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30+2)【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天津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2 浏览数:44

一、单选题

1.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的彩陶风格影响了山东、江汉平原等地;江浙地区风格的陶器广泛出现在山东和湖北;长江中游风格的陶器出现在岭南地区。这些现象反映出(  )

A.陶器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B.中华文化在多元交汇中发展C.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D.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2.

孔子认为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孟子提出 仁政于民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的主张。这反映儒家主张(  )

A.以德治国B.礼法并用C.以民为本D.教化民众

3.

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 的观念开始出现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4.

2022.1·浙江高考·4)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5.

北魏孝文帝下诏: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该诏书(  )

A.沿袭了鲜卑习俗B.促进了南北统一C.推动了民族交融D.导致了平城迁都

6.

晚唐诗人皮日休写道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表明,诗人认为大运河的开通(  )

A.成为隋速亡的根源B.造成藩镇割据局面C.弱化对社会的控制D.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7.

两晋时期 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 。隋唐时期,则出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的现象。促成这一转变的是(  )

A.中央机构的调整B.门第观念的消亡C.地方吏治的改善D.选官制度的变革

8.

《旧唐书·食货志》和《唐六典》都记载,开元、天宝年间, 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替代)焉 。1970年出土的一枚唐朝银饼上刻有文字,说明它是广州怀集百姓上缴朝廷,由地方官折纳庸调输入国库的。怀集庸调银饼可用来佐证当时(  )

A.百姓有机会获得充足的生产时间B.赋税征收对象有所扩大C.政府征税标准正从财产转为人丁D.一年分夏季和秋季纳税

9.

钱穆认为,宋代政治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加强。与 相权衰落 相关的措施是(  )

A.解除了宿将兵权B.设置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C.增设了参知政事D.增设通判与知州共署文书

10.

1004年,辽宋签订 澶渊之盟 ,规定: 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 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  )

A.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B.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C.辽获得财富有利经济发展D.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11.

宋代之前,无地农民依附于门阀世族,世代都为主家奴婢。入宋以后,无地农民通常 明立要契 ,租种地主的土地,每年收割完毕后可自由退佃。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B.市民阶层兴起C.契约缔结程序严格D.奴婢制度根除

12.

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

A.北方地区战乱频繁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C.政治中心逐渐南移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3.

有学者认为 元朝的行省制度具有两重性,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据此可知,行省制度(  )

A.完善了中枢权力机构B.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C.弱化中央对地方管辖D.保障吏治清明和行政高效

14.

图3为春秋战国至清代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图中变化反映了(  )

图3

A.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对中华文化发展没有贡献B.宋朝以后文化发展受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C.明朝南方人才比北方人才更受统治者的青睐D.清朝江浙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开始超越中原

15.

麒麟被尊为 仁兽 瑞兽 ,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往往与盛世联系在一起。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与亚非各国的交往,也包含着麒麟等动物的交流。与郑和下西洋直接有关的海上 麒麟贡 大约前后有七次,史称 麒麟外交 。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旨在促进物种交流B.政治特征较为明显C.固守天朝上国观念D.带有强烈经济目的

16.

如下是某研究性主题学习活动相关的历史事件,据表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序号

历史事件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

1673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1758年,乾隆帝发兵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清初,政府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

A.地方行政制度逐步确立B.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边疆危机推动社会变革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7.

史家常用 内外 分指中央与地方,用 轻重 来描述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形势。历史学家罗尔纲认为,晚清形成了 内轻外重 的局面。可用于分析这种格局的直接形成原因和表现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鸦片战争 戊戌变法B.太平天国运动 东南互保C.洋务运动 义和团运动D.甲午战争 清末新政

18.

孙中山曾自我慰藉地说: 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 局外人小察,多怪弟之退让。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 这表明(  )

A.共和未成皆因孙中山之退让B.袁世凯是经民主选举产生C.民主共和不适合当时的国情D.适时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

19.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在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国务员的职责体现了(  )

A.民主共和B.主权在民C.三民主义D.权力制约

20.

下面是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主要得益于(  )

时期

新增注册公司数量

新增投资总额

19148月前

146

41148205

19148月—1920

272

117434500

A.北洋政府对发展实业的重视B.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21.

末代皇帝溥仪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几年没看见的清朝袍褂在街上出现了,前门外的成衣铺也大为兴隆,赶制龙旗发卖,人们脑后都拖着一条辫子……后来讨逆军打进北京城,又到处可以拣到丢弃的真辫子,据说这是张勋的辫子兵为了逃命,剪下来扔掉的。 这段记录反映了(  )

A.清末新政的实业发展B.辛亥革命在全国的蔓延C.民国初年的政治乱象D.北京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22.

下图是载于1919年5月1日《上海泼克》杂志中的一幅漫画(注:酒瓶上标明:青岛啤酒,图中英文为 啤酒已尽,乃以空瓶归还原主。此种计划,未免侮人太甚)。创作该漫画的作者意在(  )

A.抨击北洋军阀卖国行径B.唤醒国人维护国家主权意识C.倡导开展国民革命运动D.谴责列强窃取民族工业成果

23.

民国初年,女性为争取参政权利,掀起了女权运动。在此影响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女子学校,让女子接受教育。这说明(  )

A.北洋政府重视女性教育B.政党政治的实现增强国民参政意识C.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D.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推动观念革新

24.

1938年4月24日,上海舞女界救济难民游艺大会在新光大戏院举行,其中话剧《舞女泪》主要表达了舞女姐妹们的悲惨遭遇。她们通过游艺的方式来组织社会各界人士捐款,将所得款项送给难胞,余下的捐给前方将士。这一事件表明(  )

A.妇女解放进入新阶段B.全民族抗战已经形成C.话剧演出趋于商业化D.沦陷区民众生活无望

25.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政策。中共中央土地政策调整的原因是(  )

A.抗日战争的爆发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C.革命形势的变化D.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

二、判断题

26.

石器时代人类先后以打制和磨制的石器为工具。

27.

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8.

唐太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

29.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0.

1938年6月,武汉会战开始前,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

三、材料阅读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代中叶以后的商品经济浪潮巳经突破了大中城市的局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市民阶层人士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工商业者已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

——摘编自王言锋 《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学走向》

材料三
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 凡此,导致明代失去 社会变迁 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

——摘编自赵玉田 《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 后继无力 的原因。(6分)

32.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7分)(17分)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李鸿章受命出访欧美。回国后,李鸿章在致旧时幕僚伍廷芳的信中,明确强调: 根本之计,尤在变法自强 。戊戌政变后,李鸿章不认为康有为等人犯了 谋反 等大罪;事实上,李鸿章还暗中相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保护他们逃亡日本。后来,李鸿章勉励康梁 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时境遇,遽灰初心 。面对慈禧的质疑,李鸿章还回答: 臣无可逃,臣实是康(康有为)党 ,慈禧听后只能 默然

——摘编自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的洋务主张,为此付诸哪些实践活动?(7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思想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10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