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东名校考试联盟高一第一学期选科指导调研考试历史试题(25+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9 浏览数:93

一、单选题

1.

2023年被立为国际小米年,粟是黄河流域最古老的粮食品种,多个考古结果证实,粟的原产地是中国,你能从下边哪个遗址中找到证据(  )

A.仰韶文化遗址B.河姆渡文化遗址C.良渚文化遗址D.三星堆文化遗址

2.

西周诸侯国奉行周礼,与此同时也多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到了春秋战国,各个诸侯国普遍移风易俗变革礼制。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原因是(  )

A.华夏认同观念普及B.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C.井田制的日益巩固D.宗法分封制彻底废除

3.

先秦时期,任命官员和官员上任没有形成明确定制;秦朝时期官吏去地方上任须有官印,形成了 任官受印、免官缴印、印随官转 相关制度。这反映出秦朝(  )

A.法家加强对百姓控制B.秦律严刑峻法管理严格C.中央对地方管控增强D.继承先秦官员任命制度

4.

汉武帝后期府库告竭,使用各种方法解决财政危机,如继续加强盐铁官营、向商人征收重税,甚至卖官鬻爵,无所不用其极,但是 独于田租不敢增益 。这是因为(  )

A.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B.小农经济是国家根本C.黄老之学继续发挥作用D.与民休息是治国之策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出现了新经济中心区域,水稻广泛种植,粮食产量提高,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繁荣景象 出现的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B.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C.北方民族不断交融的结果D.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6.

九品中正制退出历史舞台是一个逐渐过程,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废除,唐高祖武德七年一度恢复,唐太宗贞观初年彻底再次废除。由此可知(  )

A.科举制不适合隋唐局势B.九品中正制还充满活力C.士族门阀势力不断消减D.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强化

7.

如图所示,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经济政策,汉朝盐铁官营政策和唐朝两税法的相同点是(  )

A.增加了财政收入B.打击了商人囤积居奇C.废除了租庸调制D.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8.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尊崇佛教,也曾发生过灭佛运动,但在每次经受灭佛打击后,佛教都会迅速恢复和发展。其原因是佛教(  )

A.思想影响深远B.是维护统治的需要C.占据正统地位D.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9.

宋太宗有言: 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需用文德致治 。北宋政治家蔡襄曾感叹: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材料反映了(  )

A.分化事权,相互制约B.崇文抑武,文人治国C.强干弱枝,守内虚外D.官吏冗多,效率低下

10.

元朝君臣关系长期保持着草原游牧社会的私人隶属色彩,大臣是君主的家臣或奴婢,于是就出现了汉族王朝不常看到的情况, 皇帝委任责成,大胆放权,大臣勇于任事,不加避忌。 这种现象反映了元朝(  )

A.专制皇权加强B.君臣矛盾尖锐C.行政效率较高D.社会稳定发展

11.

北宋学者石介: 国家之禁,疏密不得其中矣。子去其父则不禁,民去其君则不禁,男去耒耜则不禁,市有游手则不禁,豪强兼并则不禁 。材料反映了宋朝(  )

A.社会控制的放松B.社会道德的沦丧C.重视商业的发展D.社会秩序的稳定

12.

明朝宦官专权的现象十分严重:如宦官王振被尊称 翁父 ,汪直当权时出现 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 的说法,刘瑾被称为 立皇帝 ,魏忠贤被呼为 九千岁 。但权势熏天的宦官最后都被罢免或处死。这表明(  )

A.宦官专权威胁皇权B.宦官权力和皇权可协调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宦官权力是皇权的延伸

13.

朱元璋曾言: 商贾之士皆人民也 ;明朝建立初,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到三十分之一。这将有利于(  )

A.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B.重农抑商政策的转变C.市俗文学艺术的发展D.自由平等意识的弘扬

14.

他悟出一个道理,即宇宙间各种事物的 ,完全出于个人心理上的反映,比如花开花落,如果不被人所看见,花就与 同归于寂。这里的他是(  )

A.李贽B.朱熹C.王阳明D.顾炎武

15.

1843年《虎门条约》规定, 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和英国法庭的约束。 这一规定,在清政府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理夷人,是方便省事的办法。这反映了(  )

A.清政府的国家主权意识淡薄B.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遭到抛弃C.清廷努力走出天朝上国幻梦D.中国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

16.

《海国图志》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 百科全书 ,魏源在书中提出了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的观点,据此可知他编写该书的目的是(  )

A.介绍外国历史和地理现状B.抵御外来列强侵略C.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D.努力实现富国强兵

17.

为了适应列强的要求,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 总理衙门 ,该衙门独立于六部之外,是一个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务的新式行政机构。这一机构的建立(  )

图3总理衙门

A.体现了清政府积极主动求变革B.有利于推动中国缓慢融入世界C.导致清政府成为 洋人的朝廷 D.形成了 开眼看世界 的思潮

18.

梁启超评价某一事件时说, 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这一事件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清末新政

19.

竹枝词 是清末流行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也是研究近代社会的重要史料,如《都门纪变百咏》里写道, 初起山东号义民,忽延保定忽天津。俄惊辇下纷纷遍,真似神仙会驾云。 这体现了(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序幕B.康梁组织 公车上书 C.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开始动摇D.义和团的兴起与发展

20.

