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年级摸底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19

一、单选题

1.

商周甲骨文、金文及传世文献资料记载臣子职事称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清华大学收藏的竹简《厚父》篇(有学者认为是商朝史官实录档案)记载了商王与夏朝遗民厚父的对话,二人在对话中都将夏朝臣子职事称 。这表明(  )

A.传世文献比出土文献更为可信B.商朝开始打破原始民主制传统C.夏商文化存在一定的延续性D.夏朝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服制

2.

某史书中记载 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天下 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史书记载的朝代(  )
①正确地总结了前朝灭亡的原因 ②设置了北庭都护府来管理西域
③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繁荣 ④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

唐朝将牛、马列入 耕稼之资 。《唐律疏议》中禁止随意屠杀牛、马,但其第204条亦规定 其畜产欲抵啮人而杀伤者,不坐、不偿 韩孝随父行,牛惊抵人,恐损父,遂以刀杀牛 ,被认为 既符名教之规,还申壮勇之节 。以上材料表明(  )
①唐朝政府重视农业的生产 ②唐律体现了礼与法的结合
③唐律开创了律例合编体例 ④唐律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

中国古代契约文书常见的立契原因表达句式是 空口无凭,立此为照 。元朝时出现了较多 立此为照者 的句式, 字的这种用法并不符合汉语句式结构要求,却符合蒙古语行文习惯。该用法延续至明朝万历年间,之后趋于消失。以上材料反映出(  )

A.政权的更替影响了汉语的使用习惯B.汉语言文字大多受元朝蒙古语影响C.元朝疆域辽阔推动了商业发展D.明初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5.

清承明制 是指清朝沿袭明朝的基本制度和政策。下列属于 清承明制 的是(  )
①改土归流 ②八股取士 ③内阁制 ④军机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

鸦片战争前,地方督抚衙门大都设有与京师六部相对应的吏、户、礼、兵、刑、工六房。至光绪末年,仅山东巡抚衙门就设有筹款房、海防房、洋务房、电报房、学堂科等44个房科。这种在传统体制外大量设置新办事机构的现象,反映出(  )

A.预备立宪后地方督抚的权力不断削弱B.西方列强对华殖民侵略程度日益加深C.在晚清变局中基层治理体制渐进创新D.内外变局下地方行政职能的扩展细化

7.

近代中国人对政治制度的探索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下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

8.

巴基斯坦是中国在南亚地区的邻国,于1951年与中国建交。两国关系被国际社会誉为 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典范 ,中巴两国建交(  )

A.践行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B.体现了中国全方位外交的具体实践C.得益于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9.

下图是1983年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照片,照片中农民们带着录音机在课堂上录制农业技术课程。仅吉林省怀德县玻璃城子乡,就有4000多名中青年农民先后参加了农业技术培训班。这反映出(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释放了经济活力B.乡镇积极响应并贯彻 双百 方针C.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D.政府高度重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10.

2020年,中国的 奋斗者号 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奋斗者号 是目前全球下潜能力最强的载人深潜器之一,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它的主要任务是对深海进行科学探测和研究,推动人类对地球最深处的科学认知。这表明(  )

A.大国之间对海洋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B.科技进步推动人类日常生活发生变化C.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D.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11.

学术界通常认为, 古希腊 指的是从公元前8世纪左右到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半岛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但惠特马什教授认为的 古希腊 还包含 希腊化时代 和随后的 罗马时期 ,即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4世纪。以下能为他的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
①封君封臣制成为古代西欧基本的政治制度
②罗马帝国继承并发展古希腊文化
③《罗马民法大全》是近代西方法律的渊源
④亚历山大东征推动希腊文化传播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2.

斯瓦希里文明位于非洲东海岸,在11—15世纪期间,中国瓷器常常作为装饰品被嵌在其清真寺、宫殿和石质屋的石灰泥墙壁或天花板上。据此推断,该文明可能(  )
①参与了环印度洋贸易 ②控制了连接亚欧大陆的商路
③受到阿拉伯文化影响 ④与唐朝建立直接的商贸联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3.

