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09

一、单选题

1.

濛溪河遗址位于四川资阳乐至县境内,距今5万至7万年左右,目前已发现的种子等植物化石有数万颗,还发现了疑似有加工痕迹的橡果、有刻划或者切割痕迹的动物骨骼、火烧过的种子和动物骨骼。据此可知,该遗址可用于研究(  )

A.仰韶时代的人类活动B.早期人类对动植物资源的利用C.原始农业的生产情况D.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的出现

2.

《商君书》有 使民无得擅徙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的规定。这反映出当时秦国(  )

A.国家统治能力加强B.百姓赋税负担沉重C.阶级矛盾日益激化D.重视发展社会经济

3.

汉初创加厩律,制定了有关养马的法律;文帝时,晁错建议 令民有车骑马者,复卒三人 ,鼓励民间养马。景帝又在秦边郡牧马苑的基础上, 益造苑马以广用 ,扩大边境游牧地区军马牧场的规模。汉初发展马政(  )

A.旨在适应农耕发展需要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为反击匈奴积聚了力量D.便利了商业的流通与交往

4.

《魏书》载:“(拓跋珪下令)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 ,为便于管理,设立 八部帅 ,将 山东六州 的四十余万吏民、百工伎巧迁往平城, 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授田 。拓跋珪此举旨在(  )

A.学习中原的农耕文化B.促进各民族文化认同C.巩固北魏王朝的统治D.增强北魏政权合法性

5.

《新唐书》记载, 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 涂归 ,意即门下省将原诏书涂改后送还中书省重拟之意。太宗时,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 政事堂 。这些举措(  )

A.具有政治决策的民主趋势B.体现出权力制衡体制的构建C.表明权臣擅权现象的出现D.客观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6.

下表为唐宋税收比较表,据表可知(  )

岁入粟

岁入布绢帛

税钱

万贯

间接税

万贯

估算总计万贯

实物

万石

折算额

万贯

实物

万匹

折算额

万贯

天宝年间

(742756)

2500

800

2700

1350

20

0

2170

熙宁十年

(1077

1788.7

1252.1

267

1336

564.6

4248.4

6198.7

(注:间接税包括消费税、通过税、坑冶矿课等)

A.唐朝两税法减轻农民负担B.宋朝赋税的市场化倾向明显C.重农抑商的观念逐步淡化D.货币地租已取代了实物地租

7.

《礼记·投壶》: 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 魏邯郸淳《投壶赋》曰: 调心术于混冥,适容体于便安。 晋傅玄《投壶赋序》中写到: 投壶者,所以矫懈而正心也。 宋代大儒司马光说: 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 这折射出(  )

A.传统主流思想变化B.程朱理学的世俗化趋势C.道德伦理的价值取向D.体育运动平民化多样化

8.

乾隆帝曾斥责陕西巡抚用 夷使 字样指代西藏达赖喇嘛使者;又命沿边总督、巡抚将所辖境内不同民族的衣冠状貌、分布地区、服饰饮食及向清政府贡赋数额等集结而成一部古代大型民族志图册《皇清职贡图》。这反映了清代(  )

A.调整民族关系B.促进西南开发C.实行因俗而治D.强化统一观念

9.

1853年,咸丰帝谕令各省要员: 现当紧急之时,朕必贷其处分,宽其定例,求事之有实济也。 各省督抚纷纷开征厘金,从货物的品目、征收的比率到局卡的设立均由地方政府自由操纵支配。由此可以说明当时(  )

A.中央权力下移趋势B.商品经济加速发展C.地方基层治理完善D.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10.

据山西乡绅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记载: 今日(1914年新历年元旦)为阳历一号,凡有叛逆之心者均于今日庆贺新年 。“(对于新历)民间不知也,即知之者亦不以为意,甚至有诅咒者,谓不顺舆情耳。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B.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C.民主和专制的斗争激烈D.社会生活呈现新旧并存的特征

11.

《国闻周报》曾评论道: 民国二十年以后……(华北地区)青年人痛感屈辱退让的苦闷。这种现象正给左倾的人一个号召的口实与抓取群众的机会,在学生大会中最受人欢迎的是激烈的言论,右倾的言论是永远抬不起头来的。 该现象(  )

A.主要缘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B.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C.使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得到纠正D.导致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2.

1984年四川省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关于 军民结合 的指示精神,要求全省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在优先保证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努力发展民品生产。同年2月,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和 军民结合 领导小组成立,推动企业改革。这一举措(  )

A.促使国企确立现代企业制度B.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顺应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D.实现了工业中心向西转移

13.

