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榆林市八校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陕西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31

一、单选题

1.

春秋初期,秦、晋等国常把兼并得来的土地和灭亡的小国改设为县,县是国君直属的地方行政区域。春秋末期,出现了郡,多设立在新得的边地;随着边地的繁荣,郡下分县,产生了两级地方组织。战国后期,魏、赵、韩等国普遍推行郡县制。这一时期县制和郡县制的推广(  )

A.致使地方分裂的因素被消除B.客观上推动了社会转型C.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D.有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2.

下表为伯里克利执政时期的部分规定。据此可知,当时雅典(  )

机构

职责

公民大会

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年召开40次例会,必要时召开临时会议,就国家一般政策和军事外交、财政等问题作出决定

五百人会议

处理日常事务的最高行政机关

陪审法庭

负责审理国事罪侵犯国家根本利益、渎职罪等要案,并审理公民追究五百人会议和公民大会违宪行为的不法申诉,负责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和考核;拥有对公民大会决议的最后批准权

A.奉行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B.确保了民主不受侵犯C.提高了民主机构政治地位D.突破了原有社会性质

3.

东汉蔡邕云: 孝武之世,郡举孝廉,又有贤良、文学之选,于是名臣辈出,文武并兴。汉之得人,数路而已。 这可用于说明汉代察举制(  )

A.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B.使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C.培养选拔了综合性人才D.打破了门阀对政权的垄断

4.

有学者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经济走向垄断的阶段,生产力飞速发展对政府的社会经济生活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  )

A.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以及连续性B.使社会公平与效率达到平衡C.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自我调整的体现D.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5.

南宋时,有民陈仲龙与妻蔡氏长期租赁妻弟蔡仁房屋,经协商决定以蔡氏嫁妆中的一块田产抵卖于蔡仁,以充租金。陈父得知此事后,以私自典卖田产的理由状告陈仲龙夫妻。当地官员依据 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限 妇人财产,并同夫为主 法令作出裁决:陈父出钱赎回该田产将其变成族产或者放弃赎回并不改田产处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当时(  )

A.律令儒家化色彩的淡薄B.女性的财产权得到一定保障C.封建等级制度趋于瓦解D.社会治理重视教化优于法律

6.

金瓶掣签制度既符合政治手续、法律手续,也符合宗教手续;既体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又体现了西藏地方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事实,是两百多年来较合情合理、公正的方法,成为不可逾越的认定达赖、班禅转世灵童的历史定制。清政府实行此制度旨在(  )

A.践行因俗而治的理念B.推动宗藩体制的建立C.巩固国家政治大一统D.增进民族间文化交融

7.

维也纳体系改变了欧洲政治版图,使得欧洲大国在19世纪管辖的领土面积大致相等;其进行的地缘政治安排,使中欧出现了德意志联邦、俄国的势力局限于东欧,让英国把扩张的重点放在海外。这表明该体系(  )

A.保障了欧洲局势的和平稳定B.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原则C.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欧洲均势D.加剧了欧洲大国间的武力争夺态势

8.

至元九年(1272),胡祗遹在上奏中央政府的《宝钞法》中称: 一有他货以相杂,便有优劣轻重。铜钱与钞并行,是以他货相杂也 钱法必不能相胜,少铸则不能遍及天下,多铸则虚费工本,堆积而无用,徒杂乱钞法……货立二价,渐不为便 。他意在强调(  )

A.中央政府难以维持纸币的信用B.稳定货币市场秩序的必要性C.二元价值尺度易引发通货膨胀D.金属货币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9.

下表所示为唐朝的相关记载。这些记载反映了唐朝(  )

户主邯寿寿,应受田一顷三十一亩,已受田四十四亩,未授田八十七亩,每年须足额缴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粟二石

《武周大足元年户籍》

户内有课口者为课户,无课口者为不课户。诸视流内九品以上官及男年二十以下、老男、废疾、妻妾、部曲、客女、奴碑,皆为不课户

杜佑《通典》卷七《丁中》引开元二十五年(737户令

A.租庸调制的推行面临困境B.政府减轻对农民人身控制C.土地兼并的现象得到抑制D.地丁税合并征收得以实现

10.

