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百师联盟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15+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68

一、单选题

1.

安徽郎溪县磨盘山遗址考古发现大量崧泽文化时期(距今5800—5300年)墓葬。有的墓葬随葬品多为陶器,有的以随葬大量石器为主,还有墓葬随葬较多的网坠和形制类似于觿一类的陶质织网工具。这说明当时(  )

A.初始国家形态形成B.存在一定的社会分工C.尚未形成定居生活D.贫富分化已较为明显

2.

《史记》记载:齐国管仲 相地而衰征 、兴 鱼盐之利 ;魏国李悝 尽地力 平籴法 ,于是 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后来,秦国商鞅 废井田,开阡陌 ,奖励耕战,为秦完成统一奠定基础。材料表明(  )

A.重农抑商思想开始萌芽B.社会发展改变文化风尚C.改革推动国家发展进步D.法家思想地位遭受挑战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很多人的衣冠语言与中原无异。同时,少数民族尚武、勇健的气质传入中原地区,使中原呈现出慷慨、激越、豪放的气质。这说明当时(  )

A.中原地区社会风气嬗变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C.少数民族渐以农耕为主D.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4.

下图为出土于唐代 西州 辖境的官印临摹图。这些图可印证(  )

A.西域都护府严密的组织体系B.汉地地方制度在西域的推行C.中原王朝对匈奴的怀柔政策D.唐王朝对高丽的征伐与治理

5.

宋朝禁榷制度几乎囊括了当时最有利可图的商品,如盐、酒、茶、矾、药、醋、铜、铁等。不同品类、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禁榷制度各有差异,但官府都要参与经营、垄断产权、支配经营权,所得收入构成宋朝财政重要来源。据此可知,这一措施(  )

A.推动了边境贸易发展B.表明了税收政策的改变C.贯彻了传统重农政策D.抑制了社会经济的活力

6.

清军在进军西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际,乾隆就开始组织编纂《西域图志》,调遣专家和传教士统计新疆户口、土地、测量新疆舆图,并亲自指导、督促、审核,最终于1762年编纂成《西域图志》。据此可知,《西域图志》的编纂(  )

A.彰显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反映了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C.揭示了乾隆帝好大喜功的心理D.体现了因地制宜处理民族事务

7.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法等国围绕《天津条约》换约问题产生分歧(见下表)。据表可知(  )

换约地点

换约方式

中国

上海

如上海换约不能实现,则必须由海口进入北京;随员不得超过十人,不得携带军械,不得坐轿摆队

英法

北京

必须由天津进入北京;必须有充足海军武力光荣的接见仪式与平等礼节

A.清朝国际地位有所提高B.外交礼仪引发中西方冲突C.体制差异影响国家交往D.英法占领中国的战争目的

8.

与鸦片战争相比,甲午中日战争发生时,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列强侵华的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下列条约内容最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A.割辽东半岛、台湾给日本B.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C.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D.通商口岸开放到长江上游

9.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不久发生了分化,部分会员联合会党成立共进会,宣扬反满的民族主义;部分对孙中山不满的同盟会会员在东京重建光复会;1911年7月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时,其宗旨中放弃了 平均地权 。这表明(  )

A.三民主义已经残破不全B.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C.组织更纯洁更有凝聚力D.同盟会放弃了革命主张

10.

1914年11月,陈独秀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批评国人只有 忠君爱国 的盲目的 爱国心 ,没有建立近代国家的 自觉心 ,并得出 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国人无自觉心者,其国亦殆 的结论,这在当时引起思想界广泛关注。这反映出当时(  )

A.思想界已达成救国共识B.先进人士探索救国道路C.儒学正统地位已经动摇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广泛

11.

1923年,北洋政府商标局成立不久后,上海天厨味精厂与日本铃木商社即因 味精 商标注册发生纠纷。商标局起初判定铃木商社 味精 商标审查合法,但在国内工商业团体的反对下,商标局最终撤销铃木商社 味精 商标。商标局的裁判结果,从侧面反映了(  )

A.民族企业权利意识的增强B.实业救国 思潮的兴起C.中国本土产品具有竞争力D.经济的半殖民地化明显

12.

清末,梁启超提出 中华民族 这一概念,但多意指 大汉族 。民国初年,各种以 中华 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蓬勃兴起,如 中华银行 中华革命党 等,使得现代意义上的 中华民族 概念逐渐流行传播。这一转变(  )

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B.缓和了社会阶层的矛盾C.有利于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D.冲击了传统的华夷秩序

13.

1930年,国民党中央指出: 以前本党的同志,因为不太注意农民运动……训练农民为国家作种种的建设,这便是最近作农民运动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条。 随后,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农会法》规定,凡有农地者,或耕作农地十亩以上的佃农以及学习农艺的学生均可为农会会员。这些举措意在(  )

A.扩大国民党在农村影响B.加快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C.配合国民革命军的北伐D.消灭农村地区的剥削制度

14.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说: 我们当前力量还小,还不能去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应当先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保存力量,发动农民革命。 这一论述(  )

A.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B.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C.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

15.

从某种意义说,这次会议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这次会议(  )

A.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C.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D.意味着红军长征的正式结束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是适应新兴的封建地主制经济的需要而在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秦始皇把这一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就是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元首制度;第二个环节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政治、军事;第三个环节是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及意义。(7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 制度创新和变革 的表现。(6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以下为1901—1911年中国棉纺织业的有关数据。

部门

数量

资本额万元

缫丝业

70

556.9

纺织业

82

1332.1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年)》

材料二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

材料三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1—1911年中国棉纺织业得以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

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注】每课课题之下所列为本课子目内容。

——摘自2019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以上材料,以 19世纪中后期国家出路的探索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阐释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十九世纪末,清政府派驻国外的个别外交人员以及西方传教士等开始向中国零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1901年后,赴日留学生转译日本关于社会主义的专著。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赞赏,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五四运动后,增加了法国、俄国等传入途径,大量报刊开始摘登社会主义著作介绍马克思主义,各地陆续成立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人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准确、全面的阐述,马克思研究丛书以及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单行本陆续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被全面引进和翻译。

——摘编自李奕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当代启示》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党的中心任务与中国国民党是一致的,那就是救亡图存,致力于推翻满清封建帝制,从外部帝国主义的强权下获得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建立独立自主的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举行。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大会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接受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虽经改组,但实际分左、中、右三派。其中,右派从国民党一大起就一直反对共产党的加入。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同年7月,汪精卫提出 宁可枉杀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 的口号,与共产党公开决裂。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联合战线彻底破裂。

——摘编自李响、姚俭建等《两次国共合作的特点和关联再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10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