马特鲁省博物馆收藏的舍顺克二世与阿蒙神像(如下图)中,国王舍顺克二世站立在后,赤裸上身,头戴假发,双手在身前扶着阿蒙神像;阿蒙神像较矮,约只有身后国王的一半高头戴双羽王冠,脚下踩着刻有铭文的石碑。该雕像作品反映了(  )

A.封建社会的权威崇拜B.法老统治的至高无上C.神圣王权的文化内涵D.文化艺术的繁荣多元

14.

从12世纪下半叶开始,英国通过巡回法庭派遣大法官和官员巡回各郡,检查地方法庭的工作情况,纠正不当的判决。巡回法庭不仅审理各种刑事、民事案件,而且管理王室资产、督查地方官吏、规制地方领主特权。巡回法庭的设置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B.国王权力不断强化C.教会的权威已经丧失D.确立法律至上原则

15.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马洛作于1588年的剧本。主人公浮士德与魔鬼签订契约 以求获得二十四年的光阴,过上极尽骄奢淫逸的生活 ,故事最后他的灵魂被魔鬼劫往地狱,只剩下一段恐惧的独白,生动透彻地揭示了浮士德内心的巨大痛苦。作品表达了作者(  )

A.对现实政治的不满B.对人创造力的肯定C.对个性解放的颂扬D.对人文主义的反思

16.

1830年,美国国会通过《印第安人迁移法案》:密西西比河以东的五大印第安部落迁往联邦指定的地区。截至1875年,已有27万多印第安人被限制生活在100多个保留地内,划分明确的地理界线以此与白人隔离。这些措施(  )

A.激发了黑人奴隶的反抗B.促进印第安文明进一步发展C.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D.暴露出资产阶级人权的虚伪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为吏之道,必精絮(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毋喜富,毋恶贫,正行修身,过(祸)去福存。

——《云梦睡虎地秦简》

(刺史)掌清肃邦畿,考核官吏,宣布德化,抚和齐人,劝课农桑,敦敷五教。每岁一巡属县观风俗,问百姓,录囚徒,恤鳏寡,阅丁口,务知百姓之疾苦……其吏在官公廉正已清直守节者必察之;其贪秽谄谀求名徇私者,亦谨而察之。

——《唐六典》

材料二
行政监察专员制度发轫于瑞典,它归属于议会,只接受议会的指示和监督,工作对议会负责。议会不干涉监察专员的具体工作,但设立特别委员会,监督行政监察专员的公务行为。行政监察专员的监督对象涵盖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同时还包括其他一切行使公共权力的机关和人员。出于竞争性政党选举的需要,监察专员可能成为执政党与在野党政策博弈的工具。每年行政监察专员都要向议会提交一份年度工作报告,经议会的常设委员会审查后向公众公开公示,受到社会各界重视,经常被立法文件所引用。

——摘编自刘卉《瑞典行政监察专员制度:对行政不当提出批评警告》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我国的行政监察制度出现了一段时期的历史空白。1986年12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的决定》,恢复行政监察体制。国务院及监察部以廉政监察为重点,全面开展监察立法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的成绩。199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按照 三个有利于 的原则,实行中央纪律委员会和监察部合署办公。1993年1月,中纪委和监察部正式合署办公。1997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行政监察法制化水平又向前迈进了一个台阶。

——摘编自司丽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变迁研究》

(1)指出材料一两则史料适合研究的主题,并说明两则史料对该主题的研究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瑞典行政监察专员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监察制度变迁的动因。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研究院纂修的《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按照文明成长的历程,揭示中华文明生成发展的内在动力。其中,用 近代初曙 来高度概括了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并在相应章节下列出四节具体内容:
第一节大一统的新高度
第二节中华思想文化集大成
第三节 近代 意识的兴起
第四节新 天下
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任意一节标题,或围绕该书中明清时期的主题自拟一个标题。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明确写出所选标题,自拟标题正确且与主题相关;史论结合,史实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2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中说,中华民族既由 多元结合 成一大民族 乃出极大之代价所构成 ,她便是 一极复杂巩固之民族 ,且在将来 绝不至衰落,而且有更扩大之可能性 。1924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的演讲中,提出 国族主义 ,主张 结合四万万人成一坚固的民族 ,由家族而宗族,再到国族, 便可以成一个极大中华民国的国族团体
1935年12月15日,傅斯年在《独立评论》发表的《中华民族是整个的》中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中国便有了 大一统 的思想深入人心。迄秦汉更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们中华民族,说一种话,写一种字,据同一的文化,行同一的伦理,俨然是一个家族 所以世界上的民族,我们最大,世界上的历史,我们最长。这不是偶然,是当然。中华民族是整个的一句话,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 中华民族是整个的一句话,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自觉产生的影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