14世纪,当英格兰与苏格兰发生争执时,苏格兰议会宣称: 是我们誓死捍卫的本国法律与习惯,是人民的选择,使他(苏格兰国王)成为我们的王,倘若他同意让我们变成英格兰国王的臣民……我们就另选一个人代替他。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凡是真正的人都愿意与之共存亡的自由。 这表明苏格兰(  )

A.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B.具备了一定的民主意识C.形成了近代民族国家D.运用了国际法维护主权

14.

恩格斯在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谈到,当时(1869年)西方认为《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出版不过是著作界的一件奇闻,这种看法今天是不可能有了。恩格斯意在说明(  )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扩大B.德意志帝国的统一促进经济实力上升C.列宁主义的提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D.近代教育的普及推动了翻译事业的发展

15.

下图是美国《Puck》杂志在1898年刊登的一幅漫画。图中可以反映出(  )
①美国门罗主义的实质 ②列强绥靖政策的实施
有效占领 原则的确立 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二、材料阅读

16.

扇子史话(10分)
材料一
出于招风取凉、驱赶虫蚊、掸拂灰尘等需要,人们发明了扇子。从考古资料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战国铜器上就已刻画了长柄大扇,江陵楚墓还出土了木柄羽扇残件。最初,扇子由奴仆执掌,为主人障风蔽日,象征权威的成分多于实际应用。战国晚期到两汉,一种半规型 便面 成为扇子的主流, 便面 一律用细竹篾制成,上至帝王神仙,下及奴仆烤肉都使用它。魏晋南北朝时期, 塵尾 塵尾扇 羽扇 比翼扇 相继出现。隋唐时期 纨扇 广为流行,主要以竹木为骨架,制成种种形状,并用薄质丝绸糊成。宋元时期出现了折扇,明清时期成为主流。

——摘编自《大家小书·沈从文讲文物》

材料二
歌舞百戏用扇子当道具由来已久。唐宋 歌扇 已成为诗文中习用名辞,杂剧艺人不分男女,腰间必插一扇;元杂剧中扇子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道具,习惯上女角多用小画扇,大臣儒士帮闲多用中型扇,武臣大面黑头等则用白竹骨大扇,有长及二尺的。演员借助扇子表现角色的不同身份和心理状态,妙用无穷。剧目和文学作品中也有以扇为主题的,如 桃花扇 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晴雯撕扇 等,可见其影响之大。

——摘编自《大家小书·沈从文讲文物》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扇子发展的特点。(5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唐朝以来扇子的应用所折射的时代背景。(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中国咖啡故事(13分)
晚清时期,法国传教士将咖啡引入中国云南大理朱苦拉村。此后,海南、福建、广西等地先后从东南亚引进咖啡种植,开创了我国咖啡早期引种栽培新纪元。
林则徐组织翻译出版的《四洲志》一书中出现了 珈排 的记录,这一译名可能源于日本。19世纪中后期,《申报》等媒体的广告中使用了 咖啡 磕肥 考非 加非 等词。历经30多种译名后,民国初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大字典》将 咖啡 一词作为标准译名,沿用至今。
国内咖啡饮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丹麦人在广州十三行开设了第一家咖啡馆,进出咖啡馆的人群多为洋商。民国初年,更多国人投资咖啡馆业。1920年后,独立经营的咖啡馆在上海大量出现,咖啡馆逐渐成为上海市民社交、娱乐的重要场所。同期,北京也出现了经营咖啡的专门场所,顾客以学生、青年夫妇为主。此时期,中产阶级、归国学人等流连于咖啡馆,交谊议事、著书立论,盛况空前。从田汉创作的独幕话剧《咖啡店之一夜》到张若谷的《咖啡座谈》,再到鲁迅的《革命咖啡店》等文艺作品,不胜枚举。他们推动了中国近代咖啡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整理自北京城市图书馆烘萃光阴入东流:中国咖啡故事展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选择三个角度,阐释 中国咖啡故事 。(13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四、材料阅读

18.

