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33 浏览数:49

一、选择题

1.

2022年在湖北发现的生活在距今约80—11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是直立人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这一发现(  )

A.是我国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化石B.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演化史C.反映了古人类已能制作打制石器D.呈现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

2.

小唐同学想了解旧石器时代中国古人类制作石器的技术情况,他可以去(  )

A.周口店遗址B.牛河梁遗址C.陶寺遗址D.大汶口遗址

3.

1936年首次发现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根据此遗址的地域位置,可以推断出良渚先民种植的农作物是(  )

A.小麦B.水稻C.粟D.黍

4.

河姆渡居民的和半坡居民无论是粮食种植还是居住的房屋样式都有很大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理环境B.生活习惯C.生产工具D.文明程度

5.

考古研究发现,陶器作为容器可以储存大量动植物资源,作为炊煮器具能够扩大人类可食用资源范围。此外,陶器的发明客观上降低了人群流动性。这表明,陶器的使用(  )

A.推动人类走向定居生活B.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C.提高了古人的审美意识D.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6.

直观的流程图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最适合作如图流程图标题的是(  )

A.各部族的统一B.大禹治水C.禅让制的实行D.华夏族的形成

7.

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的墓葬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精美的工艺品和日常用品,有的墓葬却一无所有。同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亦是如此。这说明当时(  )

A.爱美意识形成B.社会分化出现C.禅让制度盛行D.中央集权确立

8.

梁启超先生在《饮冰室合集》中指出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由此可见,梁启超先生的观点是(  )

A.华夷有别,各有特色B.国家统一,发展巩固C.民族交融,形成华夏族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9.

相传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据考古发现,河南荥阳城东青台村中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炭化丝织物。据此可知(  )

A.考古发现能佐证所有神话传说B.中国是最早出现丝织业的国家C.神话传说能折射一定历史信息D.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10.

《三字经》有云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这段话反映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B.奴隶制王朝的兴替C.华夏认同观念的大扩展D.早期人类文明的起源

11.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A.东周B.西周C.秦朝D.西汉

12.

《史记》记载,西周建立之初, 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史料记载的制度是(  )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世袭制

13.

春秋中期,楚庄王洛邑 问鼎 时,周天子以 天命 作为利器迫使楚国最终退兵。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周天子的权威尚存B.周王室的势力增强C.诸侯间的纷争不断D.尊王攘夷 观念形成

14.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规定要在每年的每个季度对耕牛进行评比,那些把耕牛养得很壮实、很健康的,还能得到奖励:反之,如果耕牛养的不好、瘦了,当地负责管理耕牛的官,要跟着受到处罚。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当时(  )

A.保护动物观念B.百家争鸣局面C.诸侯纷争状况D.重视农业生产

15.

春秋初期,列国对吴国以蛮夷视之;直到春秋晚期,晋国开始拉拢吴国抗楚,吴国才真正进入中原人的视野,列国也逐渐承认其诸夏的身份。这表明,春秋争霸战争(  )

A.导致了政局动荡B.造就了文化繁荣C.推动了民族认同D.削弱了周王威信

16.

如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
202501041436427833

A.齐、楚、秦、燕B.秦、楚、齐、燕C.燕、齐、秦、楚D.燕、齐、楚、秦

17.

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B.社会生产力发展C.齐桓公称霸中原D.百家争鸣的出现

18.

战国时期有位学者说:圣人不向往久远的古代,不效法成规旧例,而是针对当代的社会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位学者(  )

A.注重仁义道德理念B.呼吁人们崇尚贤能C.要求进行变法革新D.希望政府无为而治

19.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 这反映了(  )

A.卿大夫篡权立国成为了潮流B.争霸战争发展成为兼并战争C.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不断增强D.秦国逐渐在战争中处于优势

20.

商鞅从 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 这一原则出发,坚持 国以功授官予爵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商鞅的这一措施(  )

A.促成了尚武风气的形成B.确立了官僚政治体制C.消除了宗室贵族的影响D.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

21.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对立统一的观点。我国古代思想家与其相近的主张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D.兼爱非攻

22.

