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云南省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云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59

一、单选题

1.

下面为河南双槐树遗址(距今约5000年)的部分考古发现及解读(见图)这可以用来研究(  )

三重大型环壕

北斗九星


牙雕家蚕

环壕通过吊桥和门道与外界相连。内壕与中壕曲度一致,具有礼制象征

北斗九星与彩陶星座图案体现了先民对天文知识的观察和利用

牙雕家蚕与丝绸遗物的发现,说明当时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

A.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B.中华早期文明的产生C.礼乐制度的发展情况D.传统文化包容性特征

2.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非虚说也。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弑君三十六,而远国之不相通问者不与焉。《春秋》既成之后,以迄乎秦,弑父与君之事息矣。 这种变化说明(  )

A.史学的政治功能增强B.政权更迭受到舆论左右C.等级制度得到了强化D.仁政 主张影响力扩大

3.

下图是汉画像石 记里鼓车 ,其多用于天子出行、军队行军与商旅营生。《晋书·舆服志》中对其这样注解: 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槌。 汉代 记里鼓车 的运用(  )

A.延续秦朝 车同轨 的政策B.强化了政府的交通管理职能C.推动大规模长途贸易的兴盛D.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实用功能

4.

《唐律疏议》中关于 户婚 的规定:尊长既在,子孙无所自专。若卑幼不由尊长,私辄用当家财物者,十匹笞十,十匹加一等,罪止杖一百。这一规定体现了唐朝(  )

A.基层治理日趋复杂B.以礼入法的特点C.律令儒家化的开始D.德主刑辅的理念

5.

《宋史》记载:诸乡社仓自掞之(指魏掞之)始。绍兴二十年 依古社仓法,请官米以贷民,至冬取之以纳于仓。部使者素敬掞之,捐米千余斛假(借贷)之,岁岁敛散如常,民赖以济 。据此可知,社仓的设立(  )

A.实现了对基层的直接控制B.保证了地方粮价的稳定C.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D.创新了社会救济的方式

6.

雍正时期,实行严格的矿禁政策。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鉴于各地多次奏请开禁,清廷议准: 盛京、锦州、宁远、义州等属产煤处所,查明于陵寝风水实无关碍,准其招募旗民,给票开采,照例抽课,并令地方官随时严查。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经济发展促进思想革新B.朝廷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煤税成为清廷主要税源D.民间采矿活动渐趋活跃

7.

从咸丰三年(1853年)起,户部将京饷(各省春秋向朝廷上交的盈余款项)改为摊派制,不管各地财政状况如何,优先起解京饷,开始为每年400万两,后增至800万两,以保证京饷、俸饷支放。这一调整(  )

A.是为应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B.缓解了地方的财政危机C.刺激了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D.诱发了洋务派兴办实业

8.

1918年,陈独秀与胡适在联名发表的《论<新青年>之主张》中指出: 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本是一家眷属,固不得去此而取彼;欲谋改革,乃畏阻力而牵就之,此东方人之思想,此改革数十年而毫无进步之最大原因也。 据此可知,二人试图(  )

A.解释中体西用的局限B.开展反封建的文化革新C.促成新文化运动转向D.调和新旧文化间的冲突

9.

近代某时期,上海战事即将爆发,中国政府通令集中所有预备船只,开往江阴,沉船阻塞长江航道。又通令各轮船公司将航行中的海轮 驶入长江或停在香港等安全地带,以免资敌 。这些举措意在(  )

A.阻止英法联军侵扰江浙地区B.调整军事部署支援北洋水师C.运用灵活策略抗击日本侵华D.为北伐战争作好充分的准备

10.

如图是1950年全国工农兵劳模大会代表(单位:人)结构情况(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

A.华北成为土地改革的典范B.大规模经济建设正在开展C.工农业均衡发展趋势明显D.崭新的时代精神逐渐形成

11.

1965—1971年,东部沿海地区基本建设投资在全国的比重,由 一五 时期开始长期占35%以上降低到30%以下。1972年以后,国家开始增加对沿海地区的投资;同时适当减少对重工业的投资,加强对轻纺工业的投资。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安全形势好转B.三线建设的顺利完成C.沿海地区逐步开放D.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12.

1122年,教皇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缔结了《沃尔姆斯条约》。此后,教皇独揽宗教生活,王权则退居世俗生活领域。中世纪大学就是在王权和教权斗争的夹缝中发展起来的。这反映出当时欧洲(  )

A.城市自治促进了大学的兴起B.二元社会结构助推高等教育发展C.神权世界与世俗世界的分离D.王权在与教权的斗争中取得优势

13.

1533年,入侵印加帝国的西班牙人皮萨罗注意到,当他们从印加入储藏室搬走一些东西时,印加记事者 解开了(结绳上)几个先前打在存储部分的绳结,并在结绳(如图)的另一个部分打上结 。据此可知,印加结绳(  )

A.旨在记录西方殖民者的罪恶行径B.深受亚非文明的影响C.具有一定的信息记录和统计功能D.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

14.

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 无敌舰队 。1603年,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在新加坡海峡扣押葡萄牙战船作为捕获物。1609年,荷兰与西班牙签订12年停战协定,东印度公司可在伊比利亚海外占领地自由通商。这些事件反映出(  )

A.世界市场的争夺较为激烈B.西班牙在大西洋制海权旁落C.荷兰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D.西方在殖民扩张中注重合作

15.

