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贵州西南名校联盟
“3+3+3”联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历史角度来看,华夏民族最初是在历经
“炎黄部落
”与周围其他族群的互动和冲突中逐渐形成,并在战争不断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交融中日益壮大的。秦以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使得
“华夷
”一统的思想观念得以强化。同时,人口迁徙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往来更加密切,杂居相处的居住模式使得各民族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模式相互影响、彼此渗透。明清以后,为了统治的合法性与民族关系的和谐,统治者采取一系列的强化主流文化认同的措施,实现了更大范围内的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近代以来,外敌入侵,各民族人民众志成城、携手御侮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更加突出,各族人民由自发联合走向自觉联合,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在的整体升华为一个自觉的整体。
——摘编自《从“夷夏之辨”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史考察》
材料二
对于中华民族的认识与理解,中国共产党存在一个逐步发展的历程。党的二大宣言中最早使用了
“中华民族
”这一词汇,但其内涵却是变动和模糊的,有时指中国这一政治共同体,有时指汉族,有时指与少数民族并列的某一民族。在1937年中国共产党发表的《我们对于民族统一纲领的意见》中开始承认了
“中华民国范围的所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后,在党的正式文件中,
“中华民族
”就被赋予了更为明确的多民族共同体内涵,也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实现全民族动员的重要资源。伴随抗日战争的深入,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集体权利的阐述,逐渐由自决向自治过渡。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指出:
“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地方,当地政府须设置由当地少数民族的人员组成的委员会,作为省县政府的一部门,管理和他们有关的事务。
”
——摘编自《抗日战争时期党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理论突破与实践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