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7 浏览数:81

一、单选题

1.

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建立了许多同姓诸侯国。对于重要的异姓诸侯国,周王则与之建立联姻关系,如周武王的王后邑姜是齐国国君姜尚的女儿,周武王的长女嫁给了舜帝后裔、陈国之君胡公满,此外,吕、申、许等国也都与周王室有姻亲关系。这一举措的实质是(  )

A.母系氏族遗风影响深远B.拱卫王室,加强君主专制C.宗法关系的扩展与补充D.诸侯势大,周王权威衰落

2.

唐朝监察官一般由皇帝直接授予或由官员荐举后再由皇帝任命。唐太宗曾对新任御史大夫韦挺说: 卿之任御史大夫,独朕意耳……卿勉之焉! 宪宗时,杜从郁被任命为左拾遗,后因其父杜佑的宰相身份而遭到群臣反对,理由是如果杜从郁指出其父的过失,那便是 子论父 ,最终杜从郁改任秘书丞。这说明监察官员的任命(  )
①需要群臣共同认可 ②目的是为皇权服务
③推动台谏制度合一 ④体现儒家伦理道德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

当宋朝通过 华夷之别 强化自身正统之时,北方崛起的辽、金同样依据 正统 与两宋对峙。辽通过从后晋得到所谓秦朝的传国玺以确立自身 正统 ;统治中原的金朝则常以中国自居来强化其 正统 地位。这说明以上政权(  )

A.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的转变B.形成了 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的局面C.建立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D.传承了以华夏认同为核心的政治观念

4.

清代,一些地区的地主放弃了传统的租佃经营方式,改为雇工经营,他们在经营土地的同时,还办起油坊、酒坊等作坊,成为新兴的经营地主。 经营地主 的出现(  )

A.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程度B.反映了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C.导致了自然经济开始瓦解D.提高了手工业生产者的地位

5.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组织人员翻译外文书籍与报刊,如《澳门新闻纸》《各国律例》《对华鸦片罪过论》等,摘译关于鸦片走私、战争、海运及各国军力等内容,他还重点关注了英国与荷兰争夺殖民地、美国独立战争等事件。这说明林则徐(  )
①提出了变革政治制度的主张 ②主动了解外国知识,方便对外交涉
③肇启了 开眼看世界 的风尚 ④实践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6.

1866年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 招取满汉举人 ,1867年又将生源进一步推广为 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检讨,并五品以下由进士出身之京外各官 。学员 厚给薪水 优加奖叙 。目的是 专取正途(科举)人员 。由于保守派阻挠及流言四起,正途人员多不愿或不敢入馆学习,最后勉强收录正杂(非科举)人员30名。以上材料说明(  )

A.洋务运动受到传统保守势力制约B.新式教育取代了传统的科举教育C.洋务运动改变了选拔官员的制度D.清朝官员知识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7.

左宗棠得到沙俄侵占伊犁的消息后,表示 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 俄人……窥吾西陲,蓄谋既久,发机又速,不能不急为之备 当与此虏周旋 。材料可以说明左宗棠(  )

A.力主对抗沙俄,收复东北失地B.主张加强新疆军务,捍卫西北边疆C.积极筹划海防,维护东南稳定D.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推进洋务新政

8.

下列为1905年湖南公费留日学生黄尊三在日本写下的三则日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  )

1905617

阅报载,清室派庆亲王、端午桥、戴鸿慈、徐世昌四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以为立宪之预备,果尔亦祖国前途之幸也。

1905628

卧病看《新民丛报》,论满洲外交问题,主张以满洲为、永久中立地,分藩而治。余意满洲属吾国完全领土,虽旅大为外人租借,然岂可举全境放弃,殊不以梁启超言为然。

1906528

余于革命事情,素未参加,虽心仇满清,赞成民族革命,奈为学业所困,未得从事奔走,亦恨事也。

①政治态度从赞成改革发展为倾向革命 ②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政治形势变化
③积极从事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④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

辛亥革命发生后,日本《风俗画报》刊登的《关于外邦的变乱》一文中写道,尽管中国和日本国情不同,但理应保卫国家、防御外敌的军队却向本国君主发动进攻,而这样的革命就发生在日本邻国,这种冲击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日本应采取对策以避免同类事件的发生。这表明(  )
①日本媒体高度关注中国的局势 ②辛亥革命具有重要国际影响
③日本舆论一致支持中国革命党 ④辛亥革命引发日本政治动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0.

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共举行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形成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这表明(  )

A.新文化运动发展迅速且成绩斐然B.工人阶级已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军C.中国共产党致力于领导工人运动D.国共合作推动了工人运动出现高潮

11.

