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18 浏览数:67

一、单选题

1.

商代青铜礼器中酒器占了较大比例,西周建立后许多青铜酒器被废除,穆王以后只保留壶这一种酒器在礼仪场合使用,而鼎、鬲、簋等食器在礼仪中大量使用,数量和形制都空前增加。上述变化反映了西周时期(  )

A.治国理念相对务实B.农业技术日益发展C.节用爱民观念盛行D.祭祀文化逐渐衰弱

2.

《诗经·国风》共有诗歌135首,其中抒怨之作多达近百首,涉及女子爱情婚姻之怨、对统治者腐朽生活之怨、遭受剥削之怨、兵役之怨、流落无依之怨五大类。此外还有不少讽刺统治者腐朽昏庸的 变风 之作。上述材料反映出(  )

A.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B.贵族阶层的腐朽没落C.小农阶层的困苦生活D.先秦时期的人文关怀

3.

下图是南朝墓室常见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图中人物是魏晋玄学代表竹林七贤和春秋隐士荣启期,代表法术高深的仙人引导墓主飞升成仙,画中人物所坐的莲花既暗喻了墓主的高尚品格,又蕴含佛教 莲花妙法 的隐喻。此类画像砖的内容表明当时(  )

A.重视丧葬礼仪B.文化交汇融通C.儒学地位不动摇D.士族生活奢靡

4.

宋真宗在订立澶渊之盟后封禅泰山,真宗亲笔书写碑文曰: 曩以五代陵夷,四方分裂。……(太祖)济民于涂炭,登物于春台,俾乂万邦。……(太宗)人文化成,神道设教,尊贤尚德。 封禅大典的玉牒中写道: 有宋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启运大同,惟宋受命。 这场封禅大典意在(  )

A.彰显政权正统合法B.昭示真宗文治武功C.缅怀先祖丰功伟绩D.强化道教信仰正统

5.

明太祖认为 唐虞三代,典谟训诰之词质实不华,诚可为千万世法。晋、宋以降,文体日衰,骈俪绮靡而古法荡然矣。唐、宋之时,虽欲变之,而卒未能尽变。近代制诰表章之类仍蹈旧习。 因此要求 凡诰谕臣下之词,务从简古 凡表笺奏疏,悉从典雅 。这一要求(  )

A.加强了思想控制B.简化了行政流程C.规范了文书行文D.强化了皇权专制

6.

清朝皇宫中的懋勤殿位于乾清宫西侧,是一个以文化功能为主的宫室。皇帝在此殿的大多数活动与政治关系不大,但每年秋季处理死刑案件的最终裁决都要在此进行,因为刑杀在古代属于阴事,五行类象中对应方位为西方。这表明清朝统治者(  )

A.遵循天人合一B.推崇为政以德C.维护司法公正D.注重律例结合

7.

下表为 光绪朝历年财政收支表节选(单位:两白银)”,结合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时间

出口额

进口额

税收

财政收支

1875

68912929

67803247

11968109

+13077791

1889

96947823

110884355

21823762

+7887739

1900

158996752

211070422

22873986

-29199684

1904

239486683

344060680

31493156

-73080841

1907

264380697

416401369

33861346

-118159326

A.列强加大对华倾销力度B.中国近代化成就凸显C.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D.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8.

1944年,山西襄垣农村剧团以真人真事为素材创作了四幕秧歌剧《李来成家庭》,剧中描写了一个以李来成为家长的八口之家在县长吴殿甲的帮助教育下,由一个互不团结、整天闹矛盾的落后家庭,变成一个团结和睦、积极生产的边区模范家庭的故事。该剧的创作和演出旨在(  )

A.反映农村的生产生活B.改造根据地社会面貌C.重塑农民的劳动精神D.配合土地改革的推行

9.

1961年,中国大量撤销与苏联、东欧国家已订的工业设备进口合同,加大了对西方国家粮食的进口力度,当年全国净进口粮食580多万吨,实现贸易顺差4000万美元。这反映出我国当时(  )

A.工业化取得突出成就B.对外贸易优势明显C.与西方大国关系改善D.政策调整及时有效

10.

