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西省三晋名校联考高二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69

一、单选题

1.

下面所示为 唐代草拟政令 的流程示意图。由此可推知,唐朝(  )

A.注重提高行政效能B.君主权力受到中枢机构的进一步削弱C.有效杜绝决策失误D.尚书省在政务运行机制中的地位下降

2.

阅读下表,这反映出当时(  )

年份

文件名称

主要内容

1982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有计划地试办和发展社队集体商业,与商业部门联合加工农副产品

1983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社队企业要建立生产责任制,试行经理厂长承包责任制

A.国企改革突破经济体制束缚B.中央政府侧重完善基层自治C.国家重视激发农村经济活力D.农村经济全面突破计划范畴

3.

19世纪70年代,许多美国联邦政府官员充分利用手中权力,攫取经济利益。如纽约海关的贪污腐败闻名全美,入职纽约海关也成为求职者的理想。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政治因素是(  )

A.联邦制权力结构的改变B.资产阶级政党分肥制的影响C.三权分立体制存在弊端D.文官 政治中立 原则的确立

4.

唐律中有官员犯罪后 除名 免官 等抵罪的规定,并且犯法官员待 之后的规定期限结束,还可再行叙用为官。《大明律》则严格控制官员抵罪,规定一旦解职永不叙用。这一变化(  )

A.贯彻了轻罪重罚的原则B.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C.反映出主流思想的变迁D.体现了援礼入法的趋向

5.

14世纪,英国商业纠纷案件涌现。在普通法院得不到公平审理的案件当事人可根据传统,向在他们心中代表 公平、正义之源 的国王提出申诉,请求国王裁决,国王一般将这类案件交给被称为 国王的良心 的大法官审理。英国的这一现象(  )

A.保证了司法审判公正B.彰显了王权至上的基本原则C.促进了习惯法的形成D.迎合了新兴阶层的利益诉求

6.

努尔哈赤尊当时被称为 中国 的明王朝为 天朝上国 ,自认为 。在《尼布楚条约》中,作为整个大清国国家名称的 中国 和作为中国人称呼的 华民 被多次使用,作为清朝发祥地的东北,也被明确定为 中国 的组成部分。这表明,当时(  )

A.传统华夷观念遭到摒弃B.民族政策因俗而异和因时而变C.近代中国疆域基本定型D.统一多民族国家意识得到发展

7.

11世纪以来,英国高级神职人员几乎全为法国诺曼人,拉丁语和法语成为教会主要语言。14世纪,黑死病导致大批神职人员死亡,新的神职人员大多是只会使用方言英语的英国中下层民众。这一现象(  )

A.促进了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开展B.导致了英法百年战争爆发C.为英国民族国家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D.加快了英国议会制度形成

8.

1954年,英国伦敦动物学会希望用麋鹿与中国交换动物资料,中国外交部、中科院等讨论决定 由中国动物学会出面接受 。1955年,中国建筑学会派团赴荷兰海牙参加国际建协大会。这体现出中国(  )

A.力图拓宽对外交往途径B.践行全方位多边外交理念C.与西方关系走向正常化D.实现了科技的国际化发展

9.

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区的金融系统各自为政,货币互不流通。解放军跨区运动作战,到达新解放区后,老解放区的货币就不便使用。冀中贸易公司在1948年1月至5月的工作报告中强调,冀中与南邻冀南地区因货币法定比值(1:10)与自然比值(约1:9)间的差异等原因限制了粮食的顺畅流入。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民党滥发法币导致币制的混乱B.解放区的货币改革势在必行C.中共工作重心转移要求货币统一D.国共两党实力对比较为悬殊

10.

清初 令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摊丁入亩后,不再有丝绢纺织品之征,官府所需的布匹和官局织造需要的丝织原料,也以市价向布商和丝商购买。清朝的这些做法(  )

A.助推了社会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B.增加了民众的赋役负担C.打破了传统社会阶层之间的界限D.导致官营手工业的衰败

11.

下表为两汉时期皇帝诏书中对老人赐物的种类统计(单位:次)。这可用于说明汉朝(  )

赐物种类

粟谷

布帛绵絮

几杖

减省刑罚

西汉

3

5

2

5

22

2

1

3

东汉

4

2

4

3

8

20

3

0

1

A.政府占据社会救济主体地位B.儒家思想影响优抚事业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社会经济实现全面繁荣

12.

1993年开始,德国对全部医疗费用实行统一管理,严格控制涨价幅度。与此同时,上调轻病、小病的自我负担比例。当年,德国的医疗保险业由上一年亏损90亿马克转为盈余26亿马克。这主要说明(  )

A.两德统一改善了德国财政收支B.私有化是德国福利改革的方向C.福利国家应时应需调整及优化D.德国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提升

13.

下图为当今美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这可以用来说明美国(  )

A.政府主导社区治理B.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意愿强烈C.社会救济途径多样D.公共服务的提供注重系统协作

14.

