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高二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77

一、单选题

1.

据考古发现,在翼南磁山遗址(位于河北邯郸武安市)的80个窑穴内都发现有粮食堆积,一般堆积厚度为0.3~2米,有10个窑穴堆积在2米以上,灰坑粮食储存量估计达5万千克。北辛文化(位于环鲁中南山地周围)的一个窑穴发现有炭化粟,在该遗址出土的许多陶钵、陶碗的底部还发现了粟壳的痕迹。这可用于印证(  )

A.黄河中下游是原始农业的重要起源地B.中国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已形成C.精耕细作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D.早期农业耕作方式以集体劳作为主

2.

公元8世纪后,埃塞克亚灌溉系统(如下图)被引入伊比利亚半岛。该系统是根据农田用水的数量、农田分布、所有权等条件来灌溉农田的。公元13世纪,伊比利亚半岛的瓦伦西亚成立水法庭以保障水资源在农田中的公平分配,以及引水渠道的正常运作。据此可推知,当时伊比利亚半岛(  )

A.农业发展摆脱了自然束缚B.社会治理能力有所增强C.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已形成D.城市国家经济比较发达

3.

光绪二十二年(1896)《费县志》载: 落花生,百年前谨有种者,今则连阡累陌,每亩可得三四百斤,取其仁打油与贩四出。 民国二十年《东阿县志》载: 花生,近年且为出口大宗,民间经济力因而涨,此新兴之利古无有之,故民间种者甚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商品交易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B.外来物种传播受到其经济价值影响C.新物种传播引发了自然经济解体D.高产粮食作物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4.

下表所示为1945——1983年美国农场拥有的农业机械的变化情况(单位:千台;百万马力)。这一发展状况(  )

年份

拖拉机

卡车

谷物联合收割机

玉米收获机

检捆机

饲草收割机

总数

马力数

1945

2354

61

1490

375

168

42

81

1955

4345

126

2675

980

688

448

291

1965

4787

176

3030

910

690

751

321

1975

4469

222

3032

524

615

667

304

1980

4775

277

3992

669

690

769

301

1983

4600

278

4060

675

685

755

295

A.体现出设施农业实现突破性进展B.印证了工业革命对全球贸易的推动C.为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创造了条件D.表明美国率先开启农业现代化转型

5.

下表所所示的为1996—2020年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情况。据此可知,我国(  )

年份

当年认证绿色食品产品数

绿色食品环境监测面积万亩

产品销售额亿元

产品出口额百万美元

1996

289

2248

155.3

9

2000

819

5000

400

200

2005

5077

9800

1030

1620

2010

6437

23923.9

2823.8

2310

2015

8228

26193.7

4383

2280

2020

16863

15603.3

5075

3678

A.重视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B.绿色食品主导农业对外贸易格局C.粮食自给自足问题基本解决D.农业科技的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

6.

下图所示为先秦至秦汉时期铁农具出土地域的分布情况。这表明秦汉时期(  )

A.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已实现均衡B.农业生产力得到普遍提高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营业务D.中原王朝积极地开拓疆域

7.

在中世纪,西欧领主一般只允许庄园内部之间的男女结婚,一个农奴想要同外部的人通婚,必须向领主缴纳婚姻税。农奴在法律上处于无权地位,但如果农奴有了自己的子女和家属,领主一般会同意其遗产继承,但要向农奴索取继承税。庄园主的这些做法(  )

A.体现出庄园集体劳作与家庭经营并存B.减弱了封建领主对农民的剥削C.反映了农业领域雇佣关系呈现普遍化D.意在维护庄园内部秩序的稳定

8.

江南制造总局不仅聘任普通工匠2000余人,还邀请了大量有经验的外国技师操作、指导机器生产,最终实现了利用机器生产车床、枪、子弹、轮船等各种武器军械。19世纪70年代初,发昌机器厂开始使用机器替代手工生产,一跃成为上海民族资本工厂的代表。材料体现出该时期(  )

A.机器生产推动了中国工业近代化B.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C.列强不断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D.中国与国际市场已完全接轨

9.

1833年,英国第一部工厂法规定:纺织厂禁止雇佣9岁以下的儿童;9~13岁童工每天工作的时间不得超过9小时;童工每天须有2个小时来接受教育。1867年的《工厂法》规定8岁以下的儿童不得被雇佣进任何手工行业;8~13岁的童工仅能在半读制的体系下工作。这折射出当时英国(  )

A.施政重点聚焦社会公平B.国家放弃自由放任政策而干预经济C.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D.工业革命促使劳动力资源范围扩大

10.

