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一第一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16+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2

一、单选题

1.

良渚城址和 郊区 共同构成城乡结合的都邑。古城周边修建了规模庞大的水利设施,包括阻挡山洪的土筑水坝和引水渠道,水利调节面积达100平方千米以上,整个古城系统土石方工程总量1005万立方米。这主要得益于当时(  )

A.早期国家治理体系B.各地文明的交流互鉴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D.铁制农耕工具的使用

2.

春秋时期,诸侯国经过内部的权力斗争,建成新的行政体系。各国新扩张的土地,不再全部分给大夫和勋臣,而是设立县、郡、里等行政机构管理。这表明当时(  )

A.官员任命制替代了世官制B.各国全面推行郡县制C.按地域管理居民趋势加强D.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

3.

战国后期,荀子到秦国访问,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据此可知,促进秦国崛起的因素有(  )

A.社会改革彻底B.重视法制建设C.行政效率提高D.吏治较为清明

4.

《后汉书》记载:“(樊氏)为乡里著姓。(樊)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勠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 这说明,东汉豪强的田庄(  )

A.控制了大量依附农民B.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D.形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5.

南朝皇帝多重用寒人执掌机要。刘宋时期,农家出身、目不识丁的沈庆之官至侍中,小贩出身的戴法兴在孝武帝时任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齐武帝以出身寒微的纪僧真为中书舍人。这反映了(  )

A.士庶界限淡化B.皇权得以加强C.科举取士萌芽D.士族养尊处优

6.

下图是唐人墓中的壁画——胡人牵驼图,其艺术原型是善于经商的中亚栗特人。壁画可用来说明唐朝(  )

A.疆域不断扩大B.中外使节往来C.文化兼容并包D.国内民族融合

7.

隋朝规定,农民、奴婢、耕牛的授田皆依北齐制度,即一夫受露田80亩,妇人40亩……。唐高祖下令继续推行均田制,一般妇女、部曲、奴婢、耕牛不再列入授田范围。这表明唐朝(  )

A.一般妇女地位下降B.耕地面积减少C.农民受田严重不足D.简化税收名目

8.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说: 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他旨在强调(  )

A.精耕细作B.勤俭节约C.以农为本D.多种经营

9.

宋太祖改革了以科举制度为主的选官制度,废除公荐制度,规定官员子弟要参加复试,强调在省试后增加殿试,中举者成为天子门生。他还扩充军队,严格训练,严肃军纪,增强军队战力。材料说明(  )

A.北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宋太祖实行文武并重C.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D.宋初以文臣节制武将

10.

916年,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帝。他建立孔庙,命皇太子于春秋释奠(古代学校陈设酒食祭奠先圣先师的典礼);仿照汉制营建都城;借用汉字偏旁,创造文字;制定法律;改革官制,加强君主专制。从材料可以看出(  )

A.契丹国与北宋形成对峙B.契丹族改变游牧生活方式C.辽与北宋长期维持和平D.契丹族对汉文化高度认同

11.

表1 元朝中期吏部统计内外诸官员数表

类别

总数

蒙古、色目

汉人、南人

朝官中央政府官员

2089

938

1151

京官京都地方的官员

506

155

351

外任官京都以外的地方官员

19895

5689

14236

据表1可知(  )

A.蒙古人、色目人与汉族融合B.元朝取消民族歧视政策C.元代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元廷发挥汉族地主作用

12.

明代《大明律》共30卷,其中,吏律规定,大臣私自选授官吏者斩,交结朋党者斩,凡擅离职守、违弃制书、误犯御名庙讳、遇事应奏不奏等,或笞或杖或罢免,甚至斩首。可见,《大明律》(  )

A.加强对各级官员的考核B.严密监视官民的言论C.维护君主的尊严和权力D.防止宗藩的谋权篡位

13.

清朝在边疆地区对各民族实行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力求不改变边疆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改变边疆民族各部的宗教信仰习惯,不改变边疆民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这体现了清朝在边疆治理上(  )

A.因俗而治B.首崇满洲C.分而治之D.满汉一体

14.

清中期,存理灭欲的束缚逐渐引起人们的不满,知识阶层批判理学的呼声逐渐高涨。戴震反对理欲对立,强调理与人情、人欲密不可分。在此基础上,他主张建立一个达情遂欲的社会。产生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的衰落B.社会局势的动荡C.伦理观念的变革D.商品经济的发展

15.

1840年以后,来到上海贸易的西方商船持续增加。1844年,广州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为87.4%,上海为12.6%。1852年,两地基本持平。1853年,上海贸易所占的份额迅速上升到62.1%,广州则剧降至37.9%。这表明外国人(  )

A.鸦片走私日益猖獗B.经营重点转向上海C.在广州的贸易受阻D.对华贸易停滞不前

16.

在中法战争中,驻守台湾以及广西、云南前线的各路清军,大多是洋务运动开展后重新编练的部队,也都在战争期间得到来自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等兵工厂的武器供应。这说明洋务运动(  )

A.不可能使中国实现自强B.军工产品质量低劣C.对国防建设有积极作用D.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传播宗教,而且是为殖民者收集中国内地情报,为其侵略扩张政策服务。教士们的活动受到殖民者的操纵控制,其活动经费则由殖民者资助。利玛窦也不例外。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并介绍西方科技知识,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 四书 五经 等著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资政新篇》从 因时制宜,审势而行 的原则出发,根据太平天国的实情和当时世界的潮流,提出了一系列革新主张。政治方面,强调中央集权和上下沟通,设置独立的新闻官(监察官)、新闻篇(报纸)、暗柜(检举箱)等;经济方面,提倡学习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和先进技术,全面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开办工厂,开发矿藏,创设银行、邮政、保险各业等;文化和社会改革方面,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慈善事业,禁止溺婴、喝酒和吸食鸦片等;外交方面,提倡中外自由通商和开展文化交流,戒除虚骄自大、口角取胜的做法,但不准外人干涉内政, 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 。……洪秀全大体上肯定和赞同《资政新篇》。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于1867年设立翻译馆,随即开始翻译西书。其方式是,由英国人伟烈亚力、美国人傅兰雅和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委员徐寿、华蘅芳、徐建寅合作试译;前二位口译,后三位笔述。1869年10月,上海广方言馆迁入翻译馆后,有些教习和学生也投入译书行列,使翻译工作进入高潮阶段。至1880年,共计出版98种235册,尚有译成未刊之书45种124册;到1899年增至126种。其中,以工程技术类和军事类为多。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第二版)·上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前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对欧洲社会的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出路的探索,分析洪秀全大体上肯定和赞同《资政新篇》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洋务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翻译西书的主要目的和影响。(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冬,王安石奉命改任三司度支判官。次年春,他上万言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思想。他指出,法度必须改革以求其能 合于当世之变 。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他主张废除以文辞和记诵取士的科举制度,官吏应从 乡党 (基层)选拔。他认为当时财政困难的症结,不在于官吏之多和俸禄之厚,而在于 理财未得其道 。理财应从增加社会财富入手,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他又说,理财以农事为急,要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疾苦,就要抑兼并,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关于变法的主张。(9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以科学缜密的历史思维和宏阔深邃的世界眼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机理和重要元素中,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 五个突出特性 是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科学揭示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所在、精神命脉所系、价值追求所向。

——《文明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学阐释》

选取中华文明 五个突出特性 中的一个突出特性,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