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二第一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1—3单元】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03

一、单选题

1.

(2024·江西 三新 协同体高二上联考·1)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统治集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在《尚书·洪范》的记录中,有人对周王说,如对政事有疑问,在询问卿士的同时,还要 谋及庶人 。这表明当时(  )

A.贵族政治受到冲击B.政治带有原始民主色彩C.宗法观念逐渐瓦解D.行政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2.

(2024·江西 三新 协同体高二上联考·2)下表所示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区划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中国古代(  )

朝代

地方行政区划

秦朝

郡→县

汉朝

州→郡→县

唐朝

道→州→县

宋朝

→州→县

元朝

行省→路→府→州→县

明朝

省→府→州→县

清朝

省→府、直隶州→县

A.君主专制持续加强B.划界主要依据的是山川形便C.中央集权面临困境D.地方行政区划呈现上动下稳

3.

(2024·江西 三新 协同体高二上联考·3)秦朝考核官吏的标准为 五善五失 五善 即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 五失 即夸以泄、贵以大、擅制割、犯上弗知害、贱士而贵贝货。秦朝对官吏的考核标准体现了(  )

A.对官吏的考察日趋法律化B.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C.注重对官吏道德素养考察D.官吏考核程序的完善

4.

(2024·江西 三新 协同体高二上联考·4)文景时期,深受 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 理念的影响,许多官吏断狱从轻, 刑罚大省 ,以至于 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寡 断狱数百,几致刑措 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汉初的司法实践(  )

A.体现司法审判公正理性B.契合黄老无为的治国思想C.使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D.沿袭秦朝司法的基本理念

5.

(2024·江西 三新 协同体高二上联考·5)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记载:南宋开庆年间,胡霆桂任铅山主簿,时私醋(酒)之禁甚严。有妇诉其姑(婆婆)私酿者,霆桂诘之曰: 汝事姑孝乎? 曰: 孝。 胡霆桂曰: 既孝,可代汝姑受责。 以私醋律笞之,政化遂行,县大治。该案例主要反映出,南宋时期(  )

A.孝道是传统文化的核心B.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C.乡村治理理念发生转变D.司法实践维护伦理纲常

6.

(2024·江西 三新 协同体高二上联考·6)《大明律》专设《工律》篇,对官府、民营的工业制造的申报审批,营造所需材料、财物、人工,制造器物的品种规格等都作了规定, 违反者治罪处刑 。由此可知,明代法律(  )

A.对手工业生产管理严格B.适应了当时工商业发展C.坚持 德主刑辅 的思想D.依靠私法干预调节市场

7.

(2024·江西 三新 协同体高二上联考·7)有学者统计,明代云南共有进士26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49人;明朝在贵州推广科举后,贵阳地区 礼宗考亭,不随夷俗;文教丕扬,人才辈出 。由此可见,明朝科举制在云贵地区的实施和推广(  )

A.完成了少数民族汉化B.促进了文化重心南移C.加速了西南改土归流D.有助于加强文化认同

8.

(2024·江西 三新 协同体高二上联考·8)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提出西方的议会 实暗合经义之精,非能为新创之治也 ,企图以此来减少变法阻力。但有学者指出,百日维新时期新政诏书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多数地方官员持观望或者抵制的态度。这说明(  )

A.维新派未能突破中体西用思想B.戊戌变法的举措过于冒进C.变法缺乏深入开展的实际条件D.变法排斥西方的政治制度

9.

(2024·江西 三新 协同体高二上联考·9) 予之幼时,即有万里封侯之志,既冠,而读兵书……年垂四十,身虽登科,终无机会风云,不得已舌耕度日。光绪季年,国家变法维新,吾道将就渐灭,迄宣统三年,革命党起,纷扰中华,国遂沦丧,予即无舌耕之地,困厄于乡已数年矣。 从日记内容判断,这位读书人的政治立场是(  )

A.肯定维新变法B.认同清朝统治C.支持废除科举D.欢迎共和制度

10.

(2024·江西 三新 协同体高二上联考·10)据统计,民国初年有三百多个政治性党派,但具有健全或具体政治纲领的政党只有三十几个。1912年,江苏全省28个州县中担任主要行政军事职务的旧官僚和士绅占了近半数,在州县以下的广大农村集镇,许多地主土绅摇身一变,成了地方议员。这反映出当时(  )

A.民主转型任务艰巨B.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弊端C.政党政治名存实亡D.广大民众的参政热情高涨

11.

(2024·江西 三新 协同体高二上联考·11)杨善洲带领群众开展植树造林,坚持20多年,大大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环境,2011年,杨善洲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2009年,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填补了国内地球物理学领域多项技术空白,被评为 时代楷模 。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A.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B.立足法治,加强道德建设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D.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2024·江西 三新 协同体高二上联考·12)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予屋大维 奥古斯都 (意为至尊至圣)称号,之后他获得了立法者和最高法官的权益。据统计,在屋大维执政的后20年,仅有4项法令由公民大会通过,而皇帝发布的敕谕、敕裁、敕示和敕答都被视为法律,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这表明(  )

A.罗马帝国带有明显的民主色彩B.屋大维事实上掌握了罗马大权C.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D.罗马共和国重视发挥法律作用

13.

(2024·江西 三新 协同体高二上联考·13)《十二铜表法》中有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权和监护权、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法、公法、宗教法及补充条款等篇目,其中将诉讼程序法置于人法和物法之前;6世纪的《查士丁尼法学总论》首卷是人法,二、三卷是物法,第四卷才是关于契约和诉讼程序的规定。这一变化说明罗马法(  )

A.关注对个人权利的保障B.彻底地解决了社会矛盾C.重视罗马公民民主权利D.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

14.

