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陕西省金太阳高三1月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陕西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36

一、单选题

1.

图1所示的符号和文字被认为是汉字 在夏商时期的书写形式。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图1

A.文字的简化是大势所趋B.夏商文明存在传承关系C.夏商车辆设计风格趋同D.商朝尚不具备成熟文字

2.

西汉时期,西域地区原有政权的首领及其任命的官员通过接受汉廷 印绶 的方式,被纳入西汉王朝的地方官吏序列中,各政权仍保留自己的 国号 国王 则身兼当地民族政权首领和汉朝地方官员的双重身份。这一做法(  )

A.使西域成为汉朝疆土B.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C.适应了西域治理需求D.增进了民族文化交融

3.

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颁布《拆寺制》,并对此解释道: 朕博览前言,旁求舆议,弊之可革,断在不疑。 这表明,该决策(  )

A.结束了三教并行局面B.拥有广泛民意基础C.发扬了法家改革精神D.旨在缓解统治危机

4.

据记载,北宋中后期的东京汴梁城内,经商者并不局限于户籍上的 商人 (市籍人口),还涉及士、农,甚至 诸王(宗室贵族)邸多殖产市井,日取其资 。这说明当时(  )

A.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升B.商业经营氛围相对宽松C.户籍登记制度形同虚设D.城市职能开始发生变化

5.

各级地方官学的设置始于汉朝,后来逐渐形成完整的制度。宋代在路级行政区建立正式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掌管路州县学政;明朝官办学校最多时达1700所;清朝官学制度基本沿袭明朝。这表明,封建地方官学体系建设(  )

A.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B.是基层教化的主要手段C.助推了儒学世俗化潮流D.加强了地方的割据倾向

6.

明治维新后,中日文化交流由以中华文化输入日本为主,转变为经日本移植吸收后的西方文化回流中国为主。19世纪80年代后期,第一部系统研究日本的专著在中国问世。这一转变的发生(  )

A.得益于日本政府的推动B.折射出民族危机的加深C.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加快D.导致了维新运动的兴起

7.

1901—1918年为外国银行在华发行纸币的流通量最多且流通范围最广泛的时期。民国初年,一些官商合办的特种银行和一些实力较强的商业银行也拥有纸币发行权。地方军阀将所辖省的银行当作自己的 中央银行 ,肆意增发纸币,发行的纸币在各自控制区域内流通。这些情形体现了(  )

A.辛亥革命对民族经济的振兴B.各地商办银行的竞争力增强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规模扩大D.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征

8.

1937年8月洛川会议后,中共中央发出提议:陕甘宁边区及(今后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管国民政府是否批准,都应 表示自己是国民政府的一部分 。这一提议(  )

A.旨在提高抗日民主政权的政治地位B.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C.基于国共两党开展党内合作的需要D.表明共产党服从国民党的抗战调遣

9.

表1为1950年、1951年江苏某地农民开支情况统计表。表中所示变化反映出当时(  )

表1

时间

生产资料支出折合稻谷)/

生产资料支出/总支出

生活资料支出折合稻谷)/

生活资料支出/总支出

1950

141976

11.15%

1131454

88.85%

1951

312837

20.63%

1203236

79.37%

A.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B.工业化对农业的反哺C.统购统销制度的确立D.农村经济恢复的态势

10.

2019年,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将中医药正式纳入世界卫生体系。近年来,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基础上用化合方法实现量产的某些药剂也在海外多个国家获批注册上市。这(  )

A.展示了卫生领域的大国担当B.奠定了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石C.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D.巩固了中医药学的主导地位

11.

成书于孔雀帝国强盛时期的《摩奴法典》,是印度历史上第一部较为正规的法律典籍,它包含了民法、刑法、诉讼法的某些内容,但它不是国家颁布的法典,并且在结构和内容上通篇都在宣扬婆罗门教教义。该法典的颁行(  )

A.利于维系种姓制度B.旨在强化君主专制C.扩大了普通法系的影响D.加快了统一帝国的建立

12.

图2为法兰克王国分裂形势图。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教皇国并不受中法兰克王国管辖;从10世纪后期起,东法兰克王国的君主称帝均由教皇加冕;西法兰克王国的君主则一直以教皇国在世俗世界中的保护者自居。材料有助于解释中世纪西欧(  )

图2

A.教会势力崛起的条件B.宗教对人的精神控制C.封建等级秩序的森严D.世俗王权地位的变化

13.

18世纪,英国城市银行业发展迅速。如1773年,一群商人合资在利物浦开设的一家银行,维持了上百年,其所有出资者后来都被选入了商会,据考证, 他们都有从事非洲贸易的经历 。这表明,18世纪英国银行业的发展(  )

A.主要服务于对外贸易B.为工业化提供了支撑C.巩固了英国殖民霸权D.与三角贸易联系紧密

14.

19世纪60年代初,李希霍芬随普鲁士政府组织的考察团考察亚洲多国;数年后,他又在美国财团资助下赴中国考察,提出了 丝绸之路 的概念,并使中国煤炭 大噪于世界 。鲁迅对此感叹道: 盖自利氏(李希霍芬)游历以来,胶州早非我有矣。 这反映出,近代西方学者的 考察 活动(  )

A.主要依赖政府支持B.旨在掠夺亚洲资源C.带有两面性的影响D.助推了地理大发现

15.

