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20+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3 浏览数:12

一、单选题

1.

良渚遗址群出土了数以吨计的碳化稻谷,此外,还出土了石犁、镶玉漆木器、黑陶和微雕玉琮等器物。这表明,当时(  )

A.早期国家形态出现B.已经进入阶级社会C.定居农业生活形成D.南北经济存在交流

2.

《道德经》中老子主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一主张(  )

A.重视伦理道德的培养B.反对国家政权的过度干预C.代表下层民众的利益D.符合封建经济的发展趋势

3.

《岳麓书院藏秦简(伍)》相关简文记载: 黔首或事父母孝,事兄姊忠敬,亲弟(悌)兹(慈)爱,居邑里长老率黔首为善,有如此者,牒书(书于简牒,传之后世)”。据此可推知,秦朝(  )

A.孝道伦理融入律令B.儒家思想得到重视C.严刑峻法深入人心D.文化教育迅速发展

4.

司马相如《上林赋》歌颂大一统汉帝国的国势和汉天子的威严,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意;张衡《二京赋》是其有感于 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而创作。由此可知,汉赋(  )

A.是体察民情的渠道B.真实反映了历史状况C.具有现实主义风格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5.

北魏建国之初,部内通婚现象仍广泛存在。孝文帝即位后,将汉族第一等士族之女收为妃嫔,同时又命5个皇弟娶汉族高门女子。这一变化(  )

A.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形成B.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开发C.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6.

安史之乱后,皇帝猜忌武将,令宦官管理禁军,宦官担任的枢密使权力不断膨胀,后来宦官甚至可以与宰相一同决策。这(  )

A.标志三省六部制已被废除B.埋下国家治理的隐患C.形成唐朝外重内轻的局面D.导致专制皇权的衰落

7.

宋朝皇帝自称华夷共主,居 中国 正统;辽兴宗自称 中国 ,标榜中华正统;金熙宗自认 中华 ,并自称 中国 。这说明,当时(  )

A.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B.正统之争成为争战源头C.华夏认同观念开始形成D.政权并立中呈现内聚性

8.

宋代出现部分农民因弃农经商或贫困问题,进行土地出典(典押土地换取金钱,到期还款回收土地)的现象。业主向他人出典土地后,必须将纳税义务一并转移给承典者。等到出典期满,业主赎回土地后,再次回收纳税义务。这一现象(  )

A.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B.导致土地所有制根本变革C.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D.有利于维护国家社会稳定

9.

元朝时期,蒙古知识层认为 大元 国号强调 元者大之至也 ;而在汉人群体中, 以仁解元 是主流国号观。后来蒙古文化圈也受此影响,更多地将与 等对应的蒙文词汇应用于政治表达。这说明当时(  )

A.蒙古照搬中原治理观念B.形成民族差别对待政策C.理学逐渐受到官方尊崇D.蒙汉文化已经深度交融

10.

是明代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以下是明代依 经略河西走廊的相关情况。据此可知,明代(  )

针对问题

解决方式

《申明旧例酌处充军以便遵守例》

河西地区卫所空虚的问题

以人犯填充甘肃卫所

《修举屯政例》

河西地区屯田废坏

解决边储问题

《闭关绝贡例》《复议茶马事宜》

西域藩属不服管理

通过茶马贸易,控制西域

A.重视维护边境安定B.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C.法律法令体系完备D.已基本奠定中国版图

11.

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在苏州太仓州 闽商大至,州赖以饶 。清初福建棉商一度不至,苏州棉区农民生活无着;康熙五年闽中棉商又挟重资到太仓, 举州叹为祥瑞 。这反映,当时(  )

A.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B.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C.存在细致的社会分工D.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12.

《广东军务记》记载: 十一日,(三元里)乡民仍鸣锣传递,富者捐资,贫者出力,备乃器械,持乃糗粮,响应风从,不谋而合者遥遥百有余里,聚至百有余乡。将方、圆两炮台四面围住,各处设伏,奋呼攻打,昼夜不息。 由此可知,当时(  )

A.清廷已沦为洋人朝廷B.民众团结一致勇于反击侵略C.列强入侵已深入内地D.国家主权意识已经普遍形成

13.

1864年,普鲁士在天津大沽口外扣留丹麦船舶。总理衙门根据《万国公法》的律例处理该事件,最终普鲁士公使李福斯认错,释放了三艘丹麦船并赔偿1500英镑。这表明,清政府(  )

A.建立了近代外交体系B.国际地位逐渐提高C.利用国际法维护主权D.积极融入国际社会

14.

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认为日本是我国的最大威胁,日本之患来自海疆,所以主张加强海防。总理衙门大臣文祥认为: 如果西疆数年不得安宁,等敌人壮大了,那时候京师将腹背受敌 。这说明(  )

A.士人边患意识增强B.研究边情成为潮流C.列强开始瓜分中国D.宗藩关系已经瓦解

15.

