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沧州四县联考高一第一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66

一、单选题

1.

下面为《西周分封形势图》。这可用于佐证(  )

A.地理位置是决定分封的首要因素B.周王成为当时最大的诸侯王C.西周以 家天下 为国家治理理念D.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2.

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置吏律》《除吏律》《除弟子律》对官吏的任、免、补,以及任吏不审或违令、官吏不称职等问题作出了详细规定;其他如《田律》《仓律》《工人程》《工律》也明确规定了对相关部门官吏的履职要求,以及对其渎职行为的处罚方式。这主要反映出,秦(  )

A.吏治管理高度制度化B.律法严苛C.注重官吏的道德修养D.吏治清明

3.

下表是《后汉书》中关于西汉盐铁官营的相关记载。由此可推知,西汉实施盐铁官营的直接目的是(  )

昔孝武皇帝致诛胡、越,故权收盐铁之利,以奉师旅之费

《孝和孝殇帝纪》

武帝情存远略,志辟四方,南诛百越……官民俱匮。乃兴盐铁酒榷之利,设告缗重税之令

《乌桓鲜卑列传》

A.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B.打击王国经济力量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D.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4.

地区菜系是地方菜肴的升华,它需要该地区具有较发达的商业、交通与文化。 唐宋时期,以淮安和扬州为中心的地域性菜系——淮扬饮食文化迎来了第一波发展高潮。淮扬饮食文化发展高潮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B.人们生活水平提高C.各民族交流交往加强D.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5.

《旧唐书》对韩愈文学的评价不高,认为韩愈以文弘道、改变世风的目的并没有达成,苛责偏多;《新唐书》充分肯定了韩文在复古中的革新,称其力改凋敝时风,为后世散文树立了典范。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学者素养制约历史研究B.人物评价真实性缺失C.文献记载不具备客观性D.历史评价受时代影响

6.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 举人多习诗赋,习经义者绝少 ,臣僚要求 稍损诗赋而优经义 ,宋高宗赵构即下诏云: 诗赋不得侵取经义。若经义文理优长,合格人有余,许将诗赋人才不足之数,听通融优取。 宋高宗意在(  )

A.凸显理学的官方尊崇地位B.提高文官队伍综合素质C.巩固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D.扩大 科举取士 的规模

7.

辽朝自圣宗统和(983年)以后,逐渐形成了以汉族士人充任南枢密院和中书省各级官吏的政治传统。这说明(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B.各民族政治地位趋于平等C.北面官的行政能力出现弱化D.多民族治理模式日益发展

8.

元朝,欧洲旅行者马可·波罗、鄂多立克和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都曾搭乘海船,经过东南亚和印度洋,来往于东西方之间。景德镇的青花瓷也远销到了马来西亚、爪哇岛、西亚、印度阿萨姆、东非沿海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反映出当时(  )

A.丝绸之路发展促进中外交流B.元朝推行重商主义政策C.陆上丝绸之路日益出现衰弱D.商帮市场意识十分浓厚

9.

北宋中期以来, 取其意气所到 成为画家们的共识,他们认为 妙于生意能不失真 。此处的 生意 指的是物象的生机,也就是他们所说的宇宙万物的 。由此可知,当时(  )

A.绘画创作趋于世俗化B.道家思想影响较为广泛C.个性解放的思潮兴起D.理学思想渗入绘画艺术

10.

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明军平定云南;四月,明太祖下诏 置云南大理府及蒙化等州儒学 ;十一月,又下诏云南 选保民间儒士堪为师范者,举充学官,教养子弟,使知礼义,以美风俗 。此后,明朝在云南所设正规府、州、县、卫官学几乎遍布全省各地。明政府的这些举措旨在(  )

A.强化西南地区国家主权意识B.促进汉族与西南各民族的交融C.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建立完备的边疆民族文教体系

11.

明朝,江南的松江、嘉定等地出现了 十田九棉 的现象,当地百姓往往需要 以花成布,以布贸银,以银兑米 ,并迫使政府作出了两地赋税永久折银的规定。该材料反映出当时(  )

A.农业生产市场化趋势增强B.资本主义萌芽的繁荣发展C.赋税货币化转型开始出现D.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趋势

12.

康熙中期制定的奏折制度使奏折绕过了内阁,由皇帝亲信秘密呈报皇帝。雍正时期,奏折书写权被扩大至大学士和各省督抚、藩、臬、提、镇,而且密折均直达御前,只能由皇帝一个人批阅,即便是军机大臣也不能过目。奏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A.消弭了君臣之间的政治隔阂B.旨在增强中枢决策的效率C.规范了官僚机构的运行机制D.利于提高皇权的统治效能

13.

下表所示为1766年至1812年我国人口数、耕地数和人均粮食数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年份

总人口千人

农业人口

千人

耕地

农业人口人均粮食

总面积千亩

农夫人均

总额

净额

余额

1766

200000

170000

1036100

25.22

1700

789

439

1784

300000

255000

1009354

16.75

1122

521

171

1812

350000

297500

1050436

14.94

1012

470

120

A.清朝统治危机日益显现B.农业生产进步助推经济结构转型C.土地兼并加剧阶级矛盾D.人口数量膨胀阻碍生产力的提高

14.

