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A10联盟高二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16+3)【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59

一、单选题

1.

据考古发掘,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墓葬出土的179件铁器中包括犁4件,镢4件,锄36件,铲10件,镰1件等。河北兴隆县寿王坟战国冶铁遗址出土的87件铁范中包括锄范3件,镰范2件,镢范47件等。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近80件铁器中包括镢60件,锄2件,镰2件,镐1件等。这些可用于印证这一时期(  )

A.冶铁技术取得了进步B.铁制工具始应用于农业C.铁农具使用领域扩大D.牛耕技术得到全面推广

2.

《商君书》载: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并强调了强国所需的数据有十三类。随着秦的统一,关于户口登记和上报的数据统计制度随之推行到全国。这有助于(  )

A.人口的控制权从贵族转向国家B.加速社会各阶层间的相互流动C.解决人口隐匿和土地兼并问题D.利用血缘政治加强对地方管理

3.

据《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 贼入甲室,贼伤甲,甲号寇(大喊),其四邻、典、老(乡官名)皆出不存,不闻号寇,问当论(定罪)不当?审(四邻)不存(在家),不当论;典、老虽不存,当论。 这说明秦朝法律(  )

A.蕴含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B.具有轻罪重刑的特点C.已经具备权力制衡的特征D.注重基层治理的效能

4.

唐朝科举分常举与制举,常举设进士、明经等科,读书人可自由报考,制举由皇帝临时设置,有博学鸿词、有道等科,通常需公卿推荐。盛唐时期的高适,曾 耻预常科 ,由太守张九皋举荐参加有道科考试后中选。这可用于佐证唐朝(  )

A.贵族政治完全替代官僚政治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遭受挑战C.门阀士族政治尚未走向消亡D.政府悖离了任人唯贤的选官传统

5.

据《新唐书》记载: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天下法制均一。 780年,唐朝政府却废除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  )

A.便利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B.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C.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6.

南宋时,有民陈仲龙与妻蔡氏长期租赁妻弟蔡仁房屋,经协商决定以蔡氏嫁妆中的一块田产抵卖于蔡仁,以充租金。陈父得知此事后,以私自典卖田产的理由状告陈仲龙夫妻。当地官员依据 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限 妇人财产,并同夫为主 法令作出裁决:陈父出钱赎回该田产将其变成族产或者放弃赎回并不改田产处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当时(  )

A.律令儒家化色彩的淡薄B.女性的财产权得到一定保障C.封建等级制度趋于瓦解D.社会治理重视教化优于法律

7.

据《明史·奸臣传》记载,嘉靖年间内阁首辅严嵩,先是巴结宦官刘瑾攀上高位,后通过讨好高忠等宦官,实现了长期秉政,时评“(严嵩)结诸阄人……俨然以丞相自居 。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  )

A.内阁辅佐政治权力实现合法化B.中枢权力机构的运作发生异变C.丞相制度已完成实质上的重构D.宦官集团掌握着最高决策权力

8.

明朝《折狱新语》记载一则案例,邵阳人李朝华状告侄子李正风盗窃自己的东西。地方官审判时首先批评李朝华,忘其侄所自出其兄,亲亲之义安在哉,后涉事双方和解,地方官仍判决当庭杖责李正风,为了让其知有尊卑。该案例说明,明朝(  )

A.司法审判渗透礼制教化思想B.儒家思想保证了审判公正C.官员随意支配刑事案件判决D.乡约与法律冲突日趋明显

9.

1689~1727年,中俄先后签订《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布连奇斯条约》,除乌第河待议区外,基本划定中俄东、中段边界。这些条约还规定俄国可定期派商队往赴北京,但清政府视这些商队为朝贡使团。由此可知,清政府(  )

A.仍秉持传统宗藩观念处理对外事务B.初具近代主权国家意识C.积极寻求并拓展对外贸易的新路径D.力争与俄国的对等外交

10.

1931年,鄂豫皖苏区的县区乡村苏维埃最高权力机关是县区乡村代表大会,规定县苏维埃代表工人须占30%,兵士至少须占5%;区苏维埃工人30人、农民500人、士兵40人各选代表1人;乡苏维埃工人5人、农民50人、士兵10人各选代表1人;村苏维埃是全村人选若干代表。这一规定体现出(  )

A.苏维埃政权的阶级性和民主性B.三三制 原则得到了有效贯彻C.农民是苏维埃政权构成的主体D.各阶级阶层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11.

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载入宪法,此后历次《宪法》修改都坚持实行这一制度。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这体现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遵循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B.解决了民族地区发展中的问题C.扩大了民族地区的自治权限D.法制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和发展

12.

下表为我国改革开放后部分年份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统计情况。这表明我国(  )

年份

机耕水平

(%)

机播水平

(%)

机收水平

(%)

耕种收综合

机械化率(%)

1979

42.4

10.4

2.6

20.9

1985

38.8

9.4

3.6

19.4

1990

51.0

15.0

7.0

27.0

1995

56.3

20.0

11.2

31.9

2000

47.8

25.8

18.3

32.4

2003

46.8

26.7

19.0

32.4

A.农民生产积极性逐步提高B.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环境限制C.农业机械化得到一定推广D.工业落后的局面得到初步改变

13.

