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名校高一第一学期12月联合检测历史试题(16+4)【纲要上1—20课】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9

一、单选题

1.

下图是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克罍(léi,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及其铭文拓片,铭文43字,其大意为:周王对太保(指召公)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匽(燕,即北京)地的君侯。该考古成果可直接用于研究西周(  )

A.禅让制B.分封制C.内外服制D.郡县制

2.

夏商西周时期的 ,一般指氏族或宗族的 族人 ,即称某族的成员时,可称 某族之人 ,但未见称 某族之民 族民 者。到了战国时期, 多混用,皆指某国之民众。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社会成员身份趋同B.血缘宗族关系瓦解C.人民思想观念变化D.国家控制力量有所增强

3.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主要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这些举措(  )

A.强化了君主专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C.消除了地方割据D.形成了机构间的分权制衡

4.

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为 凿空 ,依据的是该事件使西汉(  )

A.实现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B.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C.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5.

两汉时期,南方长江流域以产稻为主,北方中原地区以产麦粟为主。魏晋时期,麦粟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之后,麦粟在南方人民的饮食中成为仅次于稻米的粮食作物。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分裂局面结束B.北方人民大量南迁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D.政府夏秋两季征税

6.

唐太宗认为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之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 ;还指出,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这表明唐太宗(  )

A.坚持以民为本政得其民B.坚持君为国本隆礼崇法C.善于选贤任能虚怀纳谏D.重视发展生产整顿吏治

7.

《资治通鉴》记载: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安史之乱),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 据此,唐政府实行(  )

A.均田制B.里甲制C.府兵制D.两税法

8.

唐朝科举考生被录取后要到考官处谢恩,自称 门生 。自宋朝以后,殿试时皇帝亲自充当考官,新进士们也因此被称为 天子门生 。宋代改革殿试制度旨在(  )

A.重组中枢机构B.强化专制集权C.提高选才标准D.扩大选官范围

9.

史载: 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立盟书双方是(  )

A.北宋和西夏B.北宋和辽C.南宋和金D.南宋和辽

10.

元杂剧是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念白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盛行于都市与城乡之间的勾栏瓦舍中,具有浓郁市民生活气息,广受民众欢迎。元杂剧兴盛(  )

A.源于文化政策的宽松B.得益于士人阶层的推崇C.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得益于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11.

有学者认为:对于永乐帝而言,迁都北方还有他个人的因素,即他所背负的超越忽必烈的宿命。他所承担的使命并不是单纯的对北方边患的消极防御,而恰恰是积极完成中华与夷狄的统合。据此可知,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

A.迁都加强了北方边疆治理B.明朝承认了元朝政权的正统地位C.迁都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意义重大D.迁都能有效抵御瓦刺和鞑靼

12.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下令,组织多方力量,分赴全国各地,实测绘制全国疆域图,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初步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人员绘制的《康熙皇舆全览图》。乾隆时期,多次派人到包括新疆、西藏等地的全国各地,实测绘制成了《乾隆内府皇舆全图》。这些做法(  )

A.促进了清朝疆域的开拓B.表明边疆危机日趋严重C.推动了统治者对国家主权意识的认知D.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

13.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国门洞开,英军侵华头目璞鼎查认为 倾所有兰开夏(英国纺织中心)纺织厂的出产,都不足供给他(中国)一省消费之用 。材料可用来说明(  )

A.英国对华纺织品输出连年剧增B.中国自然经济瓦解C.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D.列强之间矛盾与争夺激化

14.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表示要使 中国内部全局得入正轨 ,法国政府表示要在 海口助中国破贼,所有该国停泊各口之船只兵丁,悉听调遣 。1860年,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清政府表示 速为议抚 ,将原本用于筹备海防的费用 移而为抚局赔偿之用 ,原本北上京津地区勤王的 御夷 之兵纷纷被要求原地不动或折回 剿逆 防地。据此可知(  )

A.中国半封建化程度加深B.太平天国将面临更大压力C.清政府成为英法代理人D.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狂潮

15.

1900年6月,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宣战后,清政府东南部的两江、湖广、两广、闽浙、山东、四川等地的督抚联合起来,与列强达成协议,和列强商定了《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该事件(  )

A.宣告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B.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C.促进了清政府外交观念的转变D.体现了清廷权威的式微

16.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强调: 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 据此,中国共产党(  )

A.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B.决定国共合作进行民主革命C.明确消灭资本主义的纲领D.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以环太湖地区为分布中心的良渚文化,其影响波及淮河流域地区、华南地区。良渚文化的代表有:高水平的制玉工艺、精美的磨光黑皮陶、通体磨光石器和精致漆木器。良渚文化遗址中虽并未发现黍、粟等旱作农业品种遗存,但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米(谷)、颖壳和小穗等不同的稻谷存在形态,其中以炭化米数量为多。稻米是良渚社会居民的食物主要来源。良渚文化中的墓葬,可分为两类:一类,如马桥文化中见到的那些小墓,其中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用品;另一类,如张陵山墓葬,往往不与小墓为伍,而葬于人工堆筑土台上,常使用棺、椁,以玉钺、琮、璧这类重器随葬。良渚社会在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已经具备文明社会特征。

——摘编自郑云飞《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

材料二
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璧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的等级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又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到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通过再现良渚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影响,影响范畴包括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良渚古城考古发掘的历史意义。(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张骞出使西域后,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络,朝廷在河西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个驿站,实施沿途管辖,从地缘政治上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紧密联系的渠道,即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公元前68年,汉朝政府派郑吉率兵在车师屯田,统管天山以南各地。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来管理西域事务,使西域诸国摆脱了匈奴的残酷统治,加强了与内地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联系;西域都护府使被匈奴切断了的 丝绸之路 得以恢复发展,使西域人民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生活环境。

——摘编自姜国峰《汉代丝绸之路文化生成与传播的历史镜像》材料

材料二
唐朝立国后,非常重视西域的战略地位,将其作为西北边疆安全的重要战略屏障。唐朝对西域管理最初的目标是有效进行屯垦开发,保障唐政府在西域的稳定管理和统治,确保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侧翼。唐朝先后建立了军政一体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互为犄角,共同治理,加强了对西域的有效治理,保障了唐政府的政令通行。由于大量屯垦戍卒及家属到达西域,汉民族文化在西域广泛传播,提高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融程度,增强了民族团结,成为唐代治理西域中屯垦文化实边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张安福《屯垦西域与唐代西北边疆安全体系的构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加强西北地区治理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加强西北地区治理的意义。(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国家出路的探索

重大历史事件

领导阶级

结果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最终失败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最终破产

维新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以失败告终

辛亥革命

民族资产阶级

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五四运动

工人阶级

在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最终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摘编自《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材料,围绕 国家出路的探索 这一主题,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观点突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在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背景下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1913年,他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1920年秋,他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李大钊同志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同志在北方地区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1922年8月到1924年初,他受党的委托,同孙中山先生商谈国共合作,为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猛烈冲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北洋军阀统治。1927年4月,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最终惨遭反动军阀杀害。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9年10月28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大钊先生一生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先生体现的时代精神。(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