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武则天时期科举考试年均录取约23人,到北宋开宝六年(973年)癸酉科录取进士36人,淳化三年(992年)壬辰科录取进士353人,仁宗时(1022~1063年在位)则
“十有三举,进士4570人
”。宋朝
“登上第者不数年,辄赫然显贵矣
”,
“名卿钜公,皆由此选
”。殿试一般都考的是赋、诗、论三题。时人记载,
“殿廷惟用赋取状元
”。考生在答卷过程中多写歌功颂圣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才能浅谈考生自己的见解。
——摘编自谭小华《唐宋时期科举殿试之变革及其影响》
材料二
明朝殿试策的写作,以
“依经傍史
”为基本准则。《大明会典》载:
“凡出题,或经或史……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
”士子对策必须明确指出策问的经典依据如《尚书》《礼记》《中庸》等,并由此着手加以阐发。清朝会给予未经会试考试或会试落第者特殊恩赐,让他们以非贡士身份直接参加殿试,进而获得进士功名。康熙年间,一些通晓天文、数学的
“畴人
”也常得到这种恩典。
——摘编自陈文新潘志刚《明代殿试策与进士阶层的经史素养》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殿试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殿试策注重经史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宋以来殿试制度实施的影响。(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