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一第一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25+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8 浏览数:88

一、单选题

1.

某遗址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反映了由五个大家庭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社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该遗址可能(  )

A.代表仰韶文化聚落形态B.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C.反映父系氏族公社状况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

春秋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提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下列符合该思想家主张的是(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3.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这一疆域范围正式形成于(  )

A.公元前三世纪早期B.公元前二世纪早期C.公元前三世纪晚期D.公元前二世纪晚期

4.

《汉书》记载: 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属于 孝文 孝景 时期的举措是(  )

A.尊崇儒术B.轻徭薄赋C.均输平准D.分设刺史

5.

论及某一著作,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的历史地图集,也是目前所知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图集覆盖的年代上起《禹贡》时代,下至西晋初年。 据此可知,该著作的作者最有可能是(  )

A.裴秀B.沈括C.贾思勰D.徐继畬

6.

《全唐文》记载: 郑州刘元礼载梨向苏州,苏州宏执信载橘来郑州,行至徐城,水流急,两船相冲。 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

A.经济作物的普及B.南北经济的交流C.海外贸易的发展D.农业结构的优化

7.

在新疆吐鲁番西10千米处发现的交河故城,被认为是贞观十四年(640年)设置的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作为史料,它可以用于研究唐王朝(  )

A.对西突厥政权的战略部署B.对天山以北地区的管辖C.对东突厥汗国的羁縻政策D.对吐蕃政权的有效管理

8.

某学者认为: 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 据此可知,该学者最有可能是(  )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9.

公元12世纪,女真族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参用汉制,设置人员 掌修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余同防御 ,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管理系统。据此可知,该系统的特点是(  )

A.番汉分治B.全盘汉化C.兵农合一D.中央集权

10.

某地是元朝长途海运的重要出发地,也是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该地是(  )

A.大都B.广州C.泉州D.刘家港

11.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 嗣后中国民人与合众国民人有争斗、词讼、交涉事件,中国民人由中国地方官捉拿审讯,照中国例治罪;合众国民人由领事等官捉拿审讯,照本国例治罪。 合众国 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

A.领事裁判权B.开放通商口岸C.居住及租地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

12.

下图为近代某运动的形势图。该运动(  )

A.缘于洋教与当地民众的冲突B.引起了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C.冲破了封建秩序和思想束缚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13.

有学者认为: 这个法案,实际上是当时的宪法,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为着唤醒人民,为着争取自由和彻底民主的制度而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并且作为辛亥革命的一项重大成果而载入史册。 颁布 这个法案 的是(  )

A.南京临时政府B.北洋政府C.武汉国民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

14.

从巴黎和会的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一种令人鼓舞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促进这次 民族觉醒 的事件是(  )

A.黄花岗起义B.护国战争C.五四运动D.南昌起义

15.

会议指出,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 围剿 的主要原因。会议上,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 会议 (  )

A.首先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B.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C.宣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D.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红军

16.

《史记·苏秦列传》载: 临淄(注:齐国都城)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敦而富,志高气扬。 这一景象出现的根源是(  )

A.铁犁牛耕的使用B.商鞅变法的推动C.礼乐制度的崩溃D.城市交通的改善

17.

观察下列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该表反映了当时(  )

匈奴

鲜卑

前赵汉:赵

北凉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A.民族差异的消失B.民族交融的发展C.民族习俗的趋同D.民族隔阂的加剧

18.

《旧唐书》有载:“(两税法施行后)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①强化了中央集权 ②解决了财政危机 ③缓解了土地兼并 ④抑制了贪腐现象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9.

下图反映了某一时期边境贸易的分布情况。该时期应为(  )

A.东晋B.唐朝C.北宋D.南宋

20.

有学者统计,明代初年太湖流域苏、松、常、嘉、湖5府水稻面积约占整个耕地总面积的85%。到明代后期,水稻种植比重下降到66%。这可以说明太湖流域(  )

A.水稻种植面积持续扩大B.农业种植结构有所调整C.耕地面积在大幅度减少D.粮食生产中心地位丧失

21.

《明史》中记载: 万历(1573—1620年)时,其国(意大利)人利玛窦至京师,为《万国全图》,言天下有五大洲。……帝嘉其远来,给赐优厚。公卿以下重其人,咸与晋接。 据此可知,利玛窦来华(  )

A.带来了西方地理新知识B.受到朝野上下的普遍欢迎C.促进了朝贡贸易的繁荣D.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22.