亚述帝国的阿淑尔城遗址出土的一块砖浮雕上,刻画了一个满脸胡须的亚述贵族站在一位头戴犄角头巾的神灵面前,一只蝗虫赫然盘旋在这位拜神者的头顶上方。而这一时期国王豢养的术士所使用的《驱魔师手册》中有一项名为 抓住蝗虫的牙 的独特法术。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亚述帝国(  )

A.图腾崇拜独特B.宗教信仰服务社会需求C.蝗灾爆发频繁D.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统治

11.

宗教改革时期,新教认为只有文字才能让信徒得到救赎,而视觉图像会导致偶像崇拜,会影响信徒与上帝的直接交流,一些新教地区的艺术家被迫转向世俗艺术创作。而天主教会则大力支持宗教艺术创作,通过富丽堂皇的装饰和建筑来吸引那些在信仰上犹豫不决的人。材料表明宗教改革(  )

A.推动了民族国家形成B.革新了绘画表现手法C.促进了艺术多元发展D.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

12.

17至19世纪,朝鲜流行绘制《天下图》,大量引用被当时中国文人视为不登大雅之堂、不足为训的《山海经》的内容,认为《山海经》中的青丘国、君子国即朝鲜。同时绘制的《中国图》中将日本列为 四夷 ,而朝鲜则被纳入中华文明版图。这表明当时的朝鲜(  )

A.高度认同中华文化B.警惕日本殖民扩张C.民族文化特色鲜明D.近代制图技术进步

13.

下图是19世纪初期英国的一幅政治漫画,树干上的英文是 衰败选区 。树上有许多蛇头怪鸟,左边的人在挥斧砍树,右边的人在卖力抵住这棵朽木。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这幅漫画的创作背景是(  )
202501031109426573

A.君主立宪的建立B.责任内阁的完善C.工业革命的开展D.工人运动的兴起

14.

《在底层的人们》是墨西哥作家阿苏埃拉于191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成功塑造了德梅特利奥这一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他最初朴实、率真、勇猛善战,他说 我爱革命因为它是革命 。后来,德梅特利奥开始脱离群众,腐化堕落,最终战死沙场。该小说(  )

A.开创了革命文学新流派B.反思了墨西哥革命现实C.歌颂了拉丁美洲的解放D.揭示了革命失败的本质

15.

1974年到1980年,欧洲货币市场从1770亿美元发展到了5750亿美元,欧洲债券市场从34亿美元发展到了204亿美元,而辛迪加欧洲信贷市场则从285亿美元发展到了780亿美元。这一变化表明(  )

A.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形成B.布雷顿森林体系仍稳定运行C.欧洲金融市场正迅速扩张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公元前12—11世纪雅典和希腊世界就开始向海外移民,到公元前8世纪由于生存压力进行了广泛的大殖民运动,但数以百计的移民城邦没有形成统一体,相互攻伐不断,为外部势力的入侵提供了机会。公元前6世纪波斯崛起,先后三次入侵希腊,但都遭到失败。波斯针对希腊的局势采取了灵活的遏制政策,在希腊的争霸战争中支持斯巴达,帮助斯巴达建立了能和雅典抗衡的海上力量,导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在希腊世界混乱之际,马其顿的腓力二世介入古希腊城邦间的纠纷,逐渐确立了在希腊的统治地位,雅典沦为马其顿治下的城市。

——摘编自靳艳《论雅典城邦衰落的地缘政治原因》

材料二
明初郑和访问的 西洋 大致在今天所称 印太地区 的地理范围内。郑和舰队访问东南亚时,在多地建筑佛教寺塔和清真寺,也带去儒家图书进行交流,展现出尊重包容的精神。印太地区来华访问和返程的贵族王公、外国贸易商品和明朝的回赐货物,往往都依赖郑和舰队运送。舰队在航途中打击海盗、肃清航路,保障了国际交往与海洋秩序。面对印太地区政治上的分裂状态,郑和使团虽然应邀运用军事手段对部分国家进行建设性干预,但始终以维护和平为目的,维持了地区的安定。然而,郑和的活动持续时间不长,明朝没能主导建立起一种战略合作机制,其经营的西洋秩序很快化为乌有。