废奴运动(12分)
材料一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期,欧美国家兴起了废奴运动。废奴运动成为这些国家重要的社会改革运动之一。以下是关于废除奴隶制的观点节录:
·所有人都享有上帝赋予的不可剥夺的自由权,对这一神圣权利的侵犯是奴隶制的最大罪恶。
·美国革命时期所确定的权利平等这一基本原则是彻底反对奴隶制的,因而奴隶制让共和国成为一个笑料。
·自然权利包括获取自己的劳动成果,支配自己的四肢、生命、自由和财产等这些绝对的权利。它不是由人类的制度赋予的,而是来自上帝的任命,是一种自然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奴隶制已经变得无利可图。
·自由是美国革命的光荣成果,保护人的权利和促进人的幸福是美国制度的重要目标,而奴隶制将颠覆美国政府的自由根基。
·任何理性的生物都不可能出于必要的考虑而违反公正、仁慈和真理的原则。如果英帝国离不开奴隶制,那就抛弃帝国。

——整理自《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期的英美废奴运动:合作、分歧与局限》等

材料二
黑人废奴主义者认为,自己的祖先曾在殖民地时期为了开疆辟土而筚路蓝缕,也曾在革命时期为自由的事业而英勇作战,为合众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他们应该是 国民 公民 ,而非 陌生人 外来者 ,应该在自己的祖国追求平等的公民权利,而不是被驱逐出境。费城的自由黑人领袖理查德·艾伦在一封公开信中说道: 我们在这里为无数的人耕种土地,创造财富……如今,这片我们以泪水和鲜血所浇灌的土地就是我们的祖国。

——摘编自《道德与政治:19世纪30年代美国废奴运动的起源和特征》

(1)阅读材料一,多角度归纳并说明废除奴隶制的理由。(6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世界近代史,说明非洲移民是如何推动美洲发展的。(6分)

19.

抗战记忆(10分)
抗战时期,国内不同群体创办的众多报刊,共同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记忆,是烽火岁月中华民族精神的见证。
材料一
《新中华报》是全国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机关报,肩负着 民族喉舌 的重要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宣传的强大舆论工具。《新中华报》1937—1941年刊登的部分新闻报道统计如下:

新闻标题

《召集抗日军人家属联欢大会的通信》

《尸山血海的南京》

《关于今年五一节决定》

《庆祝台儿庄胜利》

《平型关战斗纪实》

《新民主主义论》

《日寇毒辣手段用机关枪扫射同胞》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边区禁止妇女缠足条例》

《欢迎国际友人》

《英法舆论界号召反法西斯斗争》

——整理自《新中华报》1937—1941年部分报道

材料二
1933年,一些就读于中央政治学校的藏族及其他西南少数民族青年创办了《康藏前锋》,其创刊号上的一篇文章写道: 中华民族因受帝国主义政治力经济力的压迫,而处于 次殖民地 的地位,形成整个中华民族之危机。吾人欲此危机之平安渡过,首在国内各民族作根本之团结。康藏同胞同为中华民族之一分子,同负有复兴中华民族之使命,他日民族革命之过程中,康藏同胞之热血,必能结成中华民族独立自由之鲜果!

——摘编自《论抗战时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阅读材料一,归纳《新中华报》关于 抗战记忆 相关报道的主题。(5分)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简述报刊记录 抗战记忆 的意义。(5分)

五、开放性试题

20.

北京中轴线(10分)
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59项世界遗产。北京中轴线长达7.8公里,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如下图)。始建于13世纪,不断发展至今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

——整理自《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文本》

北京中轴线既是北京城的空间之轴,又是文化之轴。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对此观点加以论证。(10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Baidu
map