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福建省部分地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29

一、单选题

1.

据《左传》等文献记载,黄帝以云为官名,炎帝以火为官名,共工氏以水为官名,大嗥氏以龙为官名,少嗥氏以鸟为官名。上述自然元素官名,反映了当时(  )

A.早期国家形成B.部落文化多元C.社会分工明显D.贫富分化加剧

2.

汉文帝时,有人向匈奴单于进言: 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然所以强者,以衣食异,无仰于汉也。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归于汉矣。 据此史料可以推知(  )

A.边境互市促进民族交融B.文景之治成效显著C.丝绸之路推动经济发展D.游牧民族仰慕汉朝

3.

东晋与南朝前期,琅邪王氏仅有少数声望稍逊的旁支子弟举秀才入仕。南朝后期,琅邪王氏子弟通过举秀才入仕的人数大大增加。这一现象反映(  )

A.选官途径发生变化B.儒学地位日益巩固C.江南经济逐步开发D.士族特权逐渐削弱

4.

贞观年间唐太宗下过一道诏令,明确规定地方官员应在寡妇丧期满后,督促她们限期再婚,并且将这作为考察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内容。这一规定的主要作用是(  )

A.完善监察机制B.扩大地方官员权力C.利于赋役征发D.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5.

宋初,禁军主要由地方精锐抽调至京师,归三衙直接指挥;仁宗以后,地方精锐多就地升为禁军,遥隶三衙,由当地兵马司统领。这反映了北宋(  )

A.中央集权加强B.边防压力加重C.地方武将势大D.行政效率低下

6.

晚明时期, 经世 经济 实用 等词出现频率颇高,许多书籍以此为名,如《经世八编类纂》《昭代经济言》《皇明经世实用编》等。这一现象主要缘于(  )

A.西学东渐对思想的冲击B.传统文化重视实用C.知识分子对理学的反思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7.

近代上海为 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图1中的空间布局反映了(  )
202501201120088354

图1 1853年上海港示意图

A.列强在华矛盾加剧B.中国内河主权沦丧C.上海军事功能增强D.西方列强侵华目的

8.

1924年2月24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邀请各界在广州举行 中国国民党追悼列宁大会 ,祭台横悬 国友人师 ,大会主席廖仲恺称列宁 是打破帝国主义的实行革命家 。这表明当时(  )

A.民族革命为国共两党共识B.社会主义成为主流思想C.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D.国民革命运动进入高潮

9.

由表1数据的变化可知(  )

表1 1920年、1936年中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产值统计表

年份

新式工业产值

占工业总产值

新式交通运输业产值

占交通运输业总产值

1920

9.9亿元

18.19%

3.08亿元

50.47%

1936

31.6亿元

32.46%

8.2亿元

57.91%

A.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形成B.国内政治局势较为稳定C.国民经济实现均衡发展D.抗日作战具备一定基础

10.

1953年,由中央调配的工业品中生产资料物资为227种,1957年为532种。1953年,通过市场供应的钢材占全国供应总量的比重为25.9%,1956年为8.2%。这表明(  )

A.国民经济全面恢复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经济结构得到优化D.经济管理的计划性增强

11.

2005年调查显示,上海、广东、北京、浙江、福建等地接收的流动人口占当地常住总人口比例分别为34%、26%、23%、20%、19%,即使流入人口占当地总人口比例最低的河南省,流动人口也占常住总人口的2.52%。这说明我国(  )

A.城乡差别不断缩小B.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C.区域发展成效显著D.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12.

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10—前2003)遗存的2500多份经济文献中,涉及51个国家和城邦使者来访的有288篇,记载使者出访经办物资、招募人员、提供外援、政治联姻的有1706篇。这些文献可用来说明两河流域(  )

A.和平交往频繁B.地方治理体系完备C.朝贡贸易兴盛D.是东西交流的桥梁

13.

