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19 浏览数:29

一、单选题

1.

《管子》曰: 商山铁褐,下有铁,取而鼓之,国之基。 请以令断山木,鼓山铁。 籍盐铁之利以至富强。 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手工业的社会分工已经十分细密B.盐铁官营政策获得诸侯国的认可C.技术进步为齐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

2.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昆邪王杀修屠王降汉后,西汉政权以其故地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武威,是汉武帝御封之名,意喻彰大汉王朝 武功军威 之意;张掖,意喻 张国臂掖,以通西域 ;酒泉,因 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 而得名;敦煌, 敦,大也,煌,盛也,以其广开西域 ,故以盛名。上述四郡名称的意喻体现了汉朝(  )

A.兼顾政治威严与西域开发B.践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C.对天山南北管理成效显著D.稳定中原地区的政治智慧

3.

魏晋南北朝经学传承中有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家学兴盛。这一时期不仅官学复兴,家族内部的儒学教育也是经学传承的重要力量,以家族为中心的经学传授贯穿于这个时代,世代好儒、累世习经的家族数量众多。这一现象(  )

A.保证了传统儒学的复兴B.推动了 三教合一 局面的形成C.导致了学术中心的南移D.加剧了世家大族对文化的垄断

4.

图1为唐朝贞观年间的形势图。据图1可知(  )

图1

A.国家外重内轻的局面正式形成B.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监察C.十道的划分导致地方割据出现D.边疆形势随版图拓展日益紧张

5.

大观三年(1109年),御史中丞翁彦国上奏宋徽宗: 臣闻蒙赐之家,则必宛转计会,踏逐官屋,以空闲为名,或请酬价兑买百姓物业,实皆起遣居民……大者亘坊巷,小者不下拆数十家,一时驱迫,扶老携幼,暴露怨咨,殊非盛世所宜有。 这折射了(  )

A.赋税繁重加重城市居民生活负担B.宋朝官员贪污导致社会矛盾激化C.北宋城市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D.国家政策导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6.

黄宗羲在《破邪论》中批评 后世儒者 仁义 事功 分离,使得 仁义 沦为空谈,在面临政教危急时刻 力量不足以支持,听其陆沉鱼烂 。这表明(  )

A.儒学在明清思想转型的历史情境中自我更新B.明清之际是继先秦之后又一个思想争鸣时代
C.黄宗羲的思想主张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成为当时士人的追求

7.

表1为清政府宣统年间各省民间个人捐资办学情况统计表(捐资在千元以上):

表1

省份

江苏

浙江

湖北

湖南

贵州

广东

人数

38

19

6

8

2

4

金额

170561

219400

24980

62045

2147

24700

省份

陕西

河南

河北

山东

辽宁

吉林

人数

1

4

10

3

15

1

金额

1100

10000

18852

15102

55205

1400

——各省捐资情况表(资料来源:《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

据表1可知,当时(  )

A.民众积极响应捐资助学B.捐资主体和方式呈现多样化C.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均衡D.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捐资数额

8.

图2为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习惯法对婚姻纠纷的调解方式(实线部分意指具体排劝方式,虚线部分意指回转空间,当诉诸某一方式未果之时,也可寻求其他方式援助)。图2体现了(  )

图2

A.社会的传统力量仍发挥着较大的作用B.婚姻自由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风尚C.民国政府主导了社会生活的除旧布新D.男女平等思想贯通于当地习惯法之中

9.

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华报》一方面正面报道了苏联国家建设成就,为民众塑造了苏联强大的正义形象;另一方面反面报道日本国内动荡不安、矛盾积重难返的局势。这一做法旨在(  )

A.创新宣传方法和手段以求获得国际援助B.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C.树立起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与决心D.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基础

10.

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3%。其中,生产资料比1952年增长210%,平均每年增长25.4%,消费资料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9%。这(  )

A.表明我国工农业实现均衡发展B.说明有计划经济建设取得成效
C.反映了 一五计划 各项指标都超额完成D.体现了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11.

新时代中国外交不断开创新局面,从倡导构建 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的新型大国关系,到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宪法,又接续提出全球发展、全球安全、全球文明三大倡议。这说明(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国际共识B.反对霸权主义是我国外交的首要目标C.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D.我国积极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12.

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雅典直接民主制的缺陷导致城邦危机,引发反民主制思潮。公元前411年寡头派趁机发动政变,民众妥协,先后建立起400人极端寡头制和5000人温和寡头制。但在雅典民主传统的影响下,公元前410年,雅典又恢复直接民主制。据此可知(  )

A.城邦内部的混乱导致文明衰退B.雅典政治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C.直接民主的弊端引发寡头政治复兴D.妥协智慧推动雅典城邦的民主进程

13.

12—13世纪,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巴黎城教师和学生效仿其他行会,组建学人共同体,并通过同城市、王权和教权进行博弈,取得特许状,从而实现了自我保护和自我管理。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环境相对宽松B.学人自治有利于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发展C.王权在与神权的博弈中逐渐占据了优势D.资本主义萌芽推动了欧洲城市自治运动

14.

