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邕衡教育&名校联盟高一第一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10

一、单选题

1.

20世纪末,考古学家在广西百色盆地发现了打制、加工较为精细的重型手斧(如图1所示)。经测定,该手斧是距今80.3万年古人类制造和使用的工具,这一发现推翻了西方考古学界流行半个世纪之久的 东方早期文化落后于西方 错误观点。这说明(  )

图1百色手斧,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A.考古发掘是探究历史真相的有效途径B.旧石器时代经考古发掘确认为信史C.80万年前广西地区已进入新石器时代D.越新的考古发现越能接近历史真相

2.

孔子身上流淌着商王族和东夷人的血液,他生于东夷旧地,长于周礼之邦,身兼多种族群文化身份。像他这样的跨族群家庭后代,在春秋时期十分常见。这说明当时(  )

A.各族群的血缘融合逐渐深入B.华夷之间的差异已消弭C.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得到传承D.儒学主流思想地位确立

3.

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度,其中 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掌皇家财政、宗正负责皇家事务 。由此可见,该制度(  )

A.保证了国家的大一统B.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C.制约了地方政府官员D.凸显了以法治国的理念

4.

东汉时期,有人评价察举制: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私恩者,耆宿(年老资深德高望重者)大贤多见废弃。 这表明当时的察举制(  )

A.有效地约束了地方豪强B.强调重才轻德C.丧失了选拔官员的功能D.弊端日益显现

5.

三国时期,吴国武昌地区的冶铸业最为发达,曾造千口剑、万口刀;同时,吴国瓷器制作水平在汉代彩陶的基础上也有显著提高,瓷器的胎质、釉色、纹饰以及烧制技术都臻于完善,尤其是青瓷制造技术更为成熟。材料可用于说明,三国时期(  )

A.战争频繁政局动荡B.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C.吴国经济实力最强D.南北方经济差距缩小

6.

表1是关于中医 治未病 理论的思想渊源,据表可知, 治未病 理论(  )

理论

思想渊源

治未病

儒家养生的内涵是强调爱惜生命,将养德、养性、养生三者融为一体。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得益彰。

佛教要求信者明心、见性,以定、慧、戒来应对贪、痴、嗔

道家养生注重天人合一,讲天道,主修骨,主动,主外,主自然,主无我。

表1

A.蕴含儒释道思想的内涵B.践行防治兼用的诊疗措施C.全面总结中医理论成就D.重视环境对于疾病的影响

7.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写道: 初行两税法,百姓也有些好处……比起乱收税来,总算是有个统一的税制 。郭虚中也认为, 在它(两税法)实行之初,改变了一些过去赋役极端紊乱和负担过分不合理的现象 。两位学者都认为,两税法的实施(  )

A.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B.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D.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

8.

宋代皇家宗室虽有庇荫的起身官阶,但只能凭自己的才能在仕途上晋升,依例宗室不能担任宰辅。终有宋一代,曾任宰相重职的宗室,仅有北宋的赵光义及南宋的赵汝愚二人而已。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宋代(  )

A.崇文抑武的政策B.皇权进一步加强C.分化事权的设计D.血缘政治的强化

9.

元朝的行省掌握地方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等权力,并与中书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元人评价说:“(在地方置行省则)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这说明行省制度的确立(  )

A.推动了君主专制的发展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D.拓宽了元政府的统辖范围

10.

清朝实行改土归流后,内地民众前往西南边疆地区,将种植粳米的技术传授给德昂族人民,汉人知府把养蚕缫丝之法传给仡佬、苗、汉等族人民。这一现象(  )

A.有利于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B.体现了因俗而治特点C.完全消除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D.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11.

