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北省沧州市高三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22

一、单选题

1.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汾襄陶寺发现迄今规模最大的都邑遗址(距今约4300—4100年),城址的宫殿区周围有围墙围绕,形成中原最早的宫城。此外在出土遗物中还发现两件表面写有红色文字的陶器(如图1所示)。据此可知,当时该区域(  )

图1陶寺晚期扁壶朱书文

A.出现了成熟的文字B.贫富分化现象显现C.已具早期国家形态D.宫殿建筑技术领先

2.

秦朝建立后,曾统一全国文字为小篆,而考古发现的部分秦简牍,多使用隶体。《汉书·艺文志》载: 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狱卒)也。 这一变化说明,秦朝(  )

A.法制建设推动文字统一B.司法活动渗透法家思想C.政治统治影响文化演进D.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形成

3.

西晋灭亡后,内外之臣劝说司马睿即帝位,但手握重兵的南迁士族核心王敦对此的态度并不积极,司马睿只即晋王位。后来王敦在堂弟王导的劝说下,与其他大臣共同劝进,司马睿正式登基为帝。时称 王与马,共天下 。这表明,当时(  )

A.君主集权得到一定强化B.特权阶层影响政局走向C.高门士族主宰国家前途D.封建统治基础逐步扩大

4.

宋代民间社会注重家法族规,只有当家法族规解决不了的纠纷才会上交官府,由国法解决。一般而言,家族内部的争斗如果上交官府由国法处理会受人讥笑。这反映出,宋代(  )

A.邻保制度推动宗族自我管理B.儒家伦理影响的扩大C.基层民众法律意识逐步提升D.乡约与法律渐趋合流

5.

元末,在蒙古、色目人中涌现出一大批德才兼备、学识博洽的鸿儒硕学, 西北子弟,涵养既深,异才并出……各逞才华,标奇竞秀,亦可谓极一时之盛 。这表明,元朝(  )

A.官员文化水平提高B.儒学得到新的发展C.民族交融有所深化D.文化重心发生转移

6.

明末小说家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记载,苏州府商人文若虚赴海外经商,在吉零国大量收购银钱。这一时期,市井贸易多以银钱,人们接触到的银钱,除来自日本、琉球的白银外,更多的来自秘鲁和墨西哥。这反映出,当时(  )

A.民众消费观念嬗变B.白银货币化的趋势显现C.朝贡贸易较为兴盛D.中国对外贸易获得发展

7.

上海钱庄原本以向附近地区放款为主。1860年后,其放款区域扩展到长江中下游一带,业务量大增。原本向汉口钱庄借款的四川商人,直接向上海钱庄借款,然后在上海购买洋货运回四川销售。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外贸中心的转移B.政治局势的变动C.交通条件的改善D.经济结构的变化

8.

20世纪初,孙中山针对 各国皆由野蛮而专制,由专制而君主立宪,由君主立宪而始共和,次序井然,断难躐(超越)等 的论调,以修铁路为例,强调 今天中国要修铁路,难道还要引进原始落后的汽车,而不直接采用最近改良之汽车 。孙中山意在强调(  )

A.开展革命的必要性B.学习西方的迫切性C.改善民生的重要性D.政治变革的渐进性

9.

1924年12月,正定直隶省立七中中共党支部成立。1925年3月,中国共产党人在裕华鞋庄建立了正定县首个工人党支部;次年3月,在正定县建立了石家庄地区首个农村党支部。中国共产党人的上述活动(  )

A.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B.反映了民主革命中心的转移C.促进了人民革命政权建立D.适应了国民革命斗争的需要

10.

1940年秋,冀东八路军开办 长城影社 ,借用皮影演出开展宣传活动。1943年7月, 新长城影社 在迁西县成立。1944年,卢龙县成立了 抗日影社 ,随军活动。这表明(  )

A.冀东军民借助皮影促进民族觉醒B.传统民间艺术被赋予了新内涵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范围不断扩大D.八路军运用革命理论武装民众

11.

1956年5月,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涉及产业结构、工业布局、经济体制等方面重要问题。在此前后,中共中央还提出科学文化工作中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等方针。上述活动旨在(  )

A.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推进社会主义改造进程C.加快国民经济调整步伐D.构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2.

在古罗马时期,执政官由百人团民众会议投票选出,其权力核心是治权。每名执政官任期只有一年,且十年之内不得再任,且执政官也受元老院以及监察官监督。两名执政官一人来自贵族阶层,一人来自平民阶层,双方互为监督。该制度的运行(  )

A.促进了共和制的建立B.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C.冲击了贵族寡头政治D.保障了平民政治权利

13.

18世纪时,伏尔泰、卢梭等人的著作均曾遭受法国高等法院查禁。同时,法官们又是启蒙书籍的收藏者,他们运用 民族 公民 社会 自由 等观念表达其政治立场。这主要体现了此时法国(  )

A.社会转型加快B.司法实践丰富启蒙思想C.民族国家形成D.大陆法系体现理性精神

14.