针对马尔萨斯将剩余人口及其导致的贫困归因于自然现象,恩格斯指出:与其他商品一样,人口在经济繁荣时相对稀缺,经济衰退时则过剩。这是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征,而非劳动本身的特征。恩格斯的这一观点(  )

A.肯定了劳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B.将贫困归因于人口过快增长C.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与贫困的关系D.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

16.

1961年日本出台了《农业基本法》,以确保日本农业的自立和持续繁荣。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的巨大压力下,日本执行 有选择地扩大农业生产 政策,放弃了杂谷、麦类、豆类等与美国进口农产品有竞争关系的粮食生产。这一调整(  )

A.旨在维护日本的经济利益B.说明美日间既合作又竞争C.导致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D.挤压了日本农业生存空间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后汉书·百官志》中已经涉及汉代一县有二尉的问题,并注曰: 尉主盗贼。凡有贼发,主名不立,则推索行寻,案察奸宄,以起端绪。 都城所在县设的县尉更多。《汉旧仪》曰: 长安城方六十里,中皆属长安令,置左、右尉。城东、城南置广部尉,城西、城北置明部尉。凡四尉。

——摘编自李晓筠《秦汉时期的郡尉与县尉——以出土简牍等有关考古材料为例》

材料二
县尉作为县级官府的重要佐官始设于战国。唐代县尉在主要负责捕盗、审案外,还有判决文书、处理县务、征收赋税等职能。宋代县尉逐渐从庞杂的县级政务中摆脱出来,专职维护地方治安,不过宋代县尉被占役的现象仍非常普遍,兼管的事务较多。到元代,被占役的现象有所减少。唐、宋时期科举是县尉的重要选拔途径之一,元代县尉选任的三个重要途径是荫叙、吏员出职、巡检迁转。

——摘编自薛磊《元代县尉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 都城所在县设的县尉更多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至元代县尉设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县尉的来源角度简析其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的劳动时间非常长,一般为12个小时,最长则达18个小时。1921年在李大钊的积极活动下,当时北洋当权者吴佩孚通电全国,公开主张 保护劳工 劳工立法 。李大钊还积极推动工人运动,促使政府立法来缩短工作时间,保护工人权益。1924年北京政府农商部颁布《暂行工厂通则》,规定 成年工每日工作不超过10小时,每月至少两日休息 。1927年北伐推进到武汉,湖北政务会议随后颁布了《湖北临时工厂条例》,规定 每星期休息一日 。国民政府成立后先后颁布《工厂法》《工厂检查法》,对工作时间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以上海为例,这一时期印刷工业多数工人每日工作仍在10—15小时,主管甚至可任意规定工人的工作时间。

——摘编自黄国武、邵小风等《共同富裕背景下劳动者8小时工作制的思辨:守正与创新》

材料二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所有雇佣劳动者,通常每日工作时间,依本劳动法的规定,不得超过8点钟。1940年12月3日,中央提出:强调实行8小时工作制已经不适合根据地的现时条件……手工业、农业、店员工人目前绝不宜实行8小时工作制,公营工业及合作社等除已规定之8小时工作制外,应经过工会发动工人做两小时义务工。1943年5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目前各抗日根据地职工运动的决定,提出 为了适应战时生产,应坚决实行10小时工作制

——摘编自张龙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八小时工作制的认识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劳动政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劳动政策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阿拉伯人的复兴梦始于200多年前,但至今仍处于 梦想 阶段,没有向前迈出实质性步伐。……阿拉伯人一直关注西方文明经验,但历史证明,学习西方的种种尝试不但没有帮助阿拉伯人实现复兴,反而使其陷入更大的危机。下表为中东国家现代化历程(部分)

国家

时间

改革历程

结果

奥斯曼帝国

18世纪末开始

最初聚焦于军事改革,力图仿效西方军事体制,后坦齐马特改革向多领域拓展

因西方列强干涉,最终财政破产

埃及

19世纪初开始

穆罕默德·阿里进行多项改革,赛义德改革出让特权,伊斯梅尔改革全盘欧化

阿里改革失败,后来埃及逐渐丧失自主权,最终被英国占领

伊朗

19世纪中期开始

阿巴斯·米尔扎组建新军,卡比尔实行新政

改革受反对派阻挠,最终失败

土耳其

一战后

凯末尔进行政治、经济等多领域改革

取得一定成效,但世俗化改革未被普通民众广泛接受,改革在乡村和社会底层中断裂

——据王铁铮、闫伟《中东国家现代化实践及历史反思》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东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指出中东国家实现 复兴梦 的应对之道。(1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国际秩序观体现一个国家对现行国际秩序的态度和立场,既包括一国对现有国际秩序的认知,也包括对国际秩序理想状态的价值倾向和追求。

类别

中国的和谐秩序观

西方的冲突秩序观

前提

人性假设

人性向善,道德人

人性恶,理性人

自然状态

人与人和平相处的和谐状态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

基本逻辑

基于正义的实质逻辑

基于契约的形式逻辑

国内

权力约束模式

道德的自我约束

权力的相互制衡

政治参与方式

代表制与协商

代议制与选举

国家社会关系

社会与国家和谐相处

社会对抗国家

国际

基本状态

和谐状态

无政府状态

行为体类型

多行为体共存

国家行为体为主

主体间关系

朋友

盟友或敌人

互动形式

互助与礼遇

自助与争夺

——摘编自高奇琦《全球共治——中西方世界秩序观的差异及其调和》

根据材料,围绕 秩序观 这一主题,任选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