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吉林省BEST合作体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吉林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35

一、单选题

1.

据《左传》记载,夏启镇压了争夺王位的有扈氏,并召集各方国首领,在钧台之上举办献祭上天的活动。这实际上是一次政治会盟,确立了夏启 共主 的地位,史称 钧台之享 钧台之享 体现出这一时期(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B.专制君主权力的强化C.形成敬天保民的思想D.王权与神权有所结合

2.

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

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3.

唐代德政碑一般在地方官员离任后,由当地吏民请立于交通要道,以供观瞻。碑文一般力赞官员德政,在朝廷允准立碑后由士人撰写。德政碑的颁赐说明朝廷(  )

A.不断完善地方监察管理体系B.以民众口碑衡量官吏政绩C.与地方共同构建良吏的形象D.丰富地方官考课制度内容

4.

秦汉时期铁器种类增多,有锄、锸、镬、铲、犁等起土农具;还有铚、爪镰、 刀、捻刀等收割农具,而斧、锛等用于垦荒时砍伐树木的手工工具也屡见不鲜。这体现出秦汉时期(  )

A.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性变革C.小农经济地位日益巩固D.铁犁牛耕技术已全面推广

5.

清前期,在土地租佃契约中,地主与承佃者往往是五五平分粮食收益。但在四川自贡盐井开发 年限井 契约中,地主所占的股份占比一般只有13.3%—23.3%之间,投资人占其中的86.7%—76.7%左右不等;在 子孙井 契约中,地主更是将盐井股份永久的赠送给投资人。这些现象(  )

A.有效解决了盐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B.反映土地租佃关系普遍C.反映了经济发展推动商业行为发展D.促使契约精神由此萌发

6.

在某地某年的乡选筹备中,有人提出: 张大民是地主,陈正金是富农,他们不应有选举权,可是他还在企图当选,应该禁止。又本乡共产党员支部提出的候选人,有些不是共产党员,是不是弄错了,应该纠正。 选举委员会答复: 你说的这些人,只要不是卖国贼: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且都有竞选自由,政府不能禁止他。共产党支部提出非党的候选人并不是弄错了,而是应该这样。 这一幕发生于(  )

A.土地革命时期B.全面抗战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新中国成立初

7.

1802年,英国提出举报者制度和观察员制度,但因地方法官很多时候自己经营棉纺厂或工厂,一直都没出现所谓的举报者。地方法官和牧师担任观察员也使观察制度名存实亡。1833年新的《工厂法》诞生后,工厂观察员直属于英国内务部,有英国内务大臣任命。这一做法(  )

A.建立了有效的监督机制B.利于工厂制度完善C.推动了法律体系的健全D.消除了政府的腐败

8.

1867年,京师同文馆增设 天文算学 ,总理衙门建议鼓励举人、进士正途出身的官员报名进修,课程结业后给予 格外优保 。此举遭到大学士倭仁等官员强烈反对,认为以夷为师会败坏气节,引导官员机巧:报考同文馆新科目的正途士子也遭到同乡的嘲讽讥笑。这一事件说明(  )

A.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B.中体西用未成为社会共识C.清代选官制度改革困难D.社会各界都关注洋务新政

9.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立起了许多大型购物中心,人们不必再为购买生活用品而往返于纽约市中心商业区。纽约郊区城镇与市中心之间的土地差价使许多企业纷纷向郊区城镇迁移,新兴产业在纽约郊区城镇兴起。上述现象反映出美国(  )

A.普通民众的消费水平提高B.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得到缓解C.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商业化D.传统工商业城市逐渐走向衰落

10.

下图为1949—2005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家数量示意图(单位:个)。其中1949—1965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较快增长的原因是(  )

A.实行 另起炉灶 的革命外交政策B.实现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外交成熟D.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11.

2004年以来,每年新粮上市后,农民随行就市出售粮食,而当主产区市场价格下跌较多、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则指定企业按照最低收购价格入市收购,引导市场粮价合理回升。这表明我国(  )

A.提升储粮技术增加粮食储备B.加强立法保障食品安全C.努力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D.积极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12.

2022年第132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线上形式开幕。通过此次广交会,国内众多参展企业与外贸公司和国外采购商进行有效对接,产品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内公司拓展多元化市场提供了新机遇。这材料表明(  )

A.互联网取代了传统商务B.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渐建立C.现代科技促进贸易交流D.科技发展决定企业经营模式

13.

如图所示培高平台田地,能在没有现代化工具和化肥的条件下获得作物丰收,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成本是用来开挖渠道和培高平台的劳动力。培高平台田地(  )

约3000年前安第斯山地区出现的培高平台天地

A.促成农业生产系统的自我支持B.能保证农业丰收并节省劳动力C.体现玛雅文明先进的耕种意识D.借鉴阿兹特克人浮动园地经验

14.

