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西省九师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66

一、单选题

1.

在周朝的礼乐体系中,乐首先从属于礼。四夷乐官在乐官系统中身份最低,四夷之乐的演奏场地也设置在四门之外。与此同时,西周时期 盖四夷之民,异音而同歌,先王祭祀燕(宴)飨必用之者,以其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服而役之,得其欢心,使鼓舞焉,以承祭祀,供飨燕。 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礼乐制度的多元功能B.礼制形式融入百姓生活C.儒家学说的地位上升D.血缘组织的框架被打破

2.

秦朝推行 通过文书下达命令,用文书向上汇报 的文书行政制度。自郡一级自上而下行文,要求遵照执行。下面是秦朝文书制度的流程示意图。这可用于说明秦朝(  )

A.郡县制保障了吏治的清明B.专制暴政与国家速亡的关系C.官僚体制已成为社会主宰D.中央集权体制得到一定保障

3.

下面是唐代科举考试科目图。据此可知,唐朝科举制(  )

A.扭转了传统的等级观念B.终结了举荐制等传统选官方式C.致使儒学实现全面复兴D.有利于促进学术文化的多样性

4.

咸平三年(1000)六月,荆湖艰食,宋真宗诏令 桂州以北勿禁人商贩粮斛,仍蠲其征算 ;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一月,都城开封粮价上涨,宋真宗又诏令 自今听商贾以粮斛从便货鬻,官司勿禁 。绍熙五年(1194)二月,南宋政府禁止江西、湖南遏粜;宝庆三年(1227),监察御史汪刚 乞申严遏籴之禁 。这反映出,两宋时期(  )

A.社会救助体系十分完备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粮食贸易管控的灵活性D.监察权重影响社会稳定

5.

黄宗羲提出两种圆满的道德——政治秩序:其一是以三代圣王为首的君主制,其二是否定了现实的、堕落的君主专制后重建的君臣共治。两种秩序都符合《礼运》首章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的政治理想。这体现出黄宗羲(  )

A.反对迷信权威并追求思想自由B.对传统政治理想的继承和发展C.打破了程朱理学正统思想地位D.反对专制追求民主政治的诉求

6.

英国学者盖尔伯宣称:1840—1842年与中国发生战争的原因,一是中国威胁到了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英国平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中国拒绝 自由贸易 ,而 自由贸易是耶稣基督,耶稣基督就是自由贸易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英国殖民侵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B.中国民众民族意识较为缺失C.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扩张的产物D.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商业战争

7.

1918年,李大钊提出 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 的观点。他还主张以 大同团结 观念来建立工人、农民、妇女以及各行各业的组织,并进一步发展为 世界的大联合 ,实现 大同景运 的世界。这可用于说明(  )

A.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具有反思精神B.民众民族主义意识空前高涨C.五四运动导致了知识分子阵营的决裂D.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发生质变

8.

下图为1922——1936年上海物价的变动统计情况(1926=100)。这可用来说明,这一时期中国(  )

A.外贸逆差的局面逐渐被扭转B.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制C.近代工业的市场化程度提高D.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脆弱性

9.

邓小平曾用挑扁担这个比喻来形容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某次军事行动的战略意图,挑扁担挑的是中间,把两头的重量集中到中间来,体现了防御与进攻、整体与局部、外线与内线、 以农村为依托 进攻中心城市 的辩证关系。这次军事行动(  )

A.促成了重庆谈判的进行B.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C.揭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D.基本摧毁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

10.

1995年以来,株洲市国有企业养老保险统筹达98%,失业保险达到100%,集体企业养老统筹为90%外,还开展生育、工伤、医疗保险试点。上海在养老、待业、医疗三大保险基础之上,又制订了各类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并筹建帮困基金和再就业工程。这反映了我国(  )

A.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B.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得到提升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有序进行

11.

公元前413年,雅典在西西里战役惨败后,有人向雅典公民指出,他们对将军实行集体判决,而不是对每个将军单独审判为非法时,雅典人暴跳如雷: 如果有人居然不让人民做任何他们乐意的事情,那岂不是太可怕了! 结果是当时在雅典的6名将军被处死。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城邦直接民主制存在局限性B.司法审判中重视程序性民主原则C.公民行使民主权利不受干扰D.法律面前公民平等理念深入人心

12.

