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17—18世纪很长一段时间,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服饰成为欧洲达官贵人们标榜身份的工具。收藏中国瓷器逐渐成为欧洲上层贵族乃至平民百姓间的一种时髦。据记载,17世纪我国茶叶的出口量约为21010担,到了18世纪则大幅增长至8889241担以上,足以显现其在欧洲的巨大需求。欧洲人家居装饰等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极具中国风格的设计。莱布尼茨通过自身的研究将孔子学说和中华传统文明提升到了相当高的历史维度,还积极推进欧洲的多国科学院下设专门机构研究汉学;伏尔泰在历史和政治层面对孔子学说推崇备至,他认为中国是实行开明君主制的成功典范。
——摘编自杨永平、杨佳悦《16—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及启示》
材料二
“中国热
”的衰退起始于欧洲思想界对中国封建专制体制的怀疑与否定。17—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君主专制最为强势的国家,自然也就成为了
“中国热
”最为盛行的地方。大革命倾覆了统治法国的波旁王朝及其君主制,给欧洲的封建秩序以极大的震动。
“中国热
”风潮也随之消散了。到了18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期,积极对外扩张。对此,法国当代知名作家艾田蒲在《中国之欧洲》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
“对中国的排斥就是这样起作用的,这是欧洲殖民主义的序曲。谁有胆量去把一个供给世界这么多东西的文明古国变成殖民地呢?那么,首先只有对它进行诋毁,然后由大炮来摧毁它。
”
——摘编自杨永平、杨佳悦《16—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2—18世纪
“中国热
”对欧洲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中国热
”前、后期欧洲对中国的态度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