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39

一、单选题

1.

距今7000—6000年间,西辽河流域为赵宝沟文化,黄土高原形成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河南东部至河北北部形成了后岗一期文化,海岱地区为北辛文化,长江中游为汤家岗等文化,宁绍地区为河姆渡文化,环太湖地区为马家浜诸文化。各地区陶器各具风格。这反映出当时(  )

A.先民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B.华夏大地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C.文化呈现多源并存发展的态势D.中原文化逐渐向周围地区扩散

2.

汉武帝元光元年,诏令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吏各一人以备擢用,由此形成固定的 察举 制度。后孝者、廉吏合并为孝廉,成为汉代普通士人最主要的入仕途径。察举制度的推行(  )

A.终结了官位世袭的世官制度B.加剧了郡国与中央矛盾C.打破了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D.扩大了儒学思想的影响

3.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二月,皇太子行冠礼,需要征发府兵作为仪仗,但为不误农时,太宗特意将冠礼推迟到十月。太宗曾下诏鼓励男女适时婚配,以户口增多作为州县官员的考课项目。鉴于 民少吏多 的情况,下诏省并州县、精简机构,以减轻民众负担。这体现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  )

A.以民为本,与民休息B.选贤任能,虚怀纳谏C.轻徭薄赋,戒奢从简D.弭兵息战,发展生产

4.

北宋景德四年 诏北面缘边趋境外径路,自非榷场所历,并令转运使因案部规度断绝之 。诏书颁布后,宋朝百姓仍不断 私过北界 贸易,辽朝商人也 潜赴近南州军经商 。这反映出宋辽两国(  )

A.官方榷场贸易难以为继B.民族认同感不断得到加强C.手工制造技术较为发达D.经济交流与政治对峙并存

5.

谭晓是明朝中期常熟的一位地主,他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 视田之入复三倍 。由此可知当时(  )

A.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十分发达B.白银普遍流通推动贸易发展C.农业呈现出多种经营的趋势D.土地兼并造成土地买卖频繁

6.

1872年,李鸿章饬令商人朱其昂成立轮船招商局,该局于1873年改组后与外国轮船公司竞争并扭亏为盈。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又试办了一批洋务企业,如1875年的湖北开采煤铁总局、1876年的开平煤矿和基隆煤矿、1878年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79年的电报局等。这些企业(  )

A.完全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B.表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使洋务经济初步产生规模效应D.推动了实业救国运动的开展

7.

英国驻华领事许立德在1910年 越来越相信反对清王朝的暴动不仅是可以期待的,而且是难以避免的 ;1911年初,明德中学的教师们说, 清王朝应该对中国不能进步负责任 ;周南女校的女孩子们说, 北京将会出现一个新政府 。这些现象预示着(  )

A.思想解放成为时代潮流B.民主革命风暴即将来临C.中外民族矛盾急剧上升D.清末各项改革成效有限

8.

北伐军出征时,省港罢工委员会组织3000多人运输队随军行动;北伐军途经湖南、湖北、江西等省时,当地工农群众热情主动承担带路、描绘地形、递送情报、运送补给、安置伤员,直至参军参战等工作。这反映出北伐战争(  )

A.得到了社会普遍支持B.有坚强的领导核心C.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赢得翻身农民支持

9.

1938年5月,毛泽东相继发表《抗日游击战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全面分析中日双方存在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这些论述在当时(  )

A.粉碎了日本速决战的企图B.揭露了汪伪集团的卖国行径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10.

中共八大肯定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思想,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作为补充。这反映出我党(  )

A.尝试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B.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C.开始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着力解决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11.

1979—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跃升至518942亿元,年均增长9.8%;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8%提高到11.5%。从1978年居世界第10位,到2010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2位。这主要得益于(  )

A.改革开放事业持续推进B.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C.其他国家经济增长放缓D.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入

12.

据朗希曼在《拜占庭文明(1959)》中所说,在12世纪之前,拜占庭有两部译自阿拉伯文的小说,其故事来自于印度的《七名智者和小公主》。大马士革的约翰(675—749年)在与阿拉伯人长期共同生活的环境中,写出了《巴尔拉姆与约瑟法特》,仿效佛本生故事的模式,讲述了一个伊斯兰王室的王子接受基督教的故事。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拜占庭文化融入了阿拉伯文化B.基督教与阿拉伯文明间相互排斥C.拜占庭与阿拉伯文化相互影响D.区域文明在交流中存在交融趋势

13.

哥伦布初次踏上西印度群岛就用暴力捕捉了几个印第安人,以获得岛上情报;第二次航美期间,海地印第安人苦于殖民主义者无穷的需索和侵杀、揭竿而起准备反抗时,哥伦布立即实行野蛮镇压,还把战争中俘获的印第安人变为奴隶,并将其中500名运往欧洲。这反映了哥伦布当时(  )

A.以掠夺黑人奴隶为其目的B.垄断了欧洲与美洲的商贸通道C.探险活动伴随着殖民侵略D.意在建立全球性商品贸易市场

14.