(2024·江西 三新 协同体高二上联考·14)13世纪初,英国国王约翰开始征收盾牌钱,很多人都不愿交纳。1215年,因约翰要求征收三马克的盾牌钱,加之其奉行的内外政策均以失败告终,其统治遭到教会、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了《大宪章》,其中对盾牌钱的征收也加以限制。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

A.王权与教权斗争激烈B.国王逐渐统而不治C.注重保障各阶级利益D.封建秩序受到冲击

15.

(2024·江西 三新 协同体高二上联考·15)教皇尤里乌斯二世(1503年—1513在位)重用人文主义艺术家,使罗马成为当时的艺术殿堂。米开朗琪罗受邀为罗马西斯廷教堂绘制了《创世纪》和《末日的审判》两幅画,拉斐尔为梵蒂冈宫绘制了以古希腊哲学家为主题的《雅典学院》。这从侧面反映了(  )

A.教会成为人文艺术的赞助者B.资产阶级对基督教发起批判C.教会对人们的精神束缚减弱D.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全面复兴

16.

(2024·江西 三新 协同体高二上联考·16)马丁·路德指出, 免罪权属于上帝,赎罪券只能增加对钱财的贪欲 上帝和人之间不存在人为隔离,所有信徒都是牧师 。这表明路德(  )

A.反对教会的中介作用B.鼓励人们通过致富实现救赎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D.否定了基督教宗教信仰权威

二、材料阅读

17.

(2024·江西 三新 协同体高二上联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古代中国在制度创新上颇有建树,监察制度作为对官吏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体系之完备,影响之深远不可比拟。秦朝御史大夫作为副相,不仅要辅助丞相处理相关事务,还有监察百官之权。汉武帝对原有的监察制度进行改革和补充,出台地方监察法规,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监察区,建立刺史制度,地方监察权便与行政权完全分离。隋唐时期,谏官独立行使职权,形成了一套谏官体系,有权监察政事的处理,起到直接监督的作用。宋元时期,监察法律不断完善,集中表现在《监司互察法》与《设立宪台格例》的出台。明清时期,都察院成为国家最高监察机构,拥有弹劾之权,权力广泛,渗透到各领域。监察系统直接隶属中央监察最高机关,最终听命于皇帝。唐代巡行各地的监察御史品级仅为正八品下,监察范围十分广泛,所监察的地方官吏大多是从三品的高官,元代的监察御史为正七品,明代的巡按御史为正七品,其所察地方官中除知县外,其他官吏品级都比御史高得多。

——摘编自白路路《简述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十八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边区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法制建设。据统计,中共中央、边区参议会和边区政府曾先后制定、颁布了五六十种1000多件法律法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8分)

18.

(2024·江西 三新 协同体高二上联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矛盾重重且不利于国家管理的稳定连续。随着英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资产阶级要求革除旧的文官体系,建立新的廉洁政机构人员的任命要定期举行公开竞争考试。可以说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借鉴中国古代考试,英国文官人数不断增多。面对英国经济的 滞胀 和政府开支庞大,1979年上台执政的撒切尔夫人认为这是文官制度积弊甚深造成的。文官制度要求在选拔文官的公开考试中以 通才 为标准,择优录取。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国家职能日益转向经济管理,不懂专业知识的行政 通才 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复杂、日益专业化的政府工作。

——摘编自刘金丽《公平与科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则》

材料二
孙中山提出,治理国家和管理国家关键在于选拔和任用官员。 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需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 。他认为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实行常任文官制,一般只对普通文官即 下级官吏 实行考试,而 委任官 亦即政务官则通过直接选举或委任制产生,这具有严重缺陷。他在 五权宪法 中指出,要将考试权和选举权结合起来,通过考试判断其能力,通过选举判断其品格,才能选拔出德才兼各的合格人才。实行考试制度,不仅能保障为人民选用德才兼备的 专门家 组成国家官吏队伍,且符合中国国情和传统。

——摘编自魏春明《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因素,并简析英国文官制度的弊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考试权思想的主要内涵。(4分)

19.

(2024·江西 三新 协同体高二上联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旧制度 下的法国法律长期被一系列疑难杂症伤害,比如司法管辖权重叠,诉讼程序缓慢且成本昂贵。……大革命时期法律至上的理念,加强了民众对于法律统一的诉求,加快了民法典的制订进程。为了纠正这种状况,拿破仑任命了一个专家委员会,耗费了两年多时间讨论司法改革问题。其成果便是一部全新的法国《民法典》。它以6世纪的罗马法和另一些法律为蓝本,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编入法典中,在字面上将封建残余和王室特权废除了。
《拿破仑法典》(又称《法国民法典》或《民法典》)一出台,就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并被广泛流传。19世纪的法国是一个强国,它的力量使《拿破仑法典》易于影响其他国家。如在巴登适用的《巴登地方法》实际上是1804年《拿破仑民法典》的一个翻本。正像拿破仑所夸耀的:我的光荣不在于打胜了四十个战役,滑铁卢会摧毁这么多的胜利。但不会被任何东西摧毁,会永远存在的,是我的民法典。

——摘编自【美】斯科特《文件中的历史》;王巧玲《<拿破仑法典>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编纂《民法典》的背景,并分析《拿破仑法典》广泛流传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2024·江西 三新 协同体高二上联考·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国家治理能力,主要指政府为民众提供安定、繁荣的生活环境的能力,是一个国家管理的运作方式,主要受国家政治制度、官员选拔与管理、法律、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基层治理和赋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自古及今,东西方各国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治理组合,从而实现了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据曾庆捷《围绕治理能力的政治发展:国家间差异的历史起源》

从上图中任选两个影响国家治理的因素,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策略 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