——摘编自张晓东《郑和下西洋的基本经验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三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洗礼,晚清政府逐渐改变了把西方国家以及周边藩属国和少数民族看作 的观念,《南京条约》中规定取消外国商人向华官提交文书用 的要求,要求以后往来文书用平等款式,对西方列强的称呼由 变为 。1883年驻法公使曾纪泽要求越南 经武整军 ,希望越南承担抵御西方侵略的义务,传统对于藩属国羁縻怀柔、防止其 以夷变夏 的观念已不复存在。1900年俄军从东北方五路侵华,不费吹灰之力就突破清军防御,占领了东北三省,此后晚清政府 重内虚外 、重边政、轻边防的方针和做法才逐渐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摘编自吴智刚《地缘政治危机与晚清政府边防理念的转变》

材料四
英国殖民缅甸后,对中国领土虎视眈眈,挑起了中缅边界争端。1948年缅甸脱离英联邦宣布独立。1954年12月,中缅双方在北京发表《中缅两国总理会谈公报》,确认 中缅两国边界未完全划定 的事实, 必须根据友好精神,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解决此项问题 。1955年,美国带领 马尼拉条约国 搞军事演习,干预谈判。为此,周总理给吴努总理写信指出,我们主张一切问题都由双方协商,我们希望中缅两国团结起来,不给有心人以可乘之机。缅方最终拒绝了美国驻军要求,中止了和美国的棉纺合作等经济项目。中缅双方坚持友好的边界谈判,历经多轮会谈,于1960年10月1日签订《中缅边界条约》,历史遗留下来的中缅边界问题最终得以全面、彻底地解决。

——整理自张勤《中缅边界谈判:国与国处理双边关系的优秀范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雅典城邦的地缘环境。(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使团应对印太地区地缘关系的举措。(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近代以来清政府边防理念的变化。(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缅边界谈判为应对地缘政治局势提供了怎样的借鉴。(5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8世纪末,有所发展但尚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水平与阶级状况,使得空想社会主义达到顶峰,有了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后,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建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使得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的阶级矛盾。无产阶级直接反对资产阶级的自觉斗争开始了,无产阶级爆发了几次大规模的革命运动。由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缺乏科学的认识,这些运动的政治主张始终未能摆脱空想与密谋的性质。这些英勇的斗争一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同时也表明它亟须科学的革命理论去指导。

——整理自熊子云《马克思主义形成史》

材料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 是20世纪初产生的社会思潮。1920年以后没有发生任何大革命的高潮,西方马克思主义沿着一条离开一切革命政治实践的永无止境的曲折道路前进,故意不谈阶级斗争战略。同时,美国经济在凯恩斯主义的帮助下走出了1929年至1932年的大危机,明显地打破了经典著作中有关衰亡或危机来临的预言,对经典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构成了理论挑战。于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将研究的焦点转向文化领域。许多理论家通过对人性压抑的分析,提出人性的解放不再是摧毁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对导致人性压抑的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并以此解释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丧失革命性。

——整理自乐平《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研究》

材料三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开启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极其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建设的党,既勇于和善于从独具特色的成功实践中不失时机地进行理论总结与升华,更勇于和善于对因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而出现的失败与挫折进行自我审视和反思。正是在这一基本特点和优点上,使得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创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新局面,同时也不断谱写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整理自魏胤亭、杨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 西方马克思主义 发展的局限。(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学者杨勇刚将中国近代铁路史分为如下五个时期:

时间

概况

18741889

清政府一方面赎回并拆毁了吴淞铁路,另一方面又允许了作为运煤工具的唐胥铁路的修建,以及台湾省铁路的兴筑。

18891903

清政府宣布兴办铁路,制定了官办铁路、借债筑路的政策,批准设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第一个铁路建设高潮出现。

19031911

清政府设立商部,允许华商集股筑路,民办铁路兴起,筑路高潮继续发展。1911年清政府以铁路干线国有为名,收回铁路修筑权并出让给列强。

19121928

民国初年一度出现了筹办铁路的热潮,不久北洋政府完全取缔民办铁路,继续借债筑路。军阀纷争、政局动荡,使得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进入低潮。

19281949

国民政府制定了铁道建设计划和中外合资筑路政策,并进行了铁路路务整顿和外债整理,掀起了第二个铁路建设高潮。日本帝国主义一方面在中国东北和台湾擅自修筑大量铁路,另一方面又在中国关内大肆破坏铁路和利用铁路扩大侵华战争,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再次跌入低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铁路路权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整理自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

阅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围绕 铁路与近代中国 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准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