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前的辛亥革命堪称中国近代史的里程碑,对共和理念的养育和民族意识的发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孙中山和革命派预期中的
“共和
”究竟是怎样一种形态?……孙中山和黄兴等人在1906年制订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这样解释: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摘编自李恭忠《从republic到“共和”:一个西方概念的中国之旅》
材料二
辛亥革命之前,梁启超、杨度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过
“中华民族
”这一概念,但是
“中华民族
”多意指
“大汉族
”。辛亥革命之后,
“中华
”与
“民国
”旨趣之自觉组合的词语形态,增强了国人对于
“中华
”一词的认同感。民国初年,各种以
“中华
”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蓬勃兴起,如
“中华书局
”
“中华银行
”
“中华革命党
”等。此种用语习惯及运思导向,使得现代意义上的
“中华民族
”概念应运而生,并且逐渐流行传播。《临时约法》中进一步阐明,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为现代意义上的
“中华民族
”概念的生成奠定了稳固的法理基础。
——摘编自康沛竹《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概括革命党所畅想的
“共和
”的含义,并结合所学指出其相关实践。
(2)根据材料二,简述
“中华民族
”这一概念在辛亥前后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