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38年10月,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成立,收容对象为各地赴陕难童。此后,边区政府先后创办保姆训练班、设立运输站等,尽可能地收容并分层抚养、教育战区难童。1941年1月,边区政府发布《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以保障边区母婴及贫穷孤儿的生活。《新华日报》呼吁社会各界人士与团体,应当把难童组织起来,对他们施以抗战的教育与训练,并要极力在国际上求得对难童的救济与帮助。这一培养模式下的儿童们大都健康成长,许多幼童后来为民主革命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摘编自范文爽《从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看中国共产党的难童救济工作》等
材料二
抗战胜利后,为重建战后社会秩序,官方唯一的救助机构——北平市社会局,通过增设难民救助机构,推出收容、急赈、工赈及借贷等措施,来缓解难民问题,但难民数量仍不断增长。1947年3月,社会部拨给北平市救济难民赈款5亿元,根据社会局拟定的使用办法,此款仅能支持两个半月。而在1947年12月1日至1948年3月15日的冬赈中,北平市共设立粥厂46处,食粥人数达367万人次。1948年9月,在附属于社会局的北平市救济院内所收容难民中,儿童占当月总人数的66.9%。总之,战后北平市社会局对包括难童在内的难民实施的救助措施效果寥寥。
——摘编自付燕鸿《战后北平市社会局难民救助与社会秩序重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难童救助的特点。(4分)
(2)综合上述材料,评述解放战争时期北平市政府难民救助活动。(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