下表是重庆丰都玉溪遗址的相关信息。据此可推知,该历史文化时期的先民(  )

地理位置

长江右岸台地

距今年代

76006300

植物种子

南酸枣、接骨木、葡萄属、牛筋草、藜科、禾本科等植物种子,未见谷物

动物骨骼

家猪、狗、螺、蚌、鲟鱼、草鱼、青鱼、鲢鱼、鲇鱼、龟、鳖、鸟、猕猴、竹鼠等,其中家养动物约占哺乳动物总数的16

A.处于农耕与采集混合经济阶段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C.以渔猎与采集为主要生计来源D.出现明显贫富分化

15.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鉴于 河北州郡陂塘甚多,引水溉田,省工易就 ,政府在雄、莫、霸等州试种稻谷成功,民赖其利。景祐年间(1034~1038年),河北路的怀、卫、磁、相、邢、溜、镇、赵等州,也开始陆续种水田。这表明、当时(  )

A.麦稻复种制在北方得到广泛推广B.河北农村多种经营模式盛行C.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初步形成D.河北的土地利用率得到提升

16.

美国是全球粮食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粮食出口至欧洲、亚洲和非洲广大地区。近年来,美国的玉米、大豆、小麦产量分别提升到世界产量的37.9%、36.6%和8.3%,贸易量上升至世界贸易量的58%、43%和22%,均居世界第一;大米产量占世界的1.5%,出口量占世界的近10%。这说明(  )

A.美国的粮食安全风险较高B.国际劳动分工的格局发生转变C.世界的粮食问题日益严重D.全球化影响美国粮食产销结构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武则天时期科举考试年均录取约23人,到北宋开宝六年(973年)癸酉科录取进士36人,淳化三年(992年)壬辰科录取进士353人,仁宗时(1022~1063年在位)则 十有三举,进士4570人 。宋朝 登上第者不数年,辄赫然显贵矣 名卿钜公,皆由此选 。殿试一般都考的是赋、诗、论三题。时人记载, 殿廷惟用赋取状元 。考生在答卷过程中多写歌功颂圣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才能浅谈考生自己的见解。

——摘编自谭小华《唐宋时期科举殿试之变革及其影响》

材料二
明朝殿试策的写作,以 依经傍史 为基本准则。《大明会典》载: 凡出题,或经或史……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 士子对策必须明确指出策问的经典依据如《尚书》《礼记》《中庸》等,并由此着手加以阐发。清朝会给予未经会试考试或会试落第者特殊恩赐,让他们以非贡士身份直接参加殿试,进而获得进士功名。康熙年间,一些通晓天文、数学的 畴人 也常得到这种恩典。

——摘编自陈文新潘志刚《明代殿试策与进士阶层的经史素养》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殿试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殿试策注重经史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宋以来殿试制度实施的影响。(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其手段有:一是设立通商口岸;二是降低关税。在经过前期关税和船钞的大幅下降之后,晚清后期,关税制度特别是关税税率、船钞等变化不大。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中关于进口设备关税税率及生产产品在中国降低流通税率的诉求等,正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阶段变迁阶段对关税变迁的需求。

——摘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

材料二
1930年1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训令海关总税务司梅乐和, 查近日金价暴涨,银价跌落,致本年偿付关税担保外债,已有不敷之虞。兹为妥筹根本救济办法,由政府决定自二月一日起,征收海关进口税,一律改用金单位计算 。日本大藏省认为, 既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中国因银价跌落而采用金制度;从前德国亦于马克跌落时,有此办法,已有先例。关税自主在即,自在可容喙。 进口关税征金使南京国民政府在偿债后还有大量的关余,这些关余大部分转为政府的行政费用。

——摘编自叶玮《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进口关税征金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关税制度变迁的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进口关税征金改革的原因及其意义。(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据考古显示,玛雅人最早在菜园中种西红柿。当时,玛雅人已经懂得为西红柿选种,种出的西红柿又大又红又甜。当西班牙人于1521年进驻特诺奇蒂特兰时,发现市场上有各种西红柿出售,包括大的、小的、各种形状的、绿色的、红色的、黄色的、酸甜的、味淡的、酸涩的,还有樱桃——珍珠一小番茄。1528年,殖民者科尔特斯将西红柿带回欧洲。在16~17世纪,西红柿在欧洲多数地区只被当作观赏植物、药物,出现在庭院、花园、植物园和大草本植物的标本集中。
西红柿于16世纪40年代中期传入意大利。意大利的地理条件、土壤、气候等接近墨西哥中部,美洲的一些作物很适合在意大利栽培。另外,不同于把蔬菜视作穷人的食物的其他欧洲国家,有着罗马帝国厚重传统的意大利人对蔬菜有自己的评价。16世纪下半叶以来,人口的增长也促使意大利进行西红柿的实际农田栽培。到了16世纪中后期,西班牙人还将西红柿带到加勒比。1600年左右,经过欧洲移民选种栽培的西红柿回传到南美洲,被栽种于各地的梯田中。1922年,我国园艺学家吴耕民从法国引进西红柿种子进行栽培和食用推广。2004年,意大利从中国进口了16.5万吨新鲜西红柿,价值8800万美元,用于深加工和新包装,然后贴上 意大利制 的标签,销售和出口。

——摘编自张箭《西红柿的世界发展传播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印第安人、欧洲人在西红柿传播过程中作出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指出近代意大利西红柿种植业兴起的国内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红柿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积极作用。(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任何国家的制度都会包含着阶级统治的属性,因为政治乃是权力斗争和利益争夺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如果不想在权力斗争与利益争夺中陷于整体性的毁灭,就必然会以制度化的形式达成某种平衡或协调。因此,我们绝不能否认议会制度乃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制度化体现,议会制度的实质乃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载体。尽管大量的社会立法者赋予议会以特定的道德内涵和理性要求,但这并不能掩盖实际的阶级统治。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之比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近代西方议会制度 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