从公元前13世纪到16世纪初,玛雅帝国先后经历了前古典时期—古典时期—后古典时期的变迁过程(如下图所示)。这可用于探究(  )

A.中央集权保障了玛雅城市国家的发展B.交通成为制约玛雅文明发展的主因C.地理环境对玛雅文明发展的双重影响D.因殖民入侵导致文明发展完全中断

13.

16—17世纪,西欧 贵族没有货币也不行了,他们不得不向高利贷者借贷 。法国出现了许多由市民转化而来的有别于旧 佩剑贵族 穿袍贵族 ,而英国则出现了因经营商品生产而资产阶级化的 新贵族 。这些现象折射出(  )

A.新航路开辟的社会经济根源B.价格革命 的社会影响外溢C.启蒙运动对社会秩序的冲击D.商业竞争促进民族国家崛起

14.

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都以主权在民作为民主政治的实践原则,以自由和平等作为实践动力和革命目标。但在两国革命具体实践中,前者非常注重平等的价值,最终将平等纳入现代民主政治的价值体系,而后者则将自由和平等大致摆放平衡而侧重于追求自由。这一现象说明(  )

A.崇尚平等价值观使得法国大革命更激进B.重视自由使美国的革命具有双重意义C.平衡利益是美国制宪者考虑的首要目标D.历史文化传统对民主理念的塑造作用

15.

1942年,甘地说: 虽然当今机器时代的目标是把人变成机器,我的目标则是重新让变成机器的人还原 。为此,他号召整个印度拒绝使用洋布,穿用数百万辆木制纺车纺织的本色土布,并认为印度恢复这项手工劳动是振兴广大农村的关键。甘地掀起土布运动旨在(  )

A.以人道主义揭穿大机器生产的弊端B.恢复传统手工业以拯救贫困乡村C.抵制英国经济掠夺以实现民族独立D.以非暴力不合作来缓和民族矛盾

16.

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建立了一系列多边国际政治经济协调组织。20世纪70年代出现多方面协调经济政策的手段、机制和机构。20世纪80年代通过国际协商在应对高通货膨胀、高利率,维持美元汇率稳定,处理国际债务危机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这(  )

A.反映出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B.源于发达国家此起彼伏的社会运动C.印证了全球化与国家主权间的剧烈冲突D.体现了世界经济对抗取代政治斗争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文化元典是与文本相伴而生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包括《诗》《书》《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文献典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们与中华民族相伴相生。《诗经》约编写于春秋中叶,它反映了公元前12世纪~前6世纪间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春秋 原是西周末期至东周前期各诸侯国编年国史的通称,而作为编年史的鲁史《春秋》,以鲁国纪元,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或十六年(前479年)。这些先秦元典并非纯文学,其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很多思想都是在中华民族史上首次提出与论述。这些先秦元典也是中国文学、哲学、史学、科学等方面的起源。

——摘编自多洛肯《赓续先秦元典文化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材料二
《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精品文化类电视节目。第一期《尚书》中提到 以民为本,本固邦宁 蕴含着民主思维;第二期《天工开物》中 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体现了 敬业 精神;第五期《离骚》中的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则体现了强烈的爱国志向、家国情怀。 治水造福百姓 是大禹的理想信念,秉持着这一信念大禹 三过家门而不入 ,这样的理想信念在万事中化为精神力量,堪比 千军万马 之力。还有仁民爱物和号召家国天下的黄帝、秉承 忠孝礼让 美德的舜帝、顾全大局的蔺相如、发愤著书的司马迁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力求 不虚美、不隐恶 成就了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史记》,他的创作态度体现了冷静客观、公平公正的理性思维。这些史书典籍、历史人物中蕴含的精神和情怀,为青年一代价值取向的教育引导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摘编自王越芬《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基于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元典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安史之乱导致人口大迁徙是一个长期性过程,经历 安史之乱 战争时期的迁徙、后期藩镇割据时期的迁徙、唐末战争时期的迁徙,最终在五代时期完成本次大迁徙。迁入地主要分布在江南、江西以及蜀中等地。当时 北人南迁 进入苏州地区的人口数大约二十万。大量中原地区人口进入蜀地,与蜀人杂居,流庸自居者过七千家,田业开辟者逾五百顷。就江西(晋称江州)而言,江州凭借其优越的气候条件及长江航道便利的交通,吸引了较多移民,当时 流人万计,布在江州 ,江州因为众多移民的迁入,与荆、扬二州并称 长江中下游三大经济中心 。抚州因修建千金陂而改变该地农业受制于自然环境的现象,从此 沿流三十馀里……灌注原田,新旧共百有馀顷,自兹田无荒者,民番力而开耕,尔后又不可胜纪其顷亩矣 ,江西的粮食种植面积成倍提高。在中唐以后,开始建立起一个政治以 中原—草原 为核心,经济以 长江—海洋 为纽带的双向互动共同体。高僧慧远南下荆州,因战乱波及荆州,慧远一行便打算前往广东罗浮山。途径九江庐山时,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又遇师兄慧永已在庐山西北香炉峰建西林寺,于是,在江州刺史的支持下,慧远在西林寺东建起东林寺,并以东林寺为中心传扬佛教思想。

