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年份
抵达上海船次
总吨位
离开上海船次
1844
44
8,584
1845
87
24,369
89
24,585
1846
76
/
72
1847
102
26,735
101
26,288
1848
94
33,708
95
29,028
1849
127
44,026
133
52,547
铸造者
材质
流通范围
用途
备注
中央
金币、银币
帝国统治阶层
大宗国际贸易
行省自
行铸造
银币
面向外族
日常生活
币面铭文为帝国通用的阿拉米文
面向埃及本地人
币面铭文为世俗体埃及语
二、材料阅读
——摘编自黎虎《唐代的市舶使与市舶管理》
——摘编自朱东安《曾国藩的幕府与幕僚》
——摘编自黎仁凯《晚清的幕府制度及其嬗变》
三、开放性试题
现代中国工业政策的演进历程
时段
特征
概况
1949—1978年
以重工业化为主导构建全面工业经济体系阶段
1953—1957年,我国制造生产资料工业的投资占88.8%,主要围绕能源化工、钢铁冶金、机械制造等领域全面构建工业基础。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家逐步对国防工业建设项目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调整改造
1978—1992年
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工业结构阶段
1978年中共中央颁布《工业三十条》,要求大力推进工业企业制度改革与经营管理,吸纳就业,调整工业结构。工业发展重心逐渐向日用、纺织品等消费品工业转变。1978—1992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6.04%
1992—2012年
要素驱动工业高速度发展阶段
深度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体系,以要素驱动、高碳粗放发展模式推动工业高速度发展。到2012年,我国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工厂”
2012年至今
技术与创新驱动工业高质量发展阶段
综合国际上逆全球化趋势以及“卡脖子”技术问题,工业政策制定全面聚焦制造强国,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摘编自王展祥《我国工业政策的演进历程、内在逻辑与当代启示》
四、材料阅读
——摘编自侯明华《中世纪英国民族认同建构中的语言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