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汉代正式采用的十二时辰制,是中国古代最为普遍的计时制度。十二时辰分别对应太阳所处的不同方位,日晷是常见的计时工具。漏刻计时对时间的计量更为精细,东汉洛阳城
“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
”。宋代,人们开始在香上按一定间隔做标记来计时,
“焚香度日尽从容
”。田漏在农村普遍使用,农民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元代郭守敬发明的灯漏,以水力驱动,有复杂的齿轮系统,还可自动报时。政府重视研制精密的测时仪器,并通过颁行历法
“敬授民时
”。
——摘编自葛兆光《严昏晓之节——古代中国关于白天和黑夜观念的思想史分析》等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钟点时制在城市中广泛采用。《嘉定县续志》中提及,
“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
”。海关、银行、新式学堂、火车站以及政府机构的大型建筑上通常装有自鸣钟,向市民们广告标准时间。1884年,世界标准时间建立,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时钟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地的钟点网结起来,成为一致性的世界时间。上海、苏州、广州等地的工业行业中,钟点时间成为计算工时和支付薪酬的依据。1898年的上海各纱厂,一天24小时日夜换班,开工21至22个小时。
——摘编自封磊《晚清都市钟点时间的社会化及其现代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计时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钟点时制在城市广泛采用的背景及影响。(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时制变迁的看法。(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