观察下图,这可以用于说明(  )

1700—1841年英国主要城市的人口增长(单位:万人)

A.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B.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C.工业化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D.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15.

1919年夏,威尔逊带着经历了严重妥协的和会成果返回美国,被美国各派指责。威尔逊基于 十四点原则 建立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的理想失败了,他本人的政治生命也因此基本终结。这反映出当时(  )

A.美国没有远超英法的绝对优势B.英法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标C.英日同盟挫败了美国霸权图谋D.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任重而道远

16.

苏联在法律中明确指出 机器拖拉机站曾经是掌握在苏维埃国家手中一支巨大的政治力量和组织力量 。赫鲁晓夫改革期间,逐步把拖拉机站改组为技术修理部,并把其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据此可知,这一改革(  )

A.是对原有经济结构的调整B.凸显了农业是改革的中心C.增加了集体农庄经济困难D.扩大了农业生产的自主性

二、材料阅读

17.

巡视制度是我国古代中央政权对地方行政监察察的主要形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28分)
求。(14分)
材料

朝代

监察制度

设御史大夫,派御史驻郡,形成独立的监察制度。

西汉

设立刺史出巡制度.分全国为十三州部,刺史按部出巡;颁布《六条问事》。

东汉

刺吏异化为行政长官

设御史、谒者、司隶三台,御史台纠察朝官,谒者台奉诏持节出巡。

御史台下设台、殿、察三院,察院监察御史掌巡按州县;分全国为十道,设巡按使定期出巡;颁布《巡察六条》

在府、州之上设监察区,下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监察本路地方官员。

设中央御史台和江南、陕西行御史台;御史台下设察院,监察御史定期出巡地方;分全国为22道监察区,设肃政廉访司负责各道巡察。

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由左右都御史和左右都副御史掌管,属下十三道监察御史巡按全国;地方各省置提刑按察使司;颁布《宪纲》。

中央设十五道监察御史,各省设提刑按察司;颁布《钦定台规》。

——摘编自李宪堂《古代巡视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从秦至明监察制度的变化。(8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监察制度变化的原因。(6分)

18.

拉美洲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融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传统文化时代,拉丁美洲主要生活着印第安人,绝大部分以部落形态存在和发展,不同部落有不同的语言体系与文化习俗。部分印第安人部落互相攻伐融合,形成了奴隶制帝国,如玛雅帝国、印加帝国、阿兹特克帝国等,并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尤其在天文历法方面达到了极高水平。印第安人在农业种植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玉米、土豆等很早就被印第安人改良育种并广泛种植,还有西红柿、草莓等诸多现代主流蔬果等,也来自拉丁美洲。
材料二
欧洲人发现拉丁美洲之后,开始对印第安人进行征服,并掠夺当地金银等矿产资源。数量众多的欧洲白人移民到拉丁美洲,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还从非洲移民了大量黑人。白人移民带来了欧洲文化、黑人移民带来了非洲文化,也有少量来自亚洲的移民,新移民与拉丁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广泛通婚,不仅实现了人种上的融合混血,也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发展……现代拉丁美洲文化依旧在深度碰撞、融合中发展,它积极主动吸收来自全世界的文化,同时也将自身文化影响力扩散到全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于开贺《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多元发展》

(1)结合材料一,指出拉丁美洲的传统文化成就。(4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拉丁美洲文化的特点。(6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拉丁美洲文化的成因。(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朱谦之以 海洋文化 说明岭南文化的特质,并以 科学 贸易 维新 革命 揭示岭南近代文化的内容;将 南方文化 视为代表 实用 知识的 革命的文化 科学的文化 产业的文化 。当代学者以 概括岭南近代文化的特征。 是注重实效、实利; 是勇于接受新事物,创造新文化; 是反应迅速、灵活; 是变化发展,与时俱进。

——摘编自李宗桂《岭南文化的现代性阐扬——以广东为例》

结合材料,围绕 岭南文化与近代中国 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综合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主席提出了 三个世界 的理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处于中间的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除了这些国家、地区之外的亚、非、拉是第三世界。按照在地球上大体上所处的地理位置,一些国家分别被称为东方国家或西方国家、南方国家或北方国家。冷战时期,苏美两大阵营主要分处东半球和西半球,因而东方和西方国家这一地理属性的划分被引申为意识形态意义。

——摘编自徐秀军《全球南方的概念内涵与理论价值》

材料二
中国始终坚持 全球南方 成员的身份定位,长期维护 全球南方 的正当利益,通过联合国等国际舞台为 全球南方 国家发声发力,促进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向着有利于 全球南方 国家的方向发展……同 全球南方 共同做 四大力量 :维护和平的稳定力量、开放发展的中坚力量、全球治理的建设力量、文明互鉴的促进力量,持续推进全球安全治理体系优化。

——摘编自陈翔《全球南方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路径、动力及影响》

(1)结合材料一、二,概括 全球南方 国家分类的主要依据。(4分)
(2)就材料二所示的中国某一力量角色进行论述。(要求:说明所选力量角色,论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