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名校大联考高一第一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49

一、单选题

1.

焦作圪垱坡遗址发现有居住遗址,墓葬11座,出土陶、石、骨器200多件。石器有铲、斧、镰、凿、刀、锛等,均为磨制而成,陶器有罐、瓮、盆等,个别饰有绳纹。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出现社会贫富分化B.存在一定社会分工C.形成较大部落联盟D.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2.

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势图。有关这一时期的解读正确的是(  )

A.礼乐征伐自天子出B.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D.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

3.

据史书记载: 魏武(曹操)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西晋时段灼写道: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这些可用于探究,魏晋时期(  )

A.中枢机构的变化B.世家大族的没落C.中央集权的加强D.选官标准的演变

4.

如表为史书对中国古代一帝王的相关记载。该 帝王 是(  )

时间

事件

大业元年

发民夫百余万修通济渠,营建东都洛阳

大业三年

开科取士,北巡突厥等地

大业八年

发陆、海大军共百余万东征高丽,失败而归

A.光武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元世祖

5.

韩愈(768—824年)在《原道》《论佛骨表》中,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主张 止塞佛、道 。其主要目的是(  )

A.塑造李唐政权合法形象B.遏制佛教广泛传播C.巩固儒学主流思想地位D.推动文学回归传统

6.

有史书描述道: 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号称 小尧舜 ,此其效验也。 这一描述反映了(  )

A.金朝进入鼎盛时期B.西夏实现了政治稳定C.元朝民族交融加强D.清前期出现盛世局面

7.

1374年,明太祖下诏: 惟尔西番朵甘、乌思藏各族部属,闻我声教,委身纳款,已尝颁赏授职,建立武卫,俾安军民。……其朵甘、乌思藏亦升为行都指挥使司,颁授银印,仍赐各官衣物。 这表明,明初(  )

A.设置机构管理西藏事务B.面临西方殖民者的骚扰C.派人远洋航行耀兵异域D.加强私人海外贸易限制

8.

据统计,1762年中国人口突破了2亿人,1791年再次突破3亿大关,1835年又突破了4亿大关,截至1840年,中国人口已达4.1亿。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小农经济的解体B.国家疆域面积不断扩大C.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D.高产粮食作物推广种植

9.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包世臣、姚莹等一批知识分子,从繁琐的考据辞章和故纸堆中钻出来,先后写了22部有关世界历史地理的著作。这些知识分子意在(  )

A.促进思想解放B.消弭国内农民起义C.挽救民族危亡D.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10.

如图中“ ”为19世纪末某一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范围。该列强是(  )
202412212158482475

A.英国B.法国C.日本D.德国

11.

中国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规定: 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今诸国驻守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山海关。 与该规定属于同一不平等条约的是(  )

A.进出口货物关税由双方商定B.鸦片以 洋药 名义纳税进口C.可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D.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

12.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 好像是一场信仰与反信仰的战争 是为了调整四亿人之间深远的利益关系 ,其实质是 调整秩序和建立权力政府 。这一认识(  )

A.指出了辛亥革命对洋教斗争的继续B.未能揭示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C.强调了辛亥革命的民族解放任务D.着眼于经济基础对辛亥革命的作用

13.

毛泽东曾指出: 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据此可知,《新青年》(  )

A.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B.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C.解放了大多数国民被束缚的头脑D.促进了报刊面貌的革新

14.

1919年6月9日天津总商会开会讨论罢市问题,决定次日罢市,并连夜印刷罢市公告。6月10日,天津各业一律停业罢市。这一行动(  )

A.意在回击袁世凯的帝制复辟活动B.支援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C.表明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响应了爱国革命运动的开展

15.

如表内容摘自一电文。该电文发出的背景是(  )

东北沦亡,时逾五歳,国权凌夷,疆土日蹙……

西北军民一致主张如下:

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停止一切内战;

……

以上八项为我等及西北军民一致之救国主张……

A.长征胜利B.华北事变C.西安事变D.七七事变

16.

法国史学家米歇尔指出,到1939年,日军在中国广大土地上已损失100万的兵力。从二战爆发到1945年日本投降,在中国战场上被中国军队击毙的日军达133万余人;日军在太平洋和亚洲其他战场上,被美、英、荷、澳和中国驻印军击毙和死于伤病者共约89万人。这说明,中国战场(  )

A.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B.得到了国际社会大力援助C.协助和配合其他战场盟军对抗日军D.主导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军事统一岭南后,秦始皇着手对岭南这一边缘地域进行治理与控制。据载:秦始皇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公元前214年, 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公元前213年,发配有罪官吏在岭南从事苦役,主要是筑 新道 。在 新道 所经岭口要隘和一些战略要地修筑关防。

——摘编自何海龙《边缘之拓治——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开发》

材料二
公元前204年,赵佗据南海、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王。西汉从高祖至文帝时,主要是采取柔抚政策。汉武帝时期,是西汉政府对南越政策的最大转变时期,公元前112年,南越丞相吕嘉叛乱,汉武帝派兵分路进击。次年灭南越,设为九郡。岭南从此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治理岭南的主要举措。(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对南越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变化原因。(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代城市以类型划分,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政治性城市、综合性城市和新兴的工商业镇市。就其政治地位而言,前二者概属都、府、州、县之列,后者是县下所置镇。在中国郡县城市体制下,由于都、府、州并不单独筑城,而与县同治,县的数量大致即可反映出前二类城市的数量。以此统计,北宋元丰年间政治性城市和综合性城市约有1135个,工商业镇市计有1895个,其分布情况如表所示。

地处四川盆地及其边缘的梓州路、成都府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地处黄河中下游的京畿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

城市数量占北宋全部城市的39.2%,其面积占北宋全境的17.58%

南部沿海的广南区

城市数量仅为北宋全部城市的5.5%,其面积占北宋全境的14.26%

江汉平原边缘及湘江中下游地区的荆湖南路

城市数量仅为城市总数的7.4%,其土地面积占北宋全境的19.7%

——摘编自于云瀚《略论北宋时代的城市分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特点产生的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40—1900年中国大事记

1840

鸦片战争爆发

1843

中英《虎门条约》签订

1851

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1895510

台湾义勇军和以刘永福为首的留台清军武装反抗日军

1898

戊戌变法

1900

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八国联军侵华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择取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两件大事,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摘编自1923年《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

材料二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面对腥风血雨和严峻形势,勇于斗争,担当使命,召开八七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张晓彤《从八七会议看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担当使命的精神品格》

材料三
1935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摘编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通过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八七会议作出的 巨大贡献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