面对内忧外患,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实行 联日制俄 策略,失败后又提出 联俄制日 政策,20世纪初再改奉 联英美制日俄 政策。清末外交政策的变化(  )

A.说明策略灵活有效B.反映对列强本质认识不清C.标志外交转型完成D.体现精准务实的国际视野

16.

有学者认为:国人在甲午战争后的基本反应,不是探讨战争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与背景,不是忍辱负重的精神面对现实、面对未来,而是企求一种根本解决方案。他揭示的是(  )

A.维新变法的背景B.师夷长技的缺陷C.甲午战败的原因D.洋务运动的教训

17.

1900年,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督抚和参战国商定协议,表示 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地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这一协议表明(  )

A.地方意在保护列强利益B.清廷沦为洋人朝廷C.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D.中央政府权力式微

18.

民国初年,袁世凯的侍从唐在礼说: 我们同僚中很多人知 共和 ,但是这个共和怎样共法,怎样建立新局面,新局面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 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思想革命的迫切性B.政治革命的激进性C.社会革命的广泛性D.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19.

下表是辛亥革命后广东丝出口占广东省出口额的比率表。这些数据表明,当时广东(  )

年次

丝出口数量

单位:担

丝出口价值

单元:元

外贸总额

单位:元

出口占外贸比值

单位:百分比

19121914

47586

26231281

47863145

54.8%

19151917

42550

26981343

49065404

55.2%

19181920

46709

31373154

58111461

54.0%

A.思想观念陈旧B.共和政体建立早C.自然经济解体D.工业化程度不高

20.

1915年10月12日,漫画家马星驰在《新闻报》发表了一幅漫画《国庆日之回顾》,五色旗在不同年份状态不一。该漫画意在揭示当时(  )

A.国家符号频繁变化B.正在构建现代国家C.存在帝制复辟隐患D.军阀割据影响稳定

二、材料阅读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先秦时期,黄帝是缔造自然秩序和人文制度的宇宙大神,满足了人们对黄帝的无限想象,也为后世黄帝形象的丰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发明创造神话中,黄帝协同臣属创造的众多发明开启了先民的文明时代,也促使黄帝拥有了人文始祖的称号。在战争神话中,黄帝是毋庸置疑的战神, 修德振兵 、以安天下、功绩卓著。秦汉时期,在政治神话中,无论时代和世人怎样变迁附会,黄帝始终是五帝中的首位帝王,是开创天下盛世的贤王。在乘龙升仙神话中,黄帝的形象还被宗教神话引用而不断地转化。

——摘自王国凤《先秦秦汉黄帝形象演变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自先秦至秦汉黄帝形象的变迁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黄帝形象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帝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4分)

22.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是国家的重要工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创制于北宋熙宁年间的《吕氏乡约》,作为乡民自行设计的一个自组性和自治性的道德规范体系,主要是运用社会教化的方式来化解乡民矛盾,实现整合乡村秩序之目的。 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是它的基本宗旨。

——摘编自杨亮军《明代多约与国家权力的整合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17世纪社会公众人口的增加为社会救济带来了困难。明清政府为确保社会保障的支出,通过税收增加财政收入,此外还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如民间劝募、买田收租等形式。明清政府在立法上支持农民社会保障事业,鼓励民间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到社会保障事业中。明清统治者受儒家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影响颇大,提倡 以德治人 人治 教化

——摘编自王冲《近代中英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特点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吕氏乡约》对基层治理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8分)

23.

报刊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的载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广告是盈利性报刊的重要收入来源。近代有不少民族企业会在报刊中投放广告,宣传自身产品,意在增加销售额。下表为甲午战争后,部分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




图中主要的文字信息:

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

国人爱国,请用国货

3.美丽牌香烟

图中主要的文字信息:

完全国货,欢迎参观

上海中国铅笔厂

图中主要的文字信息:

国货脚踏车

欢迎国内同胞、军政机关、团体学界、一致提倡、热忱采用

——整理自刘丽娟《简论近代中国报纸广告的政治功效——以<申报>》广告为例》

材料二
下面是辛亥革命时期报纸关于袁世凯的两则报道

报道内容

来源

袁项城袁世凯初则坚持君主,今亦将俯就共和。后面进一步分析认为袁世凯并不是真的赞同共和。

《大公报》

孙中山:我毅然推荐项城袁世凯,推者、受者皆以国利民福为前提,而无丝毫成见存于胸中,执事坦白之襟怀,尤超华盛顿而上之。

《申报》

(1)根据材料一,提炼甲午战后商业广告所反映的历史信息。(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份报刊对袁世凯形象的不同报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不同报道的原因。(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