针对攻击农民运动 糟得很 的说法,1925年至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村进行调查,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 你若是一个确定了革命观点的人,而且是跑到乡村里去看过一遍的,你必定觉到一种从来没有的痛快。无数万成群的奴隶——农民,在那里打翻他们的吃人的仇敌。 以上材料反映了(  )

A.国民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蓬勃开展B.农民支援了反抗国民党的武装起义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壮大D.土地革命运动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12.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导致世界银价暴涨,中国白银外流,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禁止使用白银作为货币。法币没有法定的含金量,其价值须由外汇汇率来决定,法币与英镑、美元形成相对稳定的汇率。这一情况(  )
①缓解了白银外流对中国经济的损害 ②加深了中国货币对英镑、美元的依附
③加强了白银对近代货币体系的影响 ④导致中国货币体系和经济秩序的混乱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3.

1948年4月,毛泽东在《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中指出: 极谨慎地清理国民党统治机构,只逮捕其中主要反动分子,不要牵连太广。 一切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严禁侵占。 6月,中央在《东北局关于保护新收复城市的指示》中强调不能 还是以游击战争的观点,还是以农村的观点来看城市 。这表明(  )

A.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已得到贯彻B.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经基本被消灭C.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取得重大进展D.全党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城市之中

14.

下列史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按其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③①②④D.③④①②

15.

公元1000—1300年间欧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史学家通常称之为中世纪盛期。可以作为此观点证据的史实是(  )
①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 ②工商业城市纷纷出现
③《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 ④一些城市兴办了大学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6.

1791年8月,200多黑人奴隶在 争取自由,宁死不当奴隶 的口号下起义,由于起义者提出了废除奴隶制的要求,得到了广大黑人奴隶的支持,起义迅速蔓延并于1804年1月1日建立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下列各项,对这一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
①拉开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序幕 ②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③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④标志着奴隶贸易的终结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7.

1836—1848年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工人阶级希望通过获取政治权利,改善悲惨的处境。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十小时工作制法》,对纺织厂女工和童工实行10小时工作日制度。1875年保守党政府通过法令改善公共卫生和工人居住环境。这说明(  )
①工业革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②英国政府力图缓和阶级矛盾
③英国 政党分肥制 正式形成 ④工人阶级斗争推动社会进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8.

下图为1917年俄国农民暴动次数统计。分析相关数据的变化,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

①一战爆发使沙皇政府深陷困境,国内矛盾激化
②临时政府没有满足民众 面包和土地 的要求
③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促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
④帝国主义企图通过粮食禁运来扼杀苏维埃政权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9.

德国人雷马克在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亲身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中写道: 一个法国的钳工或鞋匠,为什么一定要攻打我们?上前线以前,我从没见过法国人,大部分法国人之前也从没见过我们……肯定有些幕后指使者,靠着战争发了财。 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
①各国垄断资本家利益争夺引发大战 ②绥靖政策导致了西线战局相对平缓
③法德两国民众因领土争端积怨已久 ④无辜民众被迫卷人空前惨烈的战争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20.

1927年成立的印尼民族党提倡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合法地向殖民者施压。为了达到印尼独立的目的,其领导人苏加诺将民族主义与其他理论整合起来,形成了 贫民主义 理论,吸引印度尼西亚各阶层的原住民参与斗争。据此可知,印尼民族党(  )
①借鉴了其他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经验 ②推动第一次反荷民族大起义达到高潮
③是代表贫苦民众利益的社会主义政党 ④注重团结社会各方力量争取民族独立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1.

1930年德国时事评论家利奥波德·施瓦茨描述当时的社会状况: 像有一股毒气向你扑来似的情绪,忧虑、不安、疲惫、反感、愤慨和歇斯底里构成的6000万倍的混合物,这种无法言状的也难于描述的情绪本身就是一个祸根。 这一状况形成的历史背景有(  )
①德国人对凡尔赛体系的不满持续存在 ②经济大危机严重冲击了德国社会经济
③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后加紧对外扩张 ④德军进攻英国接连失利引发国内恐慌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2.

丘吉尔在1941年6月22日发表演说,指出希特勒 侵犯俄国只不过是侵犯不列颠诸岛的前奏 ,表示 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给予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凡是抵抗法西斯轴心国的国家,包括苏联,都能得到美国的援助。这说明(  )

A.德国 闪电战 引发西方的恐慌B.苏德战争促进反法西斯国家联合C.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D.同盟国家协同作战消灭了法西斯

二、材料阅读

23.

经世致用(10分)
材料
顾炎武(1613——1682年)主张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 ,力图造就探讨 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 的治学风气。他认为 是一姓的王朝, 天下 是民众的天下,提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遍游北方各省,每至一地 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 ,著成《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还力主 均田 垦荒 和轻赋。
颜元(1635——1704年)提出 救弊之道在实学,不在空言 一事不学,则一事不能 ,他的格言就是 讲解千卷不如习行一二也 。他认为如果天下人皆以 读书、著述、静坐 为务,势必 灭弃士农工商之业……天下之用不惟不利,且将无用;天下之生不惟不厚,且将无生 。他主张 天地间田,宜天地间人共享之 ,提出 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
依据材料,归纳顾炎武与颜元经世致用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分析其思想产生的背景。(10分)

24.