据统计,1903年至1908年,中国平均每年注册工厂为21.1家;而1913年至1915年平均为41.3家,1916年至1919年平均高达124.6家。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
①辛亥革命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③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3.

有学者认为: 19世纪最后十年……被迫向竞争对手或侵略者学习的选择,也带来深层次的心态紧张,进而促生一种集焦虑和激情于一体的急迫情绪,总想完全彻底地一次性解决中国的问题,并不惜借助非常规的方式。 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B.戊戌维新变法的特点C.义和团运动兴起过程D.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24.

1912年,《国民公报》刊登了一则茶馆的广告: 本堂于戏曲改良,力求进步。现值种族竞争、优胜劣败,是以特排演《黑奴义侠光复记》一部。此剧从《黑奴吁天录》脱化而出,乃泰西名家手编,其中历叙黑奴亡国之惨状,恢复故国之光荣,尤令人可歌可泣,可欣可羡,能激发人种族思想,爱国热忱。 这反映出(  )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C.戏剧发挥思想启蒙的作用D.改良社会习俗成为国民共识

25.

阅读下表,其中④代表的是(  )

1919年德、日、美、英四国在对华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占比情况

国家

百分比(%)

16.13

9.27

1.3

33.73

A.美国B.英国C.德国D.日本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宋代纸币均与钱并行流通,银被作为货币手段也逐渐盛行。纸币创始于北宋四川民间发行的 交子 ,后因交子铺户资财衰落、滥发诈伪,朝廷设立交子务,以铁钱为准备金,发行四川钱引、湖北会子、两淮交子等,各有规定流通地域。
元世祖发行中统元宝交钞,其法大略为:(1)不限年月,所辖之地莫不通行;(2)料钞发到各钞库,随同发下相应数目的钞本银以为权衡,诸人持白银易钞或持钞易白银,即便依数支发;(3)一切科差、课税皆以钞为准,并行收受;街市买卖金银丝绢粮斛等一切诸物亦皆用钞,同时禁止金银和铜钱的流通和出口。元中后期时局混乱,纸钞走向无本发行, 终至物分腾涌,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族大臣许衡向忽必烈上疏治国之策,提出 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 ,并强调 山木之根,力可破石,是亦积之之验也。苟能渐之摩之,待以岁月,心坚而确,事易而常,未有不可变者
至元代,云南德昂族传说认为从一个葫芦里出现103人,这些人到陆地后各走东西,成为汉、傣、回等民族的祖先。白族聚居地 麻、麦、蔬、果颇同中国 。有官员还在农村建立社学, 正三纲,明五伦,教跪拜 ,并设立儒学提举司,各族士人们参加了全国统一的进士科考试。

——摘编自《许文正公遗书》《云南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宋朝相比,元朝纸币发行和使用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上述变化出现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许衡上疏的核心观点,并归纳元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6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洋务运动是个双向活动,即中国学习西方文化,西方向中国传授先进技术。一些到南京参观的外国人说, 我们时常见到好的外国钟表在南京街上出售,几乎每条街都有钟表修理店 。列强也希望中国变成适合于他们侵略需要的国家,认为 内地从此容易治平,外国人氏来往通商,常行居住,易得保全 中国必得约清借贷 。与此同时,李鸿章率淮军出战后不久就发觉,太平军所以 猛不可当 是因为 专恃洋枪,每进队必有数千杆冲击 。他自感 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 ,并大胆地 日诫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 。于是,在 里应外合 之下,中国发生洋务运动的大势已定了。

——摘编自高路《洋务运动发生的必然与偶然》

材料二
1911年,黄花岗之役、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浪翻波连,汇成辛亥风云。经过庚子以来十年的千曲万折之后,历史在革命、改良、民变和清廷的自我挽救之间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革命派以一往直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革了数千年帝政之命。 民国 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 帝国 ,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从 里应外合 的角度,概括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该运动破产的标志性事件。(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 政治制度 社会思想 的角度,阐释 前无古人的变化 的内涵,列举 庚子以来十年 革命派为实现这一变化所做的努力。(7分)

三、开放性试题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唐代文化的繁荣是在隋代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结果。隋朝的工程建设,构成了 奉长安文化以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 的唐王朝的生命线。隋唐像是一对扣得很紧的锁链,前一个创制,后一个继承,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制度大转变。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