图2到图3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B.工业技术变革的深入C.有效占领 原则的确立D.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5.

1917年3月,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建立,孟什维克占多数,呼吁群众信任临时政府。7月,临时政府制造流血事件。8月,布尔什维克领导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在士兵和工农中的影响大增。随即,工兵代表苏维埃表示赞成布尔什维克的主张。这一过程表明(  )

A.俄国的民主革命任务依然严峻B.俄国民众的普遍诉求日益明确C.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逐步瓦解D.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趋向成熟

16.

1971年8月,美国宣布全国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税。1971年12月与1973年2月,美国政府两次宣布美元贬值。这反映了(  )

A.美国经济霸权衰落B.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C.西方阵营趋向分化D.金本位货币体系崩溃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向汉武帝献策: 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他指出当时郡县官吏大多缺乏 劝善 思想, 今吏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 ,因而国家急需 承流宣化 的贤才充实到官僚队伍中去。丞相公孙弘奉命提出博士弟子的录取与考核标准: 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得受业如弟子。

——摘编自李学娟《略论汉代官学与教化》

(1)根据材料,概括太学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设立太学的政治目的。(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项汉武帝为了达到这一政治目的采取的措施,并加以说明。(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尽管英国、法国大展身手的时代是在18、19世纪,但16、17世纪却是为其兴起奠定基础的关键时刻。这些新兴国家崛起的奥秘就是民族国家的模式,同时也是国力综合发展的结果:一套具有创新意义的政治体制、逐渐巩固的由市民和乡绅组成的新的社会基础、发展经济和贸易、承认先进文化并充分利用先进文化带来的机遇,以及在新的国际格局下量力而行、增进军事实力和影响力。

——摘编自朱孝远《后发国家如何赢得未来》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或几项信息,围绕欧洲一个国家,自拟论题,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930年10月,毛泽东在江西兴国县调查时看到一乡、二乡、四乡受到水旱灾困扰,原因是那一带的山都是走沙山,没有树木,山中沙子被水冲入河中……久不下雨又成旱灾。1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 在目前的条件下,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森林的培养,畜产的增殖,也是农业的重要部分。 同时强调: 应当发起植树运动,号召农村中每人植树十株

——摘编自李建华《森林的培养:中央苏区时期植树运动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61年9月27日,陈云在主持中共中央工业支援农业小组会议的讲话中指出:造林是国家百年大计。它既与农业增产有关,又与工业建设有关,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它。小组会议时,他又强调:解决吃饭问题,一是吃饭,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同时还要在山上打主意。山上资源是丰富的,既可以出产木本油料,又可以出产木本粮食,而且面积大。

——摘编自吴超《陈云与新中国林业建设》

材料三
1979年6月,中共徽州地委确定 以林茶为主,多种经营,宜林则林,宜茶则茶,宜粮则粮,宜桑则桑,宜牧则牧 的山区生产方针,并特别强调: 凡是山区,工作重点都要转到以林茶为主的轨道上来。 1980年,中共安徽省委提出 要坚决贯彻落实林区以林为主、全面发展的方针 。中央和省级党委、政府不再一刀切要求各地以农业为主,而是对山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明确提出了多种经济并举的思路与政策。休宁县作为中共安徽省委确定的林区县后,山林经济成分得到进一步强化,林业和茶叶经济发展迅速。全县1978—1985年封山育林676580亩,至1985年当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且山林业收入逐渐占总收入的90%以上。

——摘编自张燕华《改革开放初期皖南山区乡村经济初探》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上述两个不同时期领导植树造林活动的主要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休宁县农民山林收入不断增长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近现代中国共产党林业政策制定实施的原则。(4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49年10月1日,英国前驻华大使史蒂文逊敦促政府采取主动,向中国新政府示好。他建议英国使馆官员与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控制下的地方政府建立非正式关系,以便有利于两国政府的交往和促进两国间的贸易。5日,该建议以英国政府照会形式呈送周恩来外长。从严格的法律观点看,这实际上相当于给新中国以事实上的承认。7日,美国国务院对英国照会中称中共政权为 人民政权 、提议建立非正式关系,以及对该照会是基于政府间的传递等深感不安。12日,史蒂文逊指出,国民党将在15日撤离广州,中共不仅将逼近香港,而且还将全部控制英国在华利益集中的地区。随即, 中国协会 转交上海英国商社给英国外交部的电报,敦促英国政府尽快承认新中国。1950年1月6日,英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上的政府。1954年6月17日,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摘编自徐友珍著《分歧与协调:美英关系中的承认新中国问题(1949—1951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在承认新中国问题上产生分歧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法律上承认新中国的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