无人驾驶汽车,主要依靠车内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控制器来实现无人驾驶。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公安、教育、医疗等领域。智能机器人是利用机器视觉及其触觉等技术进行有效的控制、反应及调整,完成多样任务。这说明(  )

A.脑力劳动者的身心压力得到减轻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剧国家间科技竞争C.人工智能的应用便利了人们生活D.科技成果的应用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

11.

有学者指出,在长征2号火箭研制过程中,航天部向有关部门辐射出4800多项科研、试制和生产项目,有关协作单位研制开发了395种新材料;在研制长征3号高能低温燃料大型运载火箭过程中,有关部门研制了217种新材料。该学者意在说明航天技术进步(  )

A.促使国家的国防力量获得显著增强B.强化了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C.打破了发达国家对高新技术的垄断D.利于加速产业结构向高层次转化

12.

下面所示为巴比伦一份农作物借贷契约的主要内容。据此可知,当时(  )

3库卢2帕努大麦,属于卡布提亚,

马尔杜克—纳斯尔之子,那加卢之后裔

是纳布—阿普拉—艾丁,马尔杜克—艾瑞巴之子

埃塞吉拉亚之后裔的债务。

3月他应将这些大麦和它的利息

运输到仓库大门,

并经过皇室标准测量。

A.市场经营秩序已得到保障B.政府限制商人逐利行为C.契约注重规范性与严谨性D.商业信用制度较为健全

13.

宋建隆二年(961年),定官盐阑入法, 禁地贸易至十斤,鬻碱盐至三斤者乃坐死。 至乾德四年(966年),乃诏 阑入至二百斤以上,鬻碱及主吏盗贩至百斤以上,盐入城市百斤以上黥面,以后 每诏优宽 这些变化折射出宋朝(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国家政策调整B.地域性商人群体扩大了经营范围C.商税已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D.政府对商品交易的管理日趋严密

14.

在1870年的世界贸易中,英国所占的比重是25%,1889年下降为22%,1913年又降到16%。不仅如此,1870年美、德两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之和仅为18%,但到1913年,仅德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就达到13%,美国则为11%。这反映出该时期(  )

A.英国已丧失资本主义强国的地位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缓解C.西方国家经济依赖程度显著提高D.世界贸易多中心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15.

2013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4.1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贸易的12%,中国已经成为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对外投资上,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近年来年均增长70%以上,境外直接投资累计超过63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这反映出(  )

A.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B.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依存关系减弱C.中国经济国际影响力提升D.区域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形式

16.

下表所示为1980—1997年主要发达国家股票债券的跨境交易占GDP之比的变化情况(单位:%)。这一变化趋势体现出(  )

     年份

国家

1980

1985

1990

1993

1995

1996

1997

美国

9.0

35.1

89.0

128.8

135.5

160.0

213.0

日本

7.7

63.0

120.0

77.8

65.7

9.0

96.0

德国

7.5

3.4

57.3

170.8

168.3

199.0

253.0

法国

5.0

21.4

53.6

186.8

178.2

285.0

313.0

意大利

1.1

4.0

26.6

191.9

250.9

470.0

672.0

加拿大

9.6

26.7

64.4

152.9

192.0

251.0

358.0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力此消彼长B.金融市场全球化暗含着风险C.世界经济旧秩序制约全球化进程D.国际投资推动世界经济增长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历代王朝都建立粮库,对粮荒和灾荒大都制定了救济和赈济政策。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的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方面的作用。明清两朝,玉米、甘薯、土豆从国外引进,更加丰富了粮食品种。但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由于封建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长期以来没有很大提高,同时耕地面积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增长也很有限,因此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当缓慢。竺可桢先生在《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一文中介绍,自公元1世纪至19世纪,中国发生旱灾1013次,水灾658次。由于土地掌握在少数地主、官僚手里,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便出现大面积的饥荒。而在社会动乱时期,不但正常的经济建设难以进行,农业生产的社会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宋代以前,人口的增长始终保持在5000—9000万之间,但从公元1100年以后至公元1840年间,人口却翻了将近四番。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重视粮食安全建设。国家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划定农田重点保护区,宣布农村承包责任制几十年不变,把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支农资金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并且对重点产粮区,国家给予低息贷款。20世纪70年代后期,推广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优良品种,80年代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模式化栽培、水稻再生等适用技术,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又推广节水农业、生物技术、新机具改进等。南方高产地区通过间套、移栽、再生稻技术,已形成集约型多熟种植技术体系,北方提高玉米套大豆为中心的种植技术体系。从1985年起,国家集中财力在粮食产区兴仓建库,并和地方联合投资建设的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有489个,累计投资20亿元。1979年比1978年粮价平均提高26.2%,至1993年平均粮价达74元,比1978年增长7倍,有的品种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市场粮价水平。

