益繁荣D.当时富豪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17.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到:“(内阁)其事位既轻,不得不假祖宗以压后王,以塞宫奴。祖宗之所行未必皆当,宫奴之黠者又复条举其疵行,亦曰法祖,而法祖之论荒矣! 黄宗羲所述现象从根本上体现了(  )

A.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B.士大夫政治地位的下降C.明代政治的高度腐化D.当时社会发展停滞不前

18.

中日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创办了一系列的报刊,如《万国公报》、《时务报》、《国闻报》等。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国闻报》除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可见这些报刊创办旨在(  )

A.了解世界,实业救国B.开启民智,突破传统C.分析形势,倡导革命D.传播新知,宣扬民主

19.

某同学在整理现代中国三个时间段(1954—1958年、1959—1963年、2001—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变化示意图的笔记时,由于标识不清,图与时间阶段无法一一对应。对以下三幅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A.自然灾害严重是导致图甲时期经济负增长的主因B.图乙时期中国加入WTO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C.图丙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经济高速发展D.图丙时期 八字方针 的提出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

20.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摆脱殖民统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奋斗。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①领导人自称 马赫迪 ,号召人民反英斗争B.②这一地区多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C.③共产党领导了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D.④以 把西班牙侵略者赶出国土 为目标

21.

二战以来,半导体产业链上游的设备和材料等高端领域被美、欧、日垄断。如美国以所谓科技网络安全为借口,多轮制裁中国华为,禁止拥有美国技术成分的芯片出口。有些西方国家甚至鼓吹 脱钩断链 ,构筑 小院高墙 ,企图通过科技垄断、技术封锁、贸易壁垒干扰别国创新发展。下列对这些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

A.经济全球化进程在曲折中发展B.世界多极化趋势得到了加强C.网络安全成为全球化的新挑战D.发达国家开启了全球化进程

二、材料阅读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国文化问题,近年来,已不仅为中国人所热烈讨论之问题,抑且为全世界关心人类文化前途者所注意,然此问题,实为一极当深究之历史问题。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已(以)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我们应从全部历史之客观方面来指陈中国文化之真相。……中西文化各有体系,举大端而言,从物质生活起,如衣、食、住、行,到集体生活,如社会、政治组织、以及内心生活。如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哲学思维、茕茕大者,屈指可数。然相互间则是息息相通,牵一发,动全身,一部门变异,其他部门亦必变异。我们必从其复杂的各个方面了解其背后之完整性。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牟言》

材料二
突出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最为鲜明且最为基础的特质。进而言之,历史的连续性并非仅指线性维度上的连绵不绝,实际上具有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含义:独特的地理气候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自然基础,稳定的空间规模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生长保障,厚重的文化积累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内在支撑,深沉的历史精神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核心品格。只有从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才能理解真正的中国。

——摘编自王学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连续性》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半封闭的北温带块状大陆得以滋生发展,其物质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以宗法——家族制度和专制政体为基本形态。而周边则为后进民族所环绕。这样一种特定的生态环境,使中国文化形成赋予特色的性格。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钱穆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总认识。(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简述 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 最主要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中华文化对中国发展的作用。(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优秀文化还有哪些重要特点,并任选其中两个特点分别说明内涵。(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诚然,他的行动表现出来是暴虐的。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它在原则上承认平等。

——恩格斯《德国状况》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战争对文化的影响角度评述恩格斯的观点。

四、材料阅读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英国棉纺织品出口从1780年的355060英镑增加到1800年的5854057英镑。在18世纪的最后几年,英国生产棉布中的61.3%用于出口。1815年后,凭借这些出口,英国几乎在全球棉纱和棉布贸易中消灭了所有非欧洲世界的竞争对手……1800年,英国出产的棉纺织品成为世界市场上的主导产品,与此同时,英国农村新建工厂中的成千上万的纺织工人,更不用说数百名工厂主、商人和海员,都开始依赖这种外国市场……英国的原棉进口绝大部分来自美国南方的种植园。
材料二
日本政府在1896年取消了原棉进口关税,使得棉纺织业的基本原材料价格下降。日本棉纺织业在19世纪末获得了巨大成长……1882年被后人称为 日本资本主义之父 涩泽荣一成立了大阪纺织公司。之后,大阪纺织和三重纺织合并,成立日本东洋纺株式会社……到1902年,国内生产基本取代了进口,1909年,日本成为世界第五大棉纺消费国。日本棉花厂中79%的工人是女性,很多是未成年人。1911年的《工厂法》在1920年代才扩大到纺织工业中的妇女和儿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日本棉纺织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快速发展的原因。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指出这一时期日本棉纺织业发展所处的阶段。(8分)

五、开放性试题

25.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奋斗史。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将中国近代史看作是由传统向现代化缓慢迈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中国对西方 冲击——反应 的过程。面对列强的一次次侵略,中国仁人志士们感受到了西方的冲击,并做出了反应,努力探索着国家的出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中国大事记

1840年鸦片战争

1842年《南京条约》;魏源编成《海国图志》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

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长途电报线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张謇开始创办大生纱厂

1898年戊戌变法

1905年孙中山阐述三民主义

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5年新文化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根据材料,结合论述需要,选择其中部分史实,参考 冲击——反应 模式,以 近代救亡图存 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