1254年,在英格兰莱斯特主教地产的货币收入中,地租占44%,销售占41%。1297年,地租收入不超过32%,谷物和羊毛的销售收入分别占27%和35%。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教权逐渐强化B.农奴生产积极性提高C.商品经济发展D.自治城市的大量兴起

14.

17世纪末,各种宗教书籍占巴黎出版物的1/2,到18世纪80年代只占1/10,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和艺术方面的书籍。1700—1750年间,法国城市中拥有书籍的人数上升了1倍。至1780年有40%的仆人和35%的伙计拥有书籍。这可用于说明(  )

A.思想启蒙促进社会变革B.工业革命条件日益成熟C.市民政治地位得到提升D.文化普及消解等级秩序

15.

1921年4月,印度国大党决定在全印募集基金1000万卢比,发展党员1000人,推广纺车200万辆。至6月30日,募集基金的任务超额完成,纺车推广基本达到指标,党员发展到500万人。这反映了印度(  )

A.民族工业发展B.民族意识增强C.综合国力提升D.民主运动兴起

16.

图2为1946年法国漫画家麦德所绘的漫画《纸牌屋》。该漫画反映了法国(  )

图2

A.减少对经济的干预B.民众对现状的焦虑C.食物匮乏得以解决D.深受美苏冷战影响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咩里干国

由映咕利西行约旬日可到,亦海中孤岛也。疆域稍狭,原为映咕利所分封,今自为一国,风俗与联咕利同,即来广东之 花旗 也。土产金、银、铜、铁、铝、锡、白铁、玻璃、沙
藤、洋参、鼻烟、呀嘴米、洋酒、哆啰绒、羽纱、哔叽。其国出入多用火船,船内外俱用轮
轴,中置火盆;火盛冲轮,轮转拨水,无烦人力,而船自行驶。

——《海录》(广东人谢清高曾随外商遍历海中诸国。1820年谢清高讲述,杨炳南记录而成此书)

依据材料推测 咩里干国 所指为何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20世纪30年代,美国《圣路易斯邮报》持续关注中国战场的变化。1938年4月10日,该报刊登了美国漫画家菲茨帕特里克的漫画“THE NEW CHINESE WALL”(如图3所示)。同年,中国国内多种报刊争相转载。

图3

——摘编自吴雪杉《无尽的行列:西方新长城漫画及其中国回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赏析漫画“THE NEW CHINESE WALL”。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汉代正式采用的十二时辰制,是中国古代最为普遍的计时制度。十二时辰分别对应太阳所处的不同方位,日晷是常见的计时工具。漏刻计时对时间的计量更为精细,东汉洛阳城 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 。宋代,人们开始在香上按一定间隔做标记来计时, 焚香度日尽从容 。田漏在农村普遍使用,农民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元代郭守敬发明的灯漏,以水力驱动,有复杂的齿轮系统,还可自动报时。政府重视研制精密的测时仪器,并通过颁行历法 敬授民时

——摘编自葛兆光《严昏晓之节——古代中国关于白天和黑夜观念的思想史分析》等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钟点时制在城市中广泛采用。《嘉定县续志》中提及, 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 。海关、银行、新式学堂、火车站以及政府机构的大型建筑上通常装有自鸣钟,向市民们广告标准时间。1884年,世界标准时间建立,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时钟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地的钟点网结起来,成为一致性的世界时间。上海、苏州、广州等地的工业行业中,钟点时间成为计算工时和支付薪酬的依据。1898年的上海各纱厂,一天24小时日夜换班,开工21至22个小时。

——摘编自封磊《晚清都市钟点时间的社会化及其现代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计时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钟点时制在城市广泛采用的背景及影响。(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时制变迁的看法。(4分)

五、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24年3月,故宫博物院举办了 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华展 ,选取伊朗这一丝绸之路上文明交汇的典型空间,展示中国与西亚之间跨越千年、互学互鉴的物证,探寻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的文明发展之路。
参照故宫博物院的策展思路,任选世界历史上一个文明交汇的区域,自定展题,撰写一篇展览介绍词。(要求:展题与区域明确,介绍词观点正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阐述充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