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江苏省百校联考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15+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40

一、单选题

1.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距今约9000—7500年。其遗迹主要是古墓葬、房址、陶窑、灰坑等,发现的红烧土上残存稻壳印痕。在墓葬随葬品中,男性的随葬品多为石铲、石斧、骨镖、骨镞等,女性的随葬品以骨针、纺轮、磨盘为主。这些可以佐证当时(  )

A.阶级分化的现象显现B.小农经济的形成C.手工业技术走向成熟D.原始农业的产生

2.

史料载:“(公元前705年)山戎越燕而伐齐……(公元前664年)齐人伐山戎。 据现有研究成果,分布于燕北辽西一带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即山戎遗存。目前,在天津、北京及河北唐山等地均有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器出土,很多青铜是仿照中原青铜礼器而铸造的。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央集权形成B.华夏认同加强C.齐国疆域扩大D.夷夏差异消失

3.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历史特征为: 战火连绵,国家分裂,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在冲突与交往中逐步走向交融;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 属于这一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

4.

西汉时期,平准是 坐商 的性质,是在物价波动的时候来调节商品的价格;均输是 行商 的性质,在地区之间调剂物资余缺。两者都归国家管理,这意味着国家既掌握着零售市场,又掌握着批发环节。可见,该政策(  )

A.体现了工商皆本的思想B.目的在于削弱王国实力C.加剧了百姓的生活负担D.有利于服务国计民生

5.

据史书和画像砖记载,汉代尤其是汉武帝时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从事的娱乐活动不仅有斗牛、斗猪等,还有格熊、猎虎(见下图汉代 猎虎 画像砖),汉武帝就曾 手格熊罴 。这表明,汉代(  )

A.娱乐活动大众化趋势B.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C.尚武的社会风貌D.斗兽活动彰显了皇权的强大

6.

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 雄富冠天下 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这表明隋唐时期(  )

A.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B.南北文化认同日益深化C.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D.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

7.

唐代两税法中户税的征收,原本是每户按人丁和资产折算成货币缴纳的,但 自定两税以来,钱日重,物日轻 ,实行不到30年,即被迫多次下令改货币计征为折纳实物。这一变动反映出,当时(  )

A.政务处理需结合实情B.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C.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D.中央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8.

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 通判某州军事 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制约地方长官B.控制财政大权C.提高行政效率D.牵制中书门下

9.

宋代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

A.士族阶层日益走向衰落B.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进步C.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D.政府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10.

宋元时期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是(  )

民族

内容梳理

实行南北面官、四时捺钵制度

古代羌人的分支,基本制度模仿北宋,中央机构官称实行双轨制

曾经出现过大定之治的繁荣,后为蒙古所灭

完成统一,推行四等人制,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C.女真、吐蕃、契丹、满洲D.党项、女真、鲜卑、蒙古

11.

郑和下西洋时,在爪哇岛上被麻喏八歇国西王误杀170人。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并请求赔偿六万两黄金。郑和将实情上报禀明政府,最终放弃赔偿要求,这就是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的 麻喏八歇国六万两黄金 的故事。这反映了明朝(  )

A.实行薄来厚往的贡赐贸易B.奉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C.秉持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D.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12.

康熙时期,奏折使用范围由中央官员发展到地方官员,所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如曹寅、李煦给康熙的密奏中,就有天气问题、社情民意等,这一做法得到康熙帝肯定后,很多大臣纷纷效仿报告地方的雨水、粮价等等。这说明康熙时期的奏折制度(  )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B.弱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牵制了军机大臣的权力D.为中央决策提供了信息和依据

13.

《南京条约》刚刚签署后的1843—1844年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个港口的关税总收入约为237.2万两白银,其中,广州占比85.6%,是排名第二的上海的18倍。1852一1853年间,广州的关税收入占比下降到62%。1882年,上海的关税收入是广州的3.8倍。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中国自然经济对外贸的顽强抵制B.上海拥有比广州更坚实的经济基础C.世界市场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冲击D.五口通商使广州丧失外贸垄断地位

14.

下图反映的是上海轮船招商局的部分负债情况。这一情况可以用来说明(  )

A.股份制经营方式较为流行B.传统金融机构助力近代企业发展C.近代民族工业以重工业为主D.洋务官办企业资本原始积累雄厚

15.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古议院考》称: 泰西各国何以强?曰:议院哉!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 同时,他还引经据典,指出中国古代也有类似议会的政治思想与制度。梁启超意在(  )

A.反对实行君主制B.借助传统减少阻力C.主张恢复古代传统D.揭示西方强大根源

二、材料阅读

16.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交融;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民族交融的主流。

——摘编自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时期经略边疆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体现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边疆民族交融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7分)

17.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因时而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尚书》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然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概括材料一所体现的政治思想,列举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体现该思想的两例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思想被汉武帝采纳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因素。(4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摘编自【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支持该观点的理由。(6分)

19.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抗争与探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 小变 不同的,是全变。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材料一中 文明蒙尘 的典型事件。列举1840—1900年间的重大史实(除洋务运动外),实证中国各阶级 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8分)
(2)康有为提出 全变 的方案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材料二中的 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