1976年,瑞典政府推行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私人化,并引入竞争机制。1998年,引入 名义账户 制,使公民的福利待遇更多地与个人及其雇主缴费挂钩,将待遇确定型变成了缴费确定型。2000年,出台《国民养老基金法案》,保持名义账户养老金制度的财务平衡。瑞典的这些举措(  )

A.致力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B.重构了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C.基于缓解财政负担的需要D.印证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失灵

11.

光绪二十二年(1896)《费县志》载: 落花生,百年前谨有种者,今则连阡累陌,每亩可得三四百斤,取其仁打油与贩四出。 民国二十年《东阿县志》载: 花生,近年且为出口大宗,民间经济力因而涨,此新兴之利古无有之,故民间种者甚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商品交易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B.外来物种传播受到其经济价值影响C.新物种传播引发了自然经济解体D.高产粮食作物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12.

下表所所示的为1996—2020年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情况。据此可知,我国(  )

年份

当年认证绿色食品产品数

绿色食品环境监测面积万亩

产品销售额亿元

产品出口额百万美元

1996

289

2248

155.3

9

2000

819

5000

400

200

2005

5077

9800

1030

1620

2010

6437

23923.9

2823.8

2310

2015

8228

26193.7

4383

2280

2020

16863

15603.3

5075

3678

A.重视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B.绿色食品主导农业对外贸易格局C.粮食自给自足问题基本解决D.农业科技的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

13.

英国于1562年颁布了《工匠学徒法》,1601年颁布《济贫法》,规定了 教区学徒制 。19世纪,学校教育进入正规学校系统,如1823年创立的伦敦机械学院,向各行业的工人、技师提供了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经费和机会。英国教育的这一变化(  )

A.表明工人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B.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C.标志着教育开始向世俗化转变D.基本满足了民众的教育诉求

14.

近年来,我国利用航天器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研发制造的大型民用飞机碳刹车盘,有效地降低了民航飞机的成本;依托北斗导航系统的定位与信息传输功能,研制灾害环境下应急救援系统,被应用于灾害救援、野外地质勘探、海洋石油勘测等领域;利用遥感卫星的监测技术,为精准农业提供了客观、可靠的农情信息。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民间资本开始进入国防产业B.现代科技为社会发展注入了动力C.高科技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D.空间技术竞争能力成为立国之本

15.

郑观应曾指出: 今中国察呈大宪开办之公司,皆商民集股者亦为之局,其总办或由股份人公举,或由大宪札饬,皆二、三品大员,颁给关防,要以札副,全以官派行之。位尊而权重者,得以专擅其事;位卑而权轻者,相率而听命……试问外洋公司有此法乎? 这一言论折射出(  )

A.早期现代化转型的艰巨B.股份制企业成为社会主流C.商业改制成为新政重心D.经济自强得到了广泛认可

16.

1921年7月,斯大林指出: 我们在经济上又被工业比较发达的资产阶级国家所包围,因此不得不采用租让制,不得不同一些资产阶级国家签订贸易协定,并同一些资本家集团订立租让合同,我们在这方面(经济方面)也是孤立无援的,不得不想尽办法克服困难。 这一观点(  )

A.为苏联模式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B.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精神的继承C.说明新经济政策出台具有必然性D.强调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进步因素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初,今汉口一带尚无人烟,而武昌为 四方商贾所集 ,汉阳 市场日扩而设置汉口巡检于其地 。直至汉水改道,汉口才逐渐发展起来。河南的棉植、江西的制瓷、江淮的采盐、江浙的纺织、云贵的伐木、四川的粮食生产等各地各行业都通过贩运商的中介作用成为汉口市场的商品源,甚至 湖广等省各官,或自置货物,售于属下,或巨舸连樯,装载他方市易,行同商贾 ,公然 恃势贸易,与人争利 。当时的 汉口一镇,五方杂处,商贾辐转,俱以贸易为业,故多盛服饰侈饮食。 各省会馆亦多,商有商总客有客长,皆能经理各行各省之事 ,而商人 慷慨捐款前后凡二万金,发粥糜全活无算 。甚至富商之子中举, 汉阳太守,本镇抚民厅皆踵门致贺