1814年,从中国流入印度的白银为130万两,至1827年共计流入2358万两。1830年至1839年,这一数字增长至3176万两。下列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A.闭关自守政策加剧了贸易逆差问题B.英国工业品在华倾销呈加剧趋势C.鸦片走私引发了严重经济安全隐患D.印度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幕后推手

15.

一位英国侵略者关于鸦片战争记载道: 这真是在战争中出现的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在一个地方,我们和当地的老百姓做着买卖,在另一个地方,我们则和他们的官兵交战;在一个地方,我们伸出右手和本地人谈交情,在另一个地方,我们竟用真刀真枪和他们的官兵打个你死我活。 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英军获得中国民众的支持B.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淡薄C.清政府忽视对基层的控制D.中英矛盾具备可调和性

16.

《天朝田亩制度》确定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的原则,将土地按人口分配;在产品分配问题中提出,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 圣库 。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

A.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B.旨在建立近现代社会秩序C.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要D.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夷夏之辨塑造了传统夷夏君臣观。两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及其首领在北方筹建政权,逐渐走向建国称帝的道路, 夷狄不足为君论 应运而生。该理论宣扬少数民族为君自古未有,为臣则有先例,唯有华夏族能为君,而少数民族首领根本不具备称帝资格。 夷狱 身份反复拷问着少数民族首领是否拥有天命,从而使其初期在与两晋正统地位的争夺中,处于劣势与不自信状态。

——摘编自王东洋《夷狄不足为君论:两晋时期夷夏君臣观的政治宣扬及其影响》

材料二
唐太宗李世民明确批判 贵中华,贱夷狄 的华夷观念,而宣称对华夏与戎狄 朕独爱之如一 。追及辽、金时期,契丹、女真民族成为统治民族,他们不再认为自己是所谓 夷狄 ,辽金与两宋都在 天下一体 的框架之中。契丹和女真的上层都主张 南北一家 ,同时,又以继承道统的正统自居。契丹统治者在文化上没有 夷狄 的自卑感,而视其立国为 承天意

——摘编自张晶《辽金文艺对中华美学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晋时期 夷狄不足为君论 提出的历史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华夷观念的变化趋势及历史意义。(10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初承秦制,由丞相参与皇帝决策;丞相多由一、二功臣、贵戚出任,并有独立的丞相府办公。因职事繁多,至武帝时,丞相府吏员已增至三百余人。唐朝完善了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形成了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执行的三省分职制。此外,唐太宗常以 参预朝政 参知机务 等职名,授予部分资历较低的官员参与决策。至唐高宗后,须有皇帝加封的 同中书门下三品 等职名方能为相成为定制。

——摘编自田兆阳《古代行政中枢机构的嬗变及其走势》

材料二
明初中枢机构基本承袭前元,但因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变,并奠定了整个明代中枢政治发展的方向。虽然这一突变使君权实现了集中,却难以平衡集权与效率的矛盾,迫使后世嗣君在解决集权与效率的平衡时,不得不对明代中枢决策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

——摘编自王剑、李文玉《承继、突变与适调:明初政治变动中的政治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初至唐中枢机构演变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枢机构的 突变 及后世嗣君的 调整 。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我国古代中枢机构的发展趋势。(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现在丁漕、课税、正供之外,添出厘金、捐输二款,百方罗掘,仍不足用。……如铜铁、羽呢、洋布等类,皆关民生日用,洋船转运迅捷,输纳又仅半税……大宗货物皆免完厘。因税则载在和约,无可议加……英国呢布运至中国,每岁售银三千馀万……彼物来自重洋,势不能与内地自产者比较,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不独有益厘饷也。……一切仿西法行之,或由官筹借资本,或劝远近富商凑股合立公司,开得若干,酌提一二分归官,其收效当在十年以后。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

材料二
洋务事业虽涉军工、民用相关行业,然其兴衰利弊多与倡导之人荣辱与共。以李鸿章一贯坚持的 官督商办 官办 为例,严信厚、徐友兰等商人熟识弊端: 上海织布局自光绪八年三月奉旨创办以来,几易人手,办理终不合法。皆由资本不丰,而官为经理,未能洞悉商情。是以屡更屡绌,迄无成效

——摘编自庄和灏《清末洋务实业的创办歧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经济领域出现的挑战及李鸿章的应对措施。(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洋务实业采用官督商办模式的局限性。(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康雍乾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政治安定,中原地区没有大的战事,经济发展迅速,老百姓的生活比较宽裕……繁荣程度超过了汉唐盛世。

——摘编自戴逸《论康雍乾盛世》

材料二
翻看世界历史,当康熙正在轰轰烈烈地除鳌拜、削三藩之时,欧洲已进入科学史成就最高的时期之一,出现了培根、牛顿、笛卡尔等伟大的科学家……当乾隆正在莺歌燕舞地举办千叟宴、歌颂大清帝国太平盛世之时,英国的产业革命蓬勃兴起,资本主义社会走向黄金时代。西方列强日益崛起,而 康乾盛世 开启的大清帝国却正处于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 的危险境地。这是多么有讽刺意义的对比啊!

——摘编自王贵成《康乾盛世何足道》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康乾盛世 这一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