有学者称,孔子是大量而有系统地传播贵族学术到民间来的第一人,他把贵族宗庙里的知识变换成人类社会共有共享的学术事业。由此可知,孔子的做法有利于(  )

A.维护旧贵族的统治秩序B.弘扬正气和社会风化C.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D.减轻压迫和改善民生

23.

某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中国文化图片展,下面三幅图放在哪个展厅合适(  )
202501041436427833 202501041436427833 202501041436427833

A.夏朝展厅B.殷商展厅C.春秋展厅D.战国展厅

24.

下图是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是三星堆考古发掘出土的2000多件的文物之一,这些文物显示蜀地与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紧密联系。由此可以推断出(  )

三星堆青铜大面具

A.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B.巴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全国C.中华文明具有民族交融的特点D.青铜冶炼技术开始于商周时期

25.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 天府 也。 天府 的由来直接得益于(  )

A.铁犁牛耕的推广B.商鞅变法的实施C.都江堰的修建D.秦朝统一的完成

26.

某作品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风貌。其中有对美好爱情的歌颂,有对劳动者勤劳勇敢的赞扬,也有对统治者剥削压迫的批判。这部作品是(  )

A.《孟子》B.《庄子》C.《离骚》D.《诗经》

27.

农历,又称夏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吸收了干支历中二十四节气的一部分,通过 置闰法 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了阴阳合历。之所以得名为 农历 ”,是因为(  )

A.由古代农民集体编制B.能够指导农业生产活动C.纪念传说中的神农氏D.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28.

下表所示为始皇诏铜方升及其铭文。材料可以佐证的史实是(  )

廿六年公元前221,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A.商鞅变法B.秦始皇统一六国C.春秋争霸D.秦末农民大起义

29.

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其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B.商鞅变法的背景C.秦灭六国的过程D.秦朝统一的意义

30.

秦从统一到灭亡仅仅存在了14年,但它修建了长城、灵渠、阿房宫等古代重大工程。这些工程的修建主要得益于(  )

A.秦朝严苛的法律B.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C.人民的大力支持D.秦朝统一了度量衡

二、材料题

31.

中华文明的起源如同满天星斗,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中国学者从中国的实际材料出发,概括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三个标准: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随后贫富分化;三是出现王权、国家。其中,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标志。

——摘编自王巍《探源工程所见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

材料二 下列表格是一些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

遗址名称

发现地点

部分考古发现

A

浙江余姚

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和刃口呈锯齿状的骨镰;大量的稻谷遗存,最厚处超过1米;干栏式建筑遗迹;刻有猪纹的陶钵等。

B

陕西西安

40多处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石斧、骨针、彩陶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多达数斗的粟;贮存芥菜或白菜菜籽的陶罐等。

材料三 陕西榆林的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面积逾400万平方米,以石砌的内城和外城拱卫着一块有护墙的台地,这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已具备了早期 宫城 的性质。石砌的墙垣不仅是防御设施,还具有神权或王权的象征意义。这里还发现了玉器、壁画等象征身份等级的物品,以及铸铜、制骨等早期 核心技术 的生产遗存。遗址中的墓葬分四类,墓葬规模由大到小,随葬品由多到少,四类墓葬极可能代表了四个不同阶层的人群。

——摘编自孙周勇等《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指出A、B遗址的对应的名称,并归纳两处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说明石峁古城是否进入了文明社会,请阐述理由。

32.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春秋时期的铁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墨家

墨子

①______、非攻、尚贤、节俭

儒家

②_______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③_________

庄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法家

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__________,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1)根据材料一,你可以获得哪些方面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工具的出现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不得摘抄原文)
(3)阅读材料三的表格,将①②③④处补充完整。材料三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哪一局面?
(4)综合上述材料,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33.

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对于古代史的研究,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史料价值是指历史材料对说明一定历史现象所具有的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 黔首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202501041436427833

文字 迁陵洞庭郡

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指出材料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三,分析材料包含了哪些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四,谈谈你对秦人统一 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 的理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