近代银行(12分)
材料一
光荣革命前,伦敦金匠经营银行业务,为企业家和王室提供贷款。因其高利贷性质无法满足工商业需求,工商业者要求摆脱金匠商人控制的呼声日益高涨。
光荣革命后为争夺殖民地及霸权,英国对外战争不断,政府军费支出增大。1694年英国议会采纳议员威廉·佩特森的建议,以合股集资的形式成立 英格兰银行总裁公司 ,英王给该公司颁发特许状,英格兰银行宣告成立。银行向政府提供贷款,政府投予银行发行债券的权力,议会授权政府以船舶吨位税和酒税做担保以保障银行债权人利益。

——摘编自安月雷《从私人银行到中央银行》等

材料二
1865年,英国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并在上海等地设立分行。洋务运动时期,洋务企业家唐延枢等倡设银行。1885年,李鸿章向户部提交一份银行章程,户部 逐款奏驳,事遂中止
1896年10月,盛宣怀在 请设银行 奏折中提出 银行转输上下,藏富于商民,振兴商政……有益于市面也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 奉旨开办 ,其章程各条款均经总理街门核准。之后,有人主张 今日之开银行,商办必不成。惟有奏开官银行,以户部为纲领,南北洋为枢纽,各省为脉络,庶可一气贯通,天下利权在握 。1904年清政府开办户部银行并将其定位为中央银行。政府官员意识到 东西各国有中央银行,复有普通劝业储蓄各项银行 。商部、交通部分别奏请设立模范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

——摘编自关景平《近代银行制度的形塑与政商关系》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英格兰银行的创立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晚清时期中国近代银行创办的背景和影响。(8分)

25.

租界与近代中国(12分)
材料

汉口租界变迁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世纪6070年代

1861年英租界开辟。1866年,租界内外有外商洋行36家,外国商民在租界内开设工厂,经营长江航运。

18951898

德、法、俄、日租界相继开辟。英租界、德租界面积进一步拓展。

20世纪初

法租界、日租界面积拓展。

1905年,汉口租界内外共有外商洋行114家,外国商民在租界开设更多工厂。

19141917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政府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随后汉口地方当局收回德租界。

19191924

19197月,苏俄政府发布宣言,放弃沙皇政府在华租界。1924年,中苏订立《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中国收回俄租界。

1927

1月,武汉各界人民集会庆祝北伐胜利,遗到英国干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武汉市民举行对英示成大会。3月,武汉国民政府收回英租界。

19431945

1943年,依据中国与美、英政府分别订立的新约,美英放弃在华租界,并终止相关特权。

1945年中国政府正式收回汉口的日、法程界。

——根据费成康《中国租界通史》整理

(1)以上材料反映了汉口租界的演变。选择两个标准,对租界的演变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人民收回租界的历程。(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根据地(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毛泽东在《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一文中写道: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造成了各派军阀间分裂和战争,使反动统治出现缝隙,给红色政权的发生和坚持以可乘之机。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指出: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不建设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而将陷于失败,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保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毛泽东在1937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上指出:红军的基本任务是创造根据地,牵制消灭敌人。红军的作战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战场。

注:19379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变化。(10分)

四、材料阅读

27.

国际秩序(12分)
材料一
华盛顿会议通过的《四国条约》规定, 任何太平洋问题而引发的争端 都由英美法日四国进行协商;美国倡导的 门户开放原则 被纳入《九国公约》,得到列强的承认,这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日本的侵华野心。20世纪20年代英美日三国为了更好地维护在华利益,采取了扶持不同军阀的政策。比如,日本扶持奉系张作霖,英美支持直系吴佩乎。《五国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确立了英关日三国海军主力舰 5:5:3”的比例。日本海军顾问加藤宽治愤怒地表示, 我们绝不接受美国建议基础上的妥协 对美国的战争始于今日,日本一定要对此进行报复

——摘编自马建标《华盛顿体系、反帝运动与国民革命的酝酿)

(1)依据材料一,概括华盛顿会议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秩序的设计。结合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相关史实,说明这一秩序受到的冲击和解体。(6分)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雅尔塔体制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体制。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但是,雅尔塔体制又具有美苏英三国根据各自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主权和人民的利益。雅尔塔体制确定的国际均势也正是战后世界格局的基础, 雅尔塔协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世纪后半期国际生活的发展

——程毅、杨宏禹主编《国际关系基础理论》

(2)指出材料二中对雅尔塔体系的三方面评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所学简要说明。(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