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甘肃省多校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甘肃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37

一、单选题

1.

一粒深埋在遗址里的稻米,几块掺杂了碧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古人向土地探寻食物的智慧,也记录了一场作物生产的革命。 这场 作物生产的革命 指的是(  )

A.家畜饲养的出现B.原始农业的产生C.定居生活的开始D.渔猎生产的发展

2.

公元前5世纪上半期,埃及出现了农业聚落,逐渐采用农耕生产方式。之后,埃及社会快速发展,阶级分化急速推进,进而很快建立起国家。据此可得出的结论为(  )

A.古埃及人率先掌握农耕方式B.地理环境差异影响生产关系C.农业发展是国家创建的条件D.河流为农业进步提供有利条件

3.

哥伦布开辟从欧洲至美洲的航线后,美洲的一些高产作物陆续传入欧洲,仅土豆一项的传入就使欧洲人口在1700—1900年增长25%左右,加速了欧洲城市化进程,并助推工业革命的发生。由此可知(  )

A.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巨大变化B.欧洲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C.人口的增长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D.开辟新航路是为了获取高产作物

4.

我国卫生部牵头制定的文件规定:乳及乳制品中禁止使用三聚氰胺;含辣椒类的食品中禁止使用苏丹红。国家食药监管局明文禁止在餐饮中添加罂粟壳。黑龙江省则提出全省由大粮仓变身为 绿色大厨房 。由此可见,我国(  )

A.为粮食增产提供政策支持B.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C.注重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D.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5.

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入物流的概念后,冷链物流随之出现,在其后的20年间,日本冷库库容年均增长约14万吨。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迎来了便利店与餐饮等行业和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时期。材料说明,日本(  )

A.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提升B.交通设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C.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提高D.冷链物流促进食品市场发展

6.

唐代曲辕犁最早出现于苏州地区,故又称江东犁。因其富有机动性,可以调节耕土深浅,且轻巧便利,利于回旋,适宜江南地区面积小、形状不规则的水田,因而在江南广泛使用。据此可知,曲辕犁的出现(  )

A.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B.更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C.推动了耕作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D.促使唐代南方经济迅速超越北方

7.

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 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 材料表明,当时曼彻斯特(  )

A.工人消费水平较高B.钟表业相对比较发达C.贫富差距日渐缩小D.出现严格的工厂制度

8.

下图为1980—2008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全球贸易规模对比情况。据此可知(  )

A.发展中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B.全球贸易规模持续扩张C.旧的世界经济秩序受到了冲击D.发达国家逐步走向衰落

9.

明清时期,晋商成为国内最大的商帮,它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完全可与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它的崛起(  )

A.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区域化B.受益于明清对外开放政策C.加强了中外之间经济联系D.提高了明清商人政治地位

10.

1800—1801年,从孟加拉出口到英国的棉纺织品有140万英镑,仅仅9年后的1809—1810年,就降到了33万英镑,而且此后继续快速下降。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

A.印度在英印贸易中处于顺差B.英国民众棉布消费逐渐减少C.印度的棉纺织工业逐渐衰落D.英国工业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11.

据资中筠《20世纪的美国》记载: 从1973年到1995年中期,美国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而普通职工的实际小时工资却下降了14%。总的趋势是,20%的上层家庭的收入不断上升,而下层20%不断下降,1993年前者是后者的13.4倍,打破了美国的历史记录。 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并未改变B.社会财富与工人收入的关系微弱C.二战后的福利制度加剧贫富分化D.美国工会组织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12.

元世祖时,在金中都旧城址的东北旷野上建筑新城,新城定名大都。大都城市布局遵循《周礼·考工记》中王都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的原则,规划整齐,井然有序,城门与宫殿也多取《易经》命名。这反映出(  )

A.元统治者全盘接受儒家文化B.城市设计建筑水平世界领先C.城建思想深受中原文化影响D.中原的物产和人力资源丰富

13.