1942年2月,日本占领新加坡后,对居民进行了残酷的压迫和迫害,还毁掉了当地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二战结束后,新加坡重新成为英国殖民地,居住于此的马来裔、华裔、印度裔人口逐渐联合起来,在20世纪50年代掀起了 自我决定运动 。由此可见,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新加坡(  )

A.民族意识觉醒较为明显B.移民参与塑造区域文化C.彻底摆脱外来殖民枷锁D.保护文化遗产成为共识

16.

1981年,加拿大在公务员系统中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执行官群体;1987年,美国 文官改革法案 对此加以效仿。加拿大和美国的这类执行官群体与民选政府订立业绩合同,相关公务员在合同规范下工作,并获得较大的管理自主权;但如果业绩不佳,他们将会被解聘。这一做法(  )

A.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B.改变了文官升黜标准C.冲击了政治中立原则D.适应了市场经济需要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居养院是北宋徽宗年间开始在全国建立的救济设施之一,用以收容穷民、流民等。徽宗时期的居养院 冬为火室给炭,夏为凉棚,什器饰以金漆,茵被悉用毡帛,妇人小儿置女使及乳母,有司先给居养、安济等用度,而兵食顾在其后 。根据现存的地方志记载,南宋的每个府州皆有类似机构的设置。
                   表2南宋时期各地居养院规模

地域

名称

规模

收容人员

财源

和州

居养院、养济院

25

100余名

4田的子米

真州

居养院

16

不明

建康府

养济院

200

1000

常平仓(年1000斛),府仓(年500斛)惠民药局息钱(年2000缗)没官田590亩,山地519

实济院

60

100

官钱的利息(年29000贯)

吉水县

居养院

10

20

常平仓(年50斛)

平江府

广惠坊

70

200

湖州

利济院

27

40余名

田地(租米年290石)

庆元府

养济院(1227年建)

不明

100余名

不详

养济院(1256年建)

70余间

200

广惠院

105

300

田地(租米年2336石)

台州

养济院

20

不明

田地(租米年1700石)

 ——摘编自李瑾明《宋代社会救济制度的运作和国家权力——以居养院制的变迁为中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南宋时期居养院广泛设置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南宋时期居养院的设置。(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土地革命时期, 红旗 是出现最多的党报党刊命名符号,带有 红旗 二字的报刊高达62种,如《红旗》《瑞金红旗》《闽西红旗》《红旗日报》等。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创办了大量的 抗战 刊物,刊名中出现的高频词依次是 抗战 (46次)、 战斗 (39次)、 抗敌 (36次)、 抗日 (18次)、 救国 (13次)。《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关于〈抗战日报〉工作的决定》指出:“《抗战日报》是晋绥边区六百万人民的报纸,是根据地党政军民的喉舌,是体现党和政府一切政策的有力工具,是反映人民生活和要求的镜子,是对敌斗争的锐利武器。 大众 (32次)和 群众 (24次)也是十四年抗战时期党报党刊名称中的高频词,代表性报刊有《大众文化》《战士大众》《新群众》《群众导报》《群众画报》等。

——摘编自潘祥辉、王学敏《中国共产党报刊名称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1919—1956)——一项基于党报刊名称数据的分析》

(1)根据材料,指出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党报党刊命名倾向上的主要区别。(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战争时期党报党刊命名呈现上述倾向的原因,并概述这一时期党报党刊的历史作用。(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大革命时期,法国政府将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土地私有权得到法律保护,农民种地积极性非常高涨,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但好景不长,由于土地分散,不能发挥农机的作用,新科技也施展不开,再加上农村人口多,农业生产徘徊不前。农民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生活,这段时期长达一个半世纪。

——摘编自顾修林《借鉴法国农村城市化进程经验推动中国城乡一体化》

材料二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改变了以往单向的要素流动格局,出现了城乡之间要素的自由流动。1978—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长了41.3%,单产增长了4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近20倍。农村生产要素在农村内部的自由流动也激发了非农产业发展。小城镇从1978年的2173个增加到1997年的1.82万个,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98年的30.42%,2003年更是达到40.5%。随着改革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各种资源配置偏向城市,工农城乡之间在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之下出现明显的发展差距。

——摘编自任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革命后,法国近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有关乡村振兴的启示。(2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文化类型。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使人们可以超越地缘、血缘、业缘限制,依个人兴趣进行交往互动,并自愿结成社群。各种趣缘群体在虚拟空间蓬勃生长,形成了新的文化群体和文化现象。与此同时,诸如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既有文化形式,也借助新媒体在全世界传播。新媒体的崛起让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与差异性更加丰富。
然而,新媒体的核心技术大都来自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而英语在网络信息技术中的优势及其既有的世界性语言地位,使美英文化成为强势文化。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通过音乐、影视、软件等,影响着很多国家的价值观,同时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西方文化与很多国家传统文化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摘编自谢新洲《新媒体推动世界文化变革与重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围绕 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