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9 浏览数:39

一、选择题

1.

历史刘老师带领同学们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如表是同学们拟定的调查报告的标题。据此判断这次实践调查的关注点是(  )

·周口店遗址地质灾害区抢险报告

·山顶洞人遗址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观察

·猿人洞保护建筑工程模型展览

A.考古研究B.文物保护C.旅游规划D.科技展览

2.

下图是肥西某学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完成的绘画成果,请你根据图片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  )
202501031035017340

A.农耕群居B.元谋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

3.

《史记》提出 祖黄帝说 ,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B.华夷有别C.民族差异D.国家统一

4.

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是文化典型器物,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

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C.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D.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

5.

以下是汉字 中国 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6.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如图历史事件发生在如图中①对应朝代的是(  )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郡县制度的确立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司母戊鼎的铸造D.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7.

《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 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这一 革命性突破 最早发生在(  )

A.春秋战国B.秦朝C.西汉D.汉朝

8.

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B.社会生产力发展C.齐桓公称霸中原D.百家争鸣的出现

9.

史料记载: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 马厩失火! 。以下做法中最符合孔子主张的是(  )

A.严厉处罚看护人B.细心调查原因C.关心是否伤到人D.不管不闻不问

10.

秦朝 焚书坑儒 、汉朝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等措施,实施的共同目的是(  )

A.提高教育质量B.加强思想控制C.推动经济发展D.促进民族交融

11.

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  )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B.儒家思想的影响C.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D.统一六国的需要

12.

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人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

A.秦→汉B.秦→西汉C.春秋→战国D.西汉→东汉

13.

《汉书·景帝纪》记载: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这表明当时(  )

A.经济恢复社会稳定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盐铁专卖平抑物价D.进入西汉王朝鼎盛时期

14.

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

A.分化王国力量B.提升儒学地位C.监察地方势力D.拓展统治范围

15.

甘肃漳县百姓自古掘井熬盐,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在盐川正式设置障县(漳县),盐产归陇西郡盐官管理。政府实行盐铁专营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B.促进地方经济C.充实边疆军费D.打击地方经济

16.

《携手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中讲到: 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 凿空之旅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B.班超经营西域C.甘英出使大秦D.班勇出使西域

17.

仔细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代表 曹魏 政权区域的是 (  )

18.

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 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 ,前秦政权形成 英儒毕集 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B.体现 无为而治 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D.有利于民族交融

19.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下列书法作品中,最能体现王羲之行书风格的是(  )

A.《兰亭集序》B.《张猛龙碑》C.《颜氏家庙碑》D.《九成宫醴泉铭》

20.

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月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体现了先民(  )

A.强调不误农时B.主张种植水稻C.关注农具革新D.重视因地制宜

二、判断题

21.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判断:
改正:

22.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为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判断:
改正:

23.

东汉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一书,提出 治未病
判断: 
改正:

24.

司马迁所著《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文帝时的史实。
判断:  
改正:

25.

贾思勰《齐民要术》总结了南朝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判断:
改正:

三、材料题

26.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伟人的诞生】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 百家争鸣 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2分)
【思想的碰撞】
材料二 ①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②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④兼相爱,交相利。
(2)阅读材料二中的名言,将序号填写在与学派对应的空格内。(只填序号)(4分)

学派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名言

【行为与抱负】
材料三


《杏坛讲学》


《周游列国》

(3)上面两幅分别是孔子《杏坛讲学》和《周游列国》的邮票图片。相传孔子曾坐在杏坛上弦歌讲学、教弟子读书,他也曾周游列国,传讲自己的治国主张。请列举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和治国主张各一例。(4分)
【思想与现实】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综上所述,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2分)

27.

秦汉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材料一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诸侯越分越小,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了解决分封王国带来的弊端,秦朝和西汉王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疆域的统一与拓展】
材料二  秦王朝建立可以说是历史的一座里程碑,但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绝对无法稳固的。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灭掉最后一个齐国,只用短短十年就迅速完成了之前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

——《秦国有力统一却无力治国》

(2)秦统一六国后,为建立民族共同体采取的最具深远意义的文化举措是什么?(2分)西汉时期在秦疆域的基础上,向西有了巨大拓展,西汉政府是怎样对这一地区加强管辖的?(2分)
【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材料三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种马、香料、玻璃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3)材料三中所指的 这条路 指什么?(2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 这条路 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作用。(4分)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
202501031035017340
材料二 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稍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资治通鉴·晋纪》

材料三 天下无事,时和(风调雨顺)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丰富),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

(1)材料一中B.C.D处分别是什么政权(王朝)?
(2)材料二中描述的现象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分析这一现象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突出的历史特征是什么?

四、综合题

29.

改革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探究活动。
材料一 齐桓公任用______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材料二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魏主下诏: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四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拓跋

贺赖

丘穆陵

独孤

汉姓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横线部分应该是哪位历史人物?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所指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四共同反映了哪次改革的哪些内容?
(4)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场改革的历史作用。
(5)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