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户籍制度】(15分)
材料一
秦朝实行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要求每个家庭的人口都必须登记在册,未登记的居民将被视为外来人口或无户籍人员,隐瞒登记者要问罪受罚。秦朝的户籍制度以
“伍、什
”为基本单位,确立了五家为
“伍
”、十家为
“什
”的户籍制度,邻里之间相互监督,一家犯法,十家连坐。户口登记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等,并将其分为农民、工匠、商人等不同类别。家庭内部按照以户主为首,男性、成年人、直系亲属、女性、未成年人、旁系亲属的顺序登记成员。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材料二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诏施行户帖制。户帖首先记载皇帝圣旨,中间写明该户人丁基本情况,最后登记事产,唯
“不载户丁等则及田地科
”,这导致隐瞒丁产者增多,引起赋役负担严重不均,民积聚为乱,愈演愈烈,成为威胁国家统治的重要力量,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永罢丞相制,皇权从此登峰造极。但是,在经济上仍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采纳范敏的建议,命户部在户帖制和小黄册的基础上,建立更为严密的黄册制度。
——摘编自刘倩《明代户籍制度从“户帖制”到“黄册制”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秦朝的户籍制度。(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户籍制度从
“户帖制
”变为
“黄册制
”的背景。(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