15—16世纪西欧普遍进入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以分裂割据为特征的中世纪等级君主制开始被近代早期以民族国家形式为基础的君主专制所代替。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代表着秩序和统一的新的进步因素。这种历史进步性就在于它(  )
①促进封君封臣制度走向瓦解 ②影响后世西欧社会政治走向
③促进了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④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5.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地区的胭脂虫红色染料大量流入欧亚大陆市场,由于具有优越的染色性能及提取方式简单,该染料逐渐取代了欧亚大陆原有的动物及植物红色染料,如克尔姆斯和茜草,同时这也导致全球对红色手工艺品的热情逐渐减弱。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推动了国际时尚风潮的演变B.促进了西欧科学技术的进步C.提高了美洲文明的国际地位D.打破了西欧国家的文化霸权

16.

图4是1990—2017年四个经济体GDP占全球GDP的比例变化图。这一变化(  )

图4

A.有利于改善全球治理体系B.反映出西方国家实力衰退C.说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D.起因于国际政治格局变动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宋代以前,绝大多数的城市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它们的政治意义远远超过商业意义,其商业活动只能局限在 这个特定的区域中进行,作为居民生活区的 是相分离的。到宋代,城市一般沿街开店,商人只要纳税,都可在城中任择地点开设店铺,同时在开封、杭州等大城市中,又出现了夜市、早市和鬼市。为了加强管理,政府或构筑新的城墙,把近郊之地围入城中,把郊区变成城区,或在城外设厢,将其视同城区一样来管理。在此同时,在交通干线或人口聚集的地方也出现了由草市发展而来的市镇,两宋时期大约有6000—7000个墟集市镇,作为新型的工商业据点,散布在广袤的乡村地区。

——摘编自包伟民、吴铮强《宋朝简史》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 天下四大镇 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刘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城市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市镇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世纪商业的兴起,是城市能够在封建庄园制度的环境中复苏的关键,使得商人的力量日益壮大起来,正是他们领导斗争,城市才从封建领主那里争取到了自治权。古典城市文明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中世纪城市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之中,在意大利的城市中反映得最为明显,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被称为 执政官 ,这个称号本来是罗马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名称。11世纪后期起,意大利城市普遍开始设置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

——摘编自黄洋《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市民社会的形成》

材料二
1801年,伦敦市人口达到111万,1821年达到160万,1851年增长至263万。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包括住宅、卫生、交通、环境、治安等问题的 城市病 的出现。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在伦敦某街巷 有223栋房子住着1450人……每个床铺平均睡3.3人,有些甚至睡4—6个人。很多人没有床……这些房子大都是些阴暗、潮湿、污秽、发臭的洞穴 城市病 的主要受害者是工人,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英国政府从19世纪中叶开始从无为走向有为,开展了著名的 模范住宅 运动。恩格斯在1872—1873年发表多篇文章,指出: 住宅缺乏现象……连同它的一切影响健康等的后果,只有在产生这些后果的整个社会制度都已经根本改革的时候,才能消除。

——摘编自唐华彭、喻志耀《论住宅权产生过程中的社会因素》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实现自治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英国 城市病 与工人运动之间的关系。(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率先在美洲开发出规模较大的银矿,为了攫取更多财富,西班牙于16世纪下半期占领菲律宾并在马尼拉建立殖民首府。同时邻近的中国的手工业品却物美价廉,可以通过转卖美洲来获取巨利,于是菲律宾殖民当局开始大力从事对华转口贸易,又因殖民当局对华人商旅、货物采取保护和优待措施,这促使中国商人纷纷移垦经商,这样一来,来自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前期由于铜钱分量重,原料价格高,又不便携带,宝钞由于不能兑现且无限量发行,导致其丧失合法地位,使得民间白银买卖迅速发展。明政府不断进行徭役折银征收的改革,至嘉靖时期,盐、茶课已基本折银,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将 一条鞭法 作为通行的赋役制度推行全国,标志着国家正式承认白银的合法地位。直到1934年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银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才被迫于1935年废除银本位。

——摘编自黄达《金融学》

材料二
国际金本位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体系,1819年,英国颁布《恢复条令》,恢复通货与黄金按固定比例兑换,标志着英国正式采用金本位制。自1870年始,当时的主要世界经济强国德国、法国、美国陆续实行金本位制。……临近二战结束,为解决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后的混乱局面,1944年7月,美、英等44个国家的代表汇聚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为双轴,以基金制为基础,确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新国际货币体系。

——摘自朱丰根《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路径与动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期中国银本位制度形成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确立的世界货币体系对国际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图为中国古代社区治理的权力结构图。

——据吴晓林、岳庆磊《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

请围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结合所学知识,向该课题组推荐一个专题,自拟专题题目,并阐明推荐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