图4是义和团运动的团牌,前两句是 义和天心,同保大清,扫除洋孽,神助民兵。 团牌中的信息反映(  )

图4

A.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B.西方技术在中国的传播C.清王朝得到广泛支持D.反帝斗争取得重大成果

21.

20世纪初,邹容在《革命军》中提到, 自秦始统一宇宙,悍然尊大,鞭答宇内,私其国,奴其民,为专制政体,多援符瑞不经之说,愚弄黔首,矫诬天命,揽国人所有而独有之……。 据此可知,该著作(  )

A.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B.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正统地位C.为清末新政提供理论依据D.推动资产阶级革命风潮到来

22.

表1是民国前期,军阀间的通电、公告统计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内容

呼吁道德规范

拥护民主共和

要求实施宪政

反对专制独裁

主张联省自治

呼吁文官政治

反对黩武主义

要求废督裁军

呼吁国家统一

主张建立法律秩序

主张实践民权

份数

30

37

19

26

11

10

32

27

38

37

9

表1

A.追求社会进步成为潮流B.北洋军阀封建属性明显C.民主科学理念影响深远D.国家即将迎来统一稳定

23.

图5是民国初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变化情况,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

图5

A.改变了中国贫困面貌B.标志着独立工业体系的形成C.推动了社会进步发展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

24.

表2是《新青年》刊发的部分文章,这些文章(  )

时间

刊号

作者

篇名

19159

创刊号

陈独秀

《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

19172

第三卷第六号

陈独秀

《复辟与尊孔》

19185

第四卷第五号

鲁迅

《狂人日记》

表2

A.宣传了马克思主义B.解放了全体国人思想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D.瓦解了封建专制统治

25.

1922年到1925年,彭湃、毛泽东等在浙江、广东、湖南等地发动了农民斗争,成立了农民协会,提出了 一切权力归农会 的口号。这一时期的农民运动(  )

A.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尝试B.有利地配合了北伐斗争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二、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在中国历史上, 秦汉 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秦汉历史被后人当做一个整体,具体体现在对于秦朝的典章制度,汉朝既能善于继承,又能勇于创新。汉朝之所以朝气蓬勃、富有生机,因为汉朝的社会和文化能融合前朝遗产,兼容并包同时,随着新问题不断涌现,汉朝政策不断转变,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建立了显赫功业。

——摘编自张鸣《中国古代简史》

根据材料,以 汉朝是一个既能善于继承,又能勇于创新的朝代 为题,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论证,写一则历史短文(12分)(要求:紧扣主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三、材料阅读

27.

中国大运河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变迁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隋朝和元朝两次大规模扩展。大运河历史上,两个重要时期分别是隋唐和元朝。两个朝代之所以营造和扩建大运河,有很多共同的原因。隋唐大运河的兴旺,沟通南北,使洛阳在当时成为商贾云集、物资集散的大都市。从元朝开始,国都变迁到北京,国家政治中心转移,元朝大运河的扩展, 经纬中国、运通华夏 ,改写了运河格局,诞生了现今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隋唐大运河相比,元朝水路运输有何变化?(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和元朝兴修运河的共同原因。(6分)

28.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郭嵩焘经历简表

咸丰末年

郭嵩焘跟着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办交涉,有了那次经验,他根本觉悟,知道中国非彻底改革不可。

同治初年

江西南昌士大夫群起毁教堂,杀传教士。郭嵩焘斥责。

光绪元年

云贵总督岑毓英因为反对英国人进云南,秘密在云南缅甸边境上把英国使馆的翻译官杀了。郭嵩焘当即上奏弹劾。

光绪二年

政府派郭嵩焘出使英、法。中国有公使驻外从他起。他在西欧的时候,努力研究西洋的政治经济社会。他觉得不但西洋的轮船枪炮值得我们学习,就是西洋的政治制度和一般文化都值得我们学习。他发表了他的日记,写信劝李鸿章扩大留学范围,引起全国士大夫的谩骂。

两年后

郭嵩焘回国,遭到时人反对,只好隐居湖南。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事件促使郭嵩焘思想发生根本觉悟?(4分)
(2)谈谈郭嵩焘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8分)

29.

113年前的辛亥革命堪称中国近代史的里程碑,对共和理念的养育和民族意识的发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孙中山和革命派预期中的 共和 究竟是怎样一种形态?……孙中山和黄兴等人在1906年制订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这样解释: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摘编自李恭忠《从republic到共和:一个西方概念的中国之旅》

材料二
辛亥革命之前,梁启超、杨度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过 中华民族 这一概念,但是 中华民族 多意指 大汉族 。辛亥革命之后, 中华 民国 旨趣之自觉组合的词语形态,增强了国人对于 中华 一词的认同感。民国初年,各种以 中华 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蓬勃兴起,如 中华书局 中华银行 中华革命党 等。此种用语习惯及运思导向,使得现代意义上的 中华民族 概念应运而生,并且逐渐流行传播。《临时约法》中进一步阐明,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为现代意义上的 中华民族 概念的生成奠定了稳固的法理基础。

——摘编自康沛竹《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概括革命党所畅想的 共和 的含义,并结合所学指出其相关实践。
(2)根据材料二,简述 中华民族 这一概念在辛亥前后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