在美洲,小麦是欧洲移民的主食,传教士需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1776年,《美国农业》记载: 我们在原先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等谷物,再适当施肥,便可获得丰收。 当地农民谈道: 小麦收割后,被大量卖到里沃德岛、新西兰等地。 这说明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

A.改变了美洲居民的饮食习惯B.打通了欧亚间的新商路C.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

14.

1760年,伦敦的杜鲁门、汉伯里和巴克斯顿等几家酿酒厂总资产高达13万镑,但其中设备、厂房等方面所占资本仅为3万镑,约占总投资的四分之一。而1786年曼斯菲尔德的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厂房的建设、机器的引入为3789镑,占总资产的90%。这一变化说明(  )

A.生产效率提升激发了工人生产的热情B.机器生产对劳动力需求增加C.工业革命提高了工厂固定资本的投入D.劳动分工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15.

下图是近代德意志统一后部分地区发行的钱币。这反映出(  )




普鲁士王国于1888年发行

汉堡自由市于1898年发行

符腾堡王国于1901年发行

背面为帝国纹章和德文

背面为帝国纹章和德文

背面为帝国纹章和德文

A.德意志帝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特征B.金本位制逐步在德意志地区确立C.德意志各地工业化水平的不平衡性D.普鲁士掌握了其他邦国的财政权

16.

1920年,有思维的机器人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1962年,工业机器人实现商业化。2007年,全球机器人安装量达650万台。近年,欧盟出台了《欧洲机器人技术民事法律规则》《机器人技术工程师伦理行为准则》《人工智能法案》等。这些现象反映出(  )

A.文学创作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B.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关系的新变革C.二战后法律法规推动机器人产业化发展D.人们对机器人发展的潜在风险加以防范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648年10月,统治西班牙(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通过多边多轮会议,最终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最突出的内容就是运用法律否定了教皇和皇帝的权威,承认了一系列民族国家的独立及其正统地位,是近代国际政治体系的开端。

——摘编自韩略、刘伟博《试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的国际关系格局转换》

材料二
1815年6月9日,英、奥、法、俄、普、西、葡及瑞典签署《最后议定书》,维也纳会议宣告结束。在维也纳会议上,反法同盟的主要成员国为了防止革命对本国的政治统治形成威胁,制定了维护封建统治的 正统主义 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它们首先恢复了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葡萄牙旧王朝的统治。而且,为更有效地维护这一体系,1815年9月,在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积极倡议下,欧洲各国君主建立了 神圣同盟 ,以保卫君主政体和基督教义。俄、英、普、奥等欧洲强国为了解决列强有关领土纷争的矛盾,逐渐形成了所谓的 领土补偿 原则,即列强的利益可以失此得彼。由于这个原则,各列强既得利益不但不受损失,而且可以明目张胆地宰割和瓜分弱小国家。

——摘编自于光胜《马克思恩格斯论维也纳体系的实质》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逐渐形成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国际法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分支——国际经济法。同时,从传统的国家领土逐步扩展到外层空间、海床洋底、南北极地甚至网络空间等,新涌现出诸如国际行政法、国际旅游法、核法和极地法等数十个新分支(部门法)。现代国际法越来越多地体现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日益成为维护人类普遍价值和利益的法律秩序。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也纳体系的实质,并指出这一体系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在处理国际事务的共通之处。(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法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际法的认识。(11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867~1937年中国大米、小麦、面粉分类进出口状况

单位:市担

项别

时间

进口总量

大米进口

大米入超

小麦进出口

小麦出入超

面粉进口

面粉出入超

年均

进口

年均

入超

1867~1921

2.76亿

466

461

出口322

出超311

1903~1914入超2041915~1921出超143

502

419

1922~1937

5.20亿

1873

861

进口880

入超828

504

入超475

3250

3168

——摘编自徐畅《近代中国粮食进口中的阶段和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发展情况。

时间

主要内容

1949~1952

进行土地改革、大兴水利等粮食增产政策及粮食自由购销和政府调控市场相结合的粮食流通政策

1953~1977

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粮食产量、实施粮食统购统销、压低粮价、限制粮食分配

1978~1984

粮食购销政策不变,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计划调控方式初步转变

1985~1993

废除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扩大市场对生产的调节

1994~2003

在供求改善的前提下,通过宏观调控,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调节农民收入

2004年以来

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摘编自周庆元《建国以来党领导粮食安全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7~1937年中国粮食进口呈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政策演变的主要因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新中国粮食安全政策中得到的启示。(9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群学思想是梁启超社会变革主张的基石。 是道德和政治的共同体,如何实现良好群治是重拾中华民族信心的关键。他主张用礼治、法治、德治作为三种治理手段,以强化法治精神来弥补礼治的不足;着眼未来,他提倡德治以期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性 大群

——摘编自钟艳艳卢致远《礼治、法治、德治:梁启超群学思想的三个维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围绕 社会治理 ,自拟一个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