——摘编自张欣《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徙与技术革新及影响》

材料二
1862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太平洋铁路法案》,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形式多样的赞助下,开始了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东段联合太平洋的铁路率先修成,筑路工人主要是原住民、白人和黑人。太平洋铁路西段的修建从1863年开始,由于西段工程沿线多为崇山峻岭,还需穿越沙漠和沼泽地,施工条件极为艰苦,一开始招募的白人工人畏难怠工,工程初期进展十分缓慢。从1865年到1869年,约有14000多名华工参加了筑路工程,占工人总数的90%。在特拉基,华工种植了卷心菜、芜菁、胡萝卜等,并把它们储存在冷库中。华人也开始接受美国的罐头、脱脂牛奶、切肉、小麦粉、白兰地、威士忌。1870年到1890年,横贯大陆的铁路将800多万移民运往西部,西部人口因而激增。随着人口的增加,西部地区建立了许多新州,从1876年到1896年先后有9个新州加入联邦。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西部形成小麦、玉米、多种经营和畜牧四个生产地带,成为农畜产品的主要基地,改变了美国农业布局和重心。

——摘编自邹桂芬《美国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及其对西部开发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唐以后人口迁移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口迁移的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4分)

三、综合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453年,东罗马帝国覆灭,人们要求恢复希腊文明的理性光芒,揭示客观真实的太阳系结构,消除迷信,掌握自己的命运。无数个 业余 科学爱好者在文化力量的驱使下积极探索,对科学的信仰促成了机械力学的技术化。意大利城市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都早于西欧其他国家。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之后成为海上霸主……统计表明,每一个国家的科学高潮出现之前都曾有过一个哲学高潮。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英国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18世纪上半叶,法国新型高等学校—— 大学校 建立,法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的科学中心。德国是第四个高等教育中心和科学中心,其中1810年成立的柏林大学成为新型大学的范本。20世纪初,美国的高等教育迅速超过了德国,推动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从美国第一部宪法规定教育和科学事业不受任何干预独立发展,积极学习德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再到建立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国家科学研院委员会和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等,以及颁布《拜杜法案》,这些都强化了政府、科研机构、产业界的三方合作。

——摘编自潘教峰《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钻石模型》

材料二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是国际政治中 权力 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竞争、国际政治版图变迁的核心驱动因素之一。在人类社会进入威斯特伐利亚时代之后,其历史始终是沿着两条主线向前发展:一是因科技革命引发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变革进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展史;二是因科技革命引发主权国家权力增长和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进而推动国际政治版图发生变迁的历史。

——摘编自郑华《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变迁的逻辑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原因。(6分)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加以阐述。(6分)

四、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主要医疗卫生政策

阶段

年份

标志性政策文本

主要内容

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

19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对劳动保险的费用分担及享受待遇做了详细规定,成为劳保医疗的基础

福利性

1952

《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实施办法》

对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范围、费用及待遇做详细说明,是公费医疗实行的制度规范

1956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应该留有公积金用作发展合作社的文化、福利事业,是合作医疗的制度性前提

第二阶段

1985

《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

提出必须进行改革,要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活

市场化

1992

《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

拓宽卫生筹资渠道,进一步扩大医疗卫生单位的自主权,加强经营开发,增强卫生经济实力

199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增强卫生事业的活力,不断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三阶段

200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公益性

2016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

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发挥医保基础性作用,加强对医疗服务的外部制约;推进改革分开、管办分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摘编自颜昌武《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医疗卫生政策的变迁及其内在逻辑》

根据材料,围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医疗卫生政策的变迁 ,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