——摘编自陶建平《明清时期汉口商业网络的形成及其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汉口集中的茶叶、生丝及其他商品(如19世纪70年代后增加的大豆、芝麻、牛皮、猪鬃,桐油、羊毛)大批从湖南经湘潭转运广州,而从广州运回的洋货和手工业品也在汉口集散,但这条商路没有发展起来,而汉口经长江下游通往江南的商路逐渐成为具有决定性支配地位的商路。汉口商路的多元辐射结构开始变成以上海为中心的一元辐射结构,汉口也从华中农产品和农副产品贸易集散中心变成上海进口洋货转运集散中心和内地土货汇集转运上海出口的枢纽。

——摘编自王永年《晚清汉口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传统商业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汉口商业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汉口传统商业的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促进当今经济发展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建立在战火废墟上的新中国积贫积弱,迫切需要巩固政权和改善百姓生活。毛泽东对国际局势趋于和平的研判,不仅坚定了新中国争取和维护和平的决心,也成为新中国进行各方面建设的重要依据。周恩来根据国际形势和各国发展的不同状态,对不同的中立国家制定了不同方针政策。在他的努力下,不仅成功与这些国家发展了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也赢得了部分中立国家对新中国的认同与支持。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成功化解新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寒冰,使他们能够跨过美帝国主义的阻挠。崭新的国际形象不仅有效澄清了有关新中国的污蔑化谣言,还为新中国建设赢得了苏联等兄弟国家的友好援助与支持。伴随着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量不断增加,周恩来还从军队和地方干部中选调了一批人才组成我国第一批驻外大使,他们作为中国外交的中坚力量,为新中国增进与他国理解和信任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陈子玉《周恩来塑造新中国国际形象研究(1949~195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塑造国际形象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塑造国际形象的显著成效。(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方政党政治经历了两百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较规范的朝野政党所共同遵循公共权力的宪法惯例运作模式。无论是人民主权原则,还是分权制衡理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利益的价值层面,具有相当稳固的共识基础。政党可通过组织化、制度化运作,将民众对政府的监督权利集中行使,从而对执政党的施政加以制约监督。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已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规范运作,有关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必须在法治原则的支配下处理,权力主体必须严格依法办事。政党监督的有效运行还需要社会政治生态的支持,需要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西方政党监督效能显著,与西方成熟强大的公民社会、完备的法制体系所保障的公民言论自由、新闻舆论自由密切相关。

——摘编自齐春雷《西方政党监督的有效因素探析》

材料二
历史经验是砥砺奋进的智慧之源、力量之基,强化权力监督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华仍保持蓬勃青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对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执着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本质要求。只有切实把 关键少数 管住管好,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才能整体提质增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实行党委制以加强集体领导。中国共产党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充分集纳和统合各类监督主体,形塑成多元一体的监督主体关系结构。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党的组织规模和影响力迅速扩大,党中央开始着手建立专门监督机构以开展监督工作。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推动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保障人民民主的角度肯定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性。

——摘编自李文君《中国共产党强化权力监督探索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西方政党监督有效运行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强化权力监督探索的历史经验。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方政党关于权力监督的认识。(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对于农业起源的动因,目前有几种比较流行的理论。一是人口压力说,认为人口的增加和野生资源的减少,触发了人类的粮食危机,在世界各地几乎同步开始了动植物的驯化过程。二是竞争宴飨说,认为在农业开始初期,许多重要作物的驯化是在食物资源比较充足的情况下,为扩大食物品种、增添美食种类的结果。三是自然发生说,即为了应对降水和野生资源的季节性波动,狩猎采集者会对某些偏好的物种进行干预,以备不时之需。食物全球化也可以从农业起源理论得到某种启发,这就是在跨大陆交流中,不同食物的采纳和扩散存在不同的动力机制:一种食物扩散的机制类似宴飨模式,源于以富人享受为主导的采纳和推广;另一种机制类似人口压力模式,为解决贫民的饥馑问题而驱动。不管是农业的产生,还是食物全球化,都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陈淳《世界史前人群与文化的交流互鉴》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