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描绘的世界地图,所勾勒之地的大致形状和位置都比较准确,并辅之以生动的语言对各地的地理信息和历史发展过程进行描述。该著作表明(  )

A.清廷放弃了传统天朝上国观念B.西学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C.有识之士积极地了解世界知识D.国人革新政治的强烈要求

12.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的消息在海峡两岸引起极大震动。在台湾,人民奔走相告,誓死抗日保台;在北京,群情激愤,其中参加应试的81位广东举人上书疾呼 台湾怎可拱手让与侵略者 。这表明(  )

A.民族危机激起民众的爱国救亡运动B.甲午战后清廷沦为列强傀儡C.清政府积极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3.

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获得了修筑山东境内两条铁路的权力,以及铁路沿线30华里以内地区的开矿权和为山东省各项工程投资、供货和提供劳务的优先权。该条约的签订(  )

A.为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提供了便利B.使得边疆危机不断加深C.为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D.推动洋务运动走向高潮

14.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的纲领;1912年,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第一次提出了 五族共和 论,即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社会性质的变化C.辛亥革命取得完全胜利D.民族观念的进步

15.

图2为1914—1922年我国面粉进出口统计图(单位:万担),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图2

A.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得到缓解B.列强放弃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中国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D.国内经济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16.

1912年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 五育并举 的教育方针,指出: 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三者,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世界观、美育主义二者,为超轶政治之教育。 这一主张反映了(  )

A.进行文学革命的必要性B.思想文化革新的时代诉求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D.五四运动促进了民众觉醒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金)世宗听从李石之言,将都城迁往中都,据中都号令天下,继续任用海陵王时的重要官员,收编海陵王旧部,平息契丹人窝斡的反抗斗争,从而稳定内部局势。他还采用减少赋役,放良奴隶,平反田珏案,以缓和社会矛盾,支持汉人和女真人通婚,禁止汉人歧视女真人,以改善民族关系。同时他还整顿吏治,选贤任能,招抚流亡,轻徭薄赋、恢复生产等措施稳固了政权,社会得以安定,经济得以恢复。

——摘编自《(新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在政治方面,各政权竞逐 中国 正统,越斗争,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越趋同。在经济方面,各区域经济冲破政权并立的阻碍,形成互补共生的经济框架,成为政治整合的深层力量。……在文化方面,更多族群文化汇入中华文化圈,多种思想文化会通融合。辽、西夏、金等政权的开发经营,统一了原本较为分散的边疆区域,丰富和深化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

——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金世宗改革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少数民族政权在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上的重要作用。(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明清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之一,不仅表现在传统农业耕地面积大规模扩大,土地全域性开发,更表现为整体经济结构出现新气象,即以商品性经济发展为基础,农业种植业及其他生产经营范围拓广,并形成地区间比较优势,早期工业化在江南地区渐趋成熟,解决了数亿人口生活必需品大规模增加的问题。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材料二
现代化对江南市镇的影响,是随着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用武力迫使清政府开埠通商,从而使本区农业经济越来越多地与国际贸易相联系开始的。稍后,随着以上海为中心的近代工业都市形成,以及国外工业品入口日增,工业主义影响逐步深入江南农村地区,传统农村经济既受到严重挑战又得到新的刺激……在江南专业经济区域,最多的是机器缫丝厂和棉纺织厂。

——摘编自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 暴力 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经济领域新气象的具体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江南地区 现代化 的原因。(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 思想的理解。(4分)

三、综合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3金田起义博物馆

4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5 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书

6武昌起义纪念馆

(1)根据材料,指出四幅图片所反映的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出路的历史事件。(4分)
(2)请就其中任一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描述。(6分)(要求:描述的内容包括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史料①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

——(唐)杜佑《通典》

史料②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拓本
材料二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朝时期完成南移 是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在历史学习中,小明同学搜集了如下材料,他尝试通过史料研读,初步还原史家得出这一结论的研究路径。
材料①

西汉、唐朝和北宋时期人口变化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整理自《宋史·地理志》

材料②
国家根本(国家的财政收入),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③
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①②的史料类型并说明其共同的史料价值。(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小明搜集的材料从哪些角度印证了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朝时期完成南移 这一结论的。(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的认识。(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