——摘编自彭珂珊《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影响中国古代粮食安全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保障粮食安全的历史经验。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粮食安全的认识。(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科学技术国际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科学技术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现代科学研究物质基础、经费和人力的巨大投入,使得任何一个国家单独承担也愈加困难。现代科研的重大课题都具有广博性、多结构性、多学科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全部科学技术问题。公司为了在所处工业领域中保持技术领先,只能进行跨国合作,来分担日益增加的研究与发展的投资和风险。当代的经济活动引发出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异、土地沙漠化及能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已超出了国家和区域的范围。跨国公司使得生产的专业化与协作不仅表现在一个国家内部,而且越来越表现在国际范围内。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国用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资金投入的比重逐年增加,同时各国政府之间双边和多边的科技合作项目激增。技术开发的分工与协作越来越多地渗透于单机生产、零部件生产乃至整个工序上,技术转移也已不限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中、低技术领域之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正在加强。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远程通讯系统已将各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和技术开发机构的信息交流联成网络。当今35000家跨国公司及其17万家子公司控制着世界所采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80%以上,经营着70%的技术转让。在当前科学技术国际化的浪潮中,企业之间的跨国合作超过了国家之间的合作,企业扮演了主角。扩大和加强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就必须迅速提高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摘编自李惠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国际化趋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科学技术国际化产生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概括科学技术国际化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我国应如何应对当前科学技术国际化。(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丝、棉纺织业的发达是江南经济的一大特色;华北平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种植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兴起;长江中上游地区从元末起,江西开始向湖广移民,明代中叶形成第一次高潮,清代前期为第二次高潮,大规模的移民与开发过程相伴随,到清代前期已形成 江浙粮米历来仰给湖广,湖广又仰给于四川 的粮食供求格局。随着海禁的开放和长江中上游各省的经济发展,沿海、长江航运逐渐取代运河成为全国最主要的流通干线。随着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花生、番薯的引种和推广,成为清代流通中的大宗商品;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呢绒制品、钟表、眼镜等洋货的输入也大为增加;而豆饼、麻饼、芦苇、荆条、桑皮、香屑等低值商品成为长距离流通中的大宗商品。明中叶以后,嘉靖万历年间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农村集市网,至清代中叶全国集市总数至少可达22000~25000个,集市密度大体在每100平方公里1~2集,平均交易半径4~6公里。

——摘编自许檀《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探讨》

材料二
辛亥革命之后制定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此后,被任命为民国政府农林工商(后改为农商)总长的张容,在1913~1915年的任期内,主持全国农林、工商政务,编订颁布有关工商矿业、农林业、渔牧业等的政策法规二十余种。据不完全统计,仅民国元年宣告成立的实业团体就达40余个;截至1915年12月,遍布全国各省区的此类实业团体达107个,据农商部的统计,仅仅在1912年和1913年,中国新成立的工厂数就分别达到2001家和1249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银行总数只有7家,辛亥革命后,仅中华民国元年一年间成立的银行数就达到14家。根据吴承明的研究,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国内市场的发展还很缓慢,90年代起开始显著, 而迅速扩大是在二十世纪,尤其是二三十年代

——摘编自朱荫贵《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经济出现的变化。(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和辛亥革命后中国经济的变化带给你的启示。(5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对于农业起源的动因,目前有几种比较流行的理论。一是人口压力说,认为人口的增加和野生资源的减少,触发了人类的粮食危机,在世界各地几乎同步开始了动植物的驯化过程。二是竞争宴飨说,认为在农业开始初期,许多重要作物的驯化是在食物资源比较充足的情况下,为扩大食物品种、增添美食种类的结果。三是自然发生说,即为了应对降水和野生资源的季节性波动,狩猎采集者会对某些偏好的物种进行干预,以备不时之需。食物全球化也可以从农业起源理论得到某种启发,这就是在跨大陆交流中,不同食物的采纳和扩散存在不同的动力机制:一种食物扩散的机制类似宴飨模式,源于以富人享受为主导的采纳和推广;另一种机制类似人口压力模式,为解决贫民的饥馑问题而驱动。不管是农业的产生,还是食物全球化,都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陈淳《世界史前人群与文化的交流互鉴》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