19世纪末,国人对不断涌入上海的机器、车辆极感兴趣,这些器物的响声被当作新文明的象征。至20世纪20—30年代, 噪音 的概念逐渐被接受,在反对城市噪音的人群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国人的身影。这一变化体现了(  )

A.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受到阻碍B.工业文明的发展影响价值观念C.城市治理以认知进步为前提D.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14.

秦朝修筑的驰道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往帝国重要地区,尤其是六国的古都。驰道宽五十步(约69米),路面用铁椎筑土,使之坚实,驰道中央宽三丈(约7米),是皇帝专用御道,驰道两旁民众可以行走。秦朝修驰道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B.发展全国经济C.加强各地联系D.改善交通状况

15.

1905年京汉铁路正式通车后,武汉闹市区不再局限于长江边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称为 草庐茅店,三五零星 的硚口至谌家矶一带,也变得 三十里几比室直连矣 。由此可见,近代中国铁路建设(  )

A.促进了城区面貌的变迁B.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改变C.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D.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16.

《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三处中医诊所,其中两处是小儿科,另一诊所门前竖有 专门接骨 的牌子。图中还绘有一处药铺,招牌上 本堂法制应症煎剂 八字依稀可辨,药铺不仅看病卖药,还为病人代煎中药。材料主要表明宋代中医药(  )

A.提出辨证施治原则B.注重临床经验积累C.深受理学思想影响D.具有专业分科特征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也是近代工厂制的发源地。从渊源上看,原工业化时期英国的生产组织形式,即作坊制、家庭制、手工工场制生产为近代工厂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而18世纪中叶后,技术变革带来的水力机、蒸汽机的发明,最终促使处于萌芽状态的工厂制破土而出,这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终于在英国问世了。工厂制首先出现于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纺织行业,从18世纪末期起逐步向其他行业扩散。近代工厂制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已经实现了质的突破。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是西学东渐的结果。最早的洋务派企业有些就是在外商企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江南制造总局是收买美商旗记铁厂后改建的,它最早的一批技术力量就是该厂原有的一百多名工人,后来陆续增加的两三千名工人中,熟练的工匠大部分是从上海、宁波、广州、香港等地区的外商工厂中招募来的。天津机器局所雇的技术工匠,皆从香港 洋厂 招募;广州机器局所雇的工人,亦大多是外国机器厂、锅炉厂和造船厂中做过学徒的中国人。仿效外国工厂的做法,洋务派所办的工厂对工人也实行日工资制。

——摘编自刘佛丁、王玉茹《中国近代工厂制度的产生及其产权运作的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工厂制的形成原因和影响。(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工厂制相比,中国洋务运动时期企业的不同之处。(5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由汉代至清代,中国的城市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以推行与农业经济直接有关的农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负责地区文化和社会建设,包括教育、刑名、教灾、福利和医疗等服务的提供。

——摘编自薛风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

年份

总人口万人

城市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1949

54167

5765

10.64

1960

66207

13075

19.75

1963

69172

11648.56

16.84

1978

96259

17249.61

17.92

1992

117171

32374.35

27.63

2000

126743

45906.31

36.22

2011

134735

69078.63

51.27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率的变化趋势,说明1978年后城市化率增长的原因。(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大运河与古代运河城市相伴而生,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互为影响。一方面,大运河影响城市的兴衰变化,影响城市的规模与等级、性质与结构以及分布和体系;另一方面,运河城市也影响着大运河和运河体系的发育,影响着运河网络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发挥,推动着运河开凿技术的提高和运河管理制度的完善。运河营造了城市,城市推动了运河的不断发展,城因运而兴,运因城而凿,运河与城市一起又推动着运河城市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变迁或改道又会导致运河城市的变迁甚或衰落。

——摘编自王明德《大运河与中国古代运河城市的双向互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内经》《难经》等经典医著成书,在其病理学说中,非常重视疾病与人体自然精神状态、生活状态以及外部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关系,确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的诊疗实践。战国时期的扁鹊已能通过诊脉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针灸疗法在汉唐时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隋代统治者组织太医博士巢元方等集体编撰专门论述病因、病理的巨著《诸病源候论》。唐宋时期,政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并多次颁发药典。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建造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