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金榜教育高二第一学期12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16+3)【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92

一、单选题

1.

一家一户乃至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个体劳动迅速发展,原始的集体劳动形式和分配形式因此而受到冲击。 古代中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推动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C.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D.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

西周早、中期的纺轮主要是中间带孔的扁圆形、圆饼形两种。中晚期以后则出现了七棱柱形、蒜锤形、圆柱形、鼓形等,这些纺轮较前稍微厚重,能增大使用时的旋转惯性,是纺轮在制作上有所改进的表现。周原出土的纺轮,除陶质外,尚有石、玉骨、蚌等质料者,形制与陶质相同,以扁圆形为主。这说明西周(  )

A.最早出现了古代的纺织业B.私营手工业种类多分工细技艺精C.手工业开始从农业中分离D.手工业的发展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3.

秦国里耶户籍简中完整的有10户,加上残缺的5户,一共15户,而个体小家庭就占了10户,因此就里耶户籍简来看,商鞅变法后秦国基层的家庭类型以个体小家庭占多数,但仍有较大规模的大家庭存在。这可用于说明商鞅变法(  )

A.实施中有变通性B.未被社会认可C.所取得成效不大D.没有深入人心

4.

下图为秦朝行政机构及基层组织示意图。

由此可推知,秦朝(  )

A.实行中央集权管理和地方自治的统一B.实现了国家治理和社会教化结合C.乡里制度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D.建立了地方治理与社会救济体系

5.

察举制按照地区大小、人口多少分配差额,但在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适当放松限制,与此同时,察举制禁止各地方任用本地人。据此推知,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  )

A.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增强B.有效地解决了王国问题C.促进对边远地区的社会治理D.保障了北部边防的安全

6.

下图是从辽代墓葬出土的壁画《文姬归汉图》,此图可说明(  )

A.宋代仍行和亲政策B.辽朝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C.辽宋双方贸易盛行D.北宋的边疆危机十分严重

7.

与以往赋役制度密切联系的人丁编审制度也因此失去意义,并于乾隆十七年最终停止,农民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之上,大量剩余劳动力可以流动、佣工、经商、从事手工业。 这一赋税制度(  )

A.废除了以田亩为主的土地税B.以财产和人丁为标准进行征税C.大大抑制地主对土地的兼并D.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8.

清政府规定:对1909年专门、高等、实业、师范学堂在堂学生予以奖励,则数年后,仍须有上万人授官。而考查清末全国文武官员额缺,其总数仅为两万七千左右,况且,至清末尚有二十万的候补、候选官员还在等待分发任职。这反映出清末(  )

A.学堂选官成为唯一途径B.科举制度仍在盛行C.新学制带有封建性烙印D.改革适应了工业化

9.

下图是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增长情况图,图中黑点是与中国建交国家增长的拐点,其中对20世纪70年代末拐点解读正确的是(  )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

A.新中国成立打破了西方国家封锁B.中美正式建交后出现了建交的热潮C.改革开放实施吸引众多国家建交D.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促进外交发展

10.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这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具有重大意义。1982年,党的十二大指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这些决议表明(  )

A.民族工作在国家建设中取得显著成就B.国家努力发展各民族团结的进步事业C.党中央充分认识到民族工作的重要性D.地方民族工作以务实灵活为主要原则

11.

食品企业对其食品的销售仍然以传统的农场为形象,倡导其绿色、环保、健康、无污染,这些食品虽然来自于农场,但已不是真正意义上自然健康的农副产品,而是食品现代化生产的产物;食品的加工不再绿色健康,而是现代化生产的结果,现代化食品生产追求的是高速、高产和低价。由此可见,保证食品安全需要做到(  )

A.消费者凭商品推介B.食品原料来自于农产品C.商品确保低价高质D.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参与

12.

马铃薯在传入欧洲之初,并不受人们的欢迎,他们甚至认为马铃薯会导致麻风病和不道德;马铃薯来自美洲,在那里它是不开化的、被征服的种族的主要食物……。拿破仑战争时期,马铃薯成为了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的主粮作物。这主要说明(  )

A.欧洲人接受新的物种具有渐进性B.战争使马铃薯成为欧洲主粮作物C.马铃薯种植改变人们对美洲看法D.工业革命推动了物种交流的加快

13.