德国作曲家格鲁克1762年创作出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与优丽迪茜》中,将神话中违背诺言而导致优丽迪茜无法回到人间的奥菲欧变成了饱含痛苦而深情的人物形象;除此之外,一些歌剧也重点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此时欧洲古典音乐的变革(  )

A.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B.促使人文主义思想兴起C.顺应了贵族阶层审美D.助推了自然科学的形成

15.

下表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00年关于非洲55个经济体的统计数据,据此可知非洲(  )

工业化国家

0

新兴工业经济体

3

发展中工业经济体

20

工业最不发达国家

32

A.民族独立运动兴起B.工业化水平比较高C.经济上未真正独立D.逐渐丧失政治独立

16.

1940年5月,英国议会下院通过了延长《紧急权力法》的议案,法案规定: 每个人及其财产都可因政府的需求而被征用,并赋予政府对违反国防规定者的处罚权力。 同年7月,政府通过了《就业状况和全国仲裁法令》,这是英国历史上政府首次强制介入对社会关系的管理。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市场经济基本原则遭到破坏B.试图凝聚民众力量以扭转战场局势C.政府宏观调控发挥主导作用D.利用经济杠杆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

二、综合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王阳明在江西南赣地区推行乡村治理的总纲领——南赣乡约。南赣乡约是王阳明乡村治理思想的集中体现。南赣乡约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谕民文告,说明了订立乡约的目的和意义。王阳明指出, 民俗之善恶 既由 积习使然 亦由我有司治之无道,教之无方 ,终致 愤怨相激,狡伪相残,故遂使之靡然日流于恶 故今特为乡约,以协和尔民 。二是具体条文,共十六款,内容包括:(1)组织形式:设约长、约副、约正、约史、知约、约赞若干,由约众推举产生。(2)约众义务:约众必须交纳会费并定期赴约,无故违约者,登记在案并处罚款。(3)道德评判机制。 置文簿三扇:其一扇备写同约姓名,及日逐出入所为,知约司之;其二扇一书彰善,一书纠过,约长司之。 (4)纠纷调解机制。 凡有危疑难处之事,皆须约长会同约之人与之裁处区画,必当于理、济于事而后已 ,问题如不能通过约会解决,则 率同约之人鸣之官司 ,由司法机关裁处。(5)权益维护机制。若遇差吏下乡扰民、索求财物等侵犯村民权利的行为,则由 约长率同呈官追究 。(6)例会程序,等等。

——摘编自郭杨《南赣乡约与王阳明乡村治理思想》

材料二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研究的主要分歧在于中国古代社会是 皇权一统到底 还是 皇权不下县 ,乡村治理是否存在 自治 色彩或干脆就是 自治 。由此形成了三大类观点:一、皇权对乡村进行直接治理;二、皇权管控与乡村自治并行;三、乡村自治是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模式。

——摘编自任军《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研究的学术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乡村治理措施体现的思想。(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 这一主题,自选角度,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原名《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到1926年7月终刊时至,前后11年,计出11卷63期。

表3 1915—1924年《新青年》杂志目录统计表(部分)

卷名

目录内容

1

(19159月—19162

敬告青年;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新旧问题;近世思想中的科学精神;女性与科学;自由与自治;国外大事记;国内大事记

6

(19191月—191911

和平会议的根本错误;战后妇人问题;真正永久和平之根本问题;实验主义;白话文的价值;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诗《不朽》、威权、他们的天平、欢迎独秀出狱

10

(19236月—192412

国际歌;世界的社会改造与共产国际;现代劳资战争与革命;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殖民地及半殖民地职工运动问题之题要;法国工人运动史概略;谁是中国国民革命之领导者;二十七年以来国民运动中所得教训;广东政府与国民革命

——摘编自陈独秀等《新青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杂志的内容特点。(6分)
(2)择取材料中目录内容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以《新青年》为中心,确立一个主题,写一篇短评。(要求:主题正确,运用材料,史实准确,评论合理。)(12分)

三、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表4美国、法国1960—2000年就业结构表(单位:%)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美国

第一产业

8.6

6.1

4.4

4.0

3.6

3.1

2.9

2.9

2.6

第二产业

30.6

30.8

29.9

26.7

30.8

28.3

26.4

24.3

23.2

第三产业

60.8

63.1

65.7

69.3

65.7

68.6

70.7

72.9

74.3

法国

第一产业

22.4

17.8

14.3

11.3

8.4

7.1

5.6

4.9

4.1

第二产业

38.1

40.0

38.7

37.2

35.5

31.6

29.6

26.9

26.3

第三产业

39.5

42.2

47.0

51.9

56.1

61.3

64.8

68.2

69.6

——摘编自关锦镗、曹志平等《科技革命与就业》

材料二
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普遍共识是,技术进步推动了就业结构的演变。从欧洲各国的后工业化转型过程来看,高技能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在增加的同时,低技能服务人员的就业比例也在上升,只有中等技能的工人和文职人员的就业比例在下降,职业结构似乎呈现出一种极化效应。从1993年到2010年,管理和专业人员等高收入职业群体的就业比重增长了5.62%,体力工人和一般服务业等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比重增长了3.65%;然而,技术工人和办公室职员等中等收入群体的就业比重则显著下降,从46.75%锐减至37.48%,降幅达9.27%。

——摘编自侯利明《后工业化国家的就业结构转型与社会分层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60—2000年日、美、法就业结构宏观变化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就业结构极化现象产生的影响。(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