早期的官员任用制度,如恩赐制和政党分赃制等所产生的高费用与低效率,使人们产生了对新的制度安排的强烈需求。这就使先期的文官任用制度陷入制度性贫困,急需新的制度以取代原有的落伍的制度安排。先期官员任用制度的共性有(  )

A.不利于王权的加强B.无法保持官员的廉洁C.提升官员工作效率D.按工作成绩得以晋升

14.

国际法的存在及其运作,取决于两个分散性的因素:第一是各国利益的一致或互补,第二是国家间的权力分配。没有利益的协调与权力的平衡就没有国际法。由此可见,国际法(  )

A.可以成功调和一切矛盾与冲突B.依赖于国家利益和各国地位C.主要凭借区域组织去执行完成D.决定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重构

15.

近代欧洲工业革命,对机器的崇拜产生了机器—技术幻象,这些机器—技术 神灵 使得17—18世纪的企业家心醉魂迷,也使得17—18世纪的某些哲学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事物都服从于机械运动规律。材料意在说明工业革命(  )

A.促进观念变化B.源于科学理论推动C.带动哲学发展D.促进了机器的发明

16.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提到: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这说明(  )

A.政治因素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长B.国际环境影响粮食安全C.市场流通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D.人口增长导致政治危机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西汉前期的封建虽然仅及一层,但受封的诸侯王与列侯均为 有土之爵 并具有 自置吏 (自行任命官员) 得赋敛 (收取租赋)这两项涉及行政与财政的权力。诸侯王凭借这些权力不仅拥有独立政治的资本,且具备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实力,因此西汉前期国家政治用力最多的是解决来自诸侯王的割据之患,经文帝、景帝至武帝,诸侯王权力逐步削弱,在失去政治独立实力的同时被国家置于中央的掌控之下,形同一郡之地位。至此,国家政治制度结束了不完全都县制,进入实实在在的郡县制时期。

——摘编自韩茂利《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联邦宪法》的制定反映了当时美国政治精英的智识,规定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联邦制,它所预设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安全。宪法由人民制定,而非各州相互约定,开启了美利坚人民作为一个整体发展的新篇章。中央和州政府之间的平衡,是联邦制的主要特点,是对制宪领袖致力达到的目标的回应。美国宪法制定的过程及其联邦制原则的最终确立,显示出的是宪治的精神。

——摘编自曾尔恕《从邦联到联邦美国〈邦联条例〉与〈联邦宪法〉特点比较》

材料三
东南互保 之局表明,南方督抚的实力和控制权能在增大,清廷对地方实力派的控制和驾驭能力遭到削弱。这不仅体现在南方督抚约定对6月21日朝廷决定向列强宣战后的上谕概不奉行,更体现在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地方督抚俨然以超越清廷之外的独立立场,径直绕过中央政府与列强直接 议和 ,甚至向列强发出与清廷诏书相反的各种电文。

——摘编自董从林《东南互保究竟保了谁的利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前期地方行政体系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联邦制形成的特点及原因。(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东南互保 的影响。结合材料一、二、三,说明加强对地方统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为了贯彻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决定创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参加该组织的成员国的货币均可按照与美元的汇率与其贸易伙伴自由交换,在必要时它有权要求这些国家改变其经济和贸易政策。世界银行即国际开发银行,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附属机构,从事发放长期贷款的任务,以促进私人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增长。这一次,不仅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国还在人事和资金上控制了这两个机构,它投入了世界银行91亿美元总资本中的31.75亿,并拥有该基金组织1/3的表决权。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侵略印度支那战争的不断扩大,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也进一步恶化。1967年年底,外国人手中随时可以兑换黄金的美元存款已达330多亿美元,而美国的黄金储备只有120亿美元。国际上持有美元的人,更加惊惶不安,在这种情况下,1968年3月,爆发了第二次美元危机。……1971年5月,又发生了美元的第三次危机。尼克松政府对此的反应是,宣布美元不再能兑换黄金。

——摘编自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1945—199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结局并分析原因。(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据《旧唐书·戴胄传》载: 贞观元年,(戴冑)迁大理少卿。时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入,罚铜二十斤。上从之。胄驳曰: 校尉不觉与无忌带入,同为误耳……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衷。 太宗曰: 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也……’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冑又曰: 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敢以固请。 上嘉之,竟免校尉之死。

——摘编自《旧唐书》

戴胄、封德彝和唐